戈多
騎車給小袁一種自由感,加碼的瞬間,人好像也飛起來了,在城市的腹地穿行,無所阻擋。
深秋的風吹得兇猛,鳴笛從四面八方涌來,城市的嘈雜難免讓人暴躁,但這一切,飛馳在路上的小袁都聽不到。
外賣騎手,是聾人小袁做過的最快樂的一份工作。(注:經(jīng)咨詢殘聯(lián)工作人員,本文將用口語詞匯“聾人”一詞代替“聽障人士”,不含任何歧視。)
“優(yōu)雅”騎手
小袁自帶一種悠然自得的氣質(zhì),在與時間賽跑的外賣騎手中,他有種不合時宜的“優(yōu)雅”。行駛在馬路上,小袁被機動車夾擊,各種車型競速,公交車與他擦身而過,他的背影仍舊筆直,波瀾不驚。
他的背后是城市巨大的嘈雜,灑水車、電焊聲、喇叭,呼嘯的風,還有火警震耳欲聾的鳴笛。但這一切都打擾不到他——因為聽不到,小袁永遠神色淡定,目視前方。上了電動車,他總是坐得挺拔,速度穩(wěn)健。
小袁說自己熱愛外賣這份工作,他的電動車酷炫得有些跳脫,座位上是彩虹色的套,車身有一個特別朋克的貓咪貼紙,輪子在夜里會發(fā)出彩色的霓虹光,車尾的牌子上寫著“著急你飛過去”。小袁也會時不時打理一下他被頭盔壓扁的飛機頭,保持帥氣。
除了路面不好的“羊腸小道”,小袁的時速基本保持20千米以上。這和健全人騎手幾乎沒有差別。然而,無聲的“高速”也意味著危險。健全人靠聲音判斷周遭的危險,在小袁這里卻行不通。加上電動車沒有后視鏡,小袁無法感知身后的交通情況,變道、過十字路口,小袁只能不斷向后回頭。
因為聽不到周圍的聲音,平時的小剮小蹭更不可避免。有一次,小袁向后倒車剮到一位大叔,大叔對著小袁破口大罵,周圍的行人紛紛停下來圍觀,但小袁只能看到大叔憤怒的面部表情和張張合合的口,小袁當然無法爭辯,只能呆呆地站著。
溝通環(huán)節(jié)同樣困難重重。不方便打電話,小袁通常會用短信聯(lián)系顧客。但短信容易石沉大海,很多時候小袁只能默默地將外賣放在前臺或者門房,或是掛在鐵門上。
雖然小袁不會面臨源源不斷系統(tǒng)提醒的煩擾,沒有“又來了新訂單”、沒有“馬上超時”的語音播報,但結(jié)果是,小袁總“后知后覺”——可能幾分鐘沒看手機,他正在派送的訂單就已經(jīng)被取消了。
失業(yè)一天
11月26日,小袁“失業(yè)”了。
系統(tǒng)顯示:“無法接單?!痹蚴乔耙惶鞇阂馊∠唵?,賬號要被封鎖一天。
系統(tǒng)提示有六七行字,小袁閱讀起來有些吃力,手指對著文字一個一個地過,明白了大概的意思。
小袁點擊客服申訴,表示自己沒有惡意取消訂單,客服查詢后發(fā)現(xiàn)小袁上報過商家出餐慢的問題,但因沒有按規(guī)定拍照上傳,所以系統(tǒng)顯示上報失敗。
小袁打字慢,他和大多數(shù)聾人一樣,不會拼音輸入法,但五筆輸入也不算熟練,顯然對漢字不夠熟悉。他經(jīng)常忘記一個字的寫法,只能在屏幕上劃拉幾下,如果試不出來,就會轉(zhuǎn)用其他的表達。
客服處理糾紛的速度也是趕著的——“兩分鐘內(nèi)沒有答復,本次客服會自動結(jié)束”的提示不斷跳出,讓人非常焦慮。比起真正解決問題,客服端想盡快處理完申訴,所有人都在搶時間。
幾經(jīng)周折,客服同意為小袁“解封”賬號,但“謝謝”兩個字還沒發(fā)出,客服就結(jié)束了對話,讓小袁打分。但回到主頁,“無法接單”的窗口又彈了出來。客服并未解決他的申訴。
小袁拍了拍腦袋,隨即向自己做外賣多年的聾人朋友發(fā)起了視頻通話,尋求解決方案,飛快地打起手語。
沒有辦法,系統(tǒng)是死的。唯一的辦法是和客服“耗時間”,然而客服優(yōu)先考慮的永遠是顧客和平臺自身的利益,騎手在這個過程中是“失語”的,聾人騎手因其薄弱的表達能力更是如此。
小袁放棄接單。但一天不工作,這意味著他要少幾百元的收入,也意味著接下來的幾天他要在原本為12小時的工作時間上繼續(xù)延長。
“快樂工作”
外賣騎手,是小袁的第14份工作。
他喜歡“騎手”這個稱謂,他的微信名是“袁騎手”。騎車給小袁一種自由感,加碼的瞬間,人好像也飛起來了,在城市的腹地穿行,無所阻擋。他享受去“看”這座城市的舉動,送單的焦慮被這種“飛馳”的樂趣掩蓋。
“月入1萬不是夢?!毙≡脖煌赓u騎手的宣傳鼓舞過,但實際的工作遠沒有宣傳里的那樣好做。
首先,聾人的溝通成本比健全人騎手要高得多。聾人的手語講求簡練、直觀,這也意味著一定程度的“粗略”。與漢語“主謂賓”的語序不同,手語的語序是“主賓謂”,所以聾人打字時會把重點信息放在句首,一旦需要進行相對復雜的溝通,交流就會卡頓、停滯。
不過,小袁對溝通上的困難非常樂觀,“商家慢”才是最讓他頭大的問題。小袁也和其他騎手一樣,常常圍堵在商家的廚房里,比廚師還緊張,因為送餐遲到,被懲罰的只有騎手,而不是商家。
作為殘疾人,小袁“聽”了太多關(guān)于“聾人應當自立自強”的教導?!吧系蹫槟汴P(guān)上一扇門,一定為你打開一扇窗”的諺語在他成長中無數(shù)次出現(xiàn),于是為了這扇可以透過陽光的窗,他要不斷學習消化負面情緒,對自己的要求近乎無情。相比健全人,他的“怨氣”更少,“我要賺錢”、“我要努力”、“我不是懶人”這樣自勉的話貫穿于你和他的聊天之中。在送外賣的小群里,他的師傅經(jīng)常說:“袁騎手,你很聰明,加油?!毙≡偸怯眠@句給自己打氣,也會驕傲地指給你看。
小袁的“正能量”是否真的出于內(nèi)心,沒人知道。偶有疲憊流露,也是在微信上,連發(fā)幾個流淚的“苦澀”表情,表示他的無奈。如今,31歲的小袁已經(jīng)工作12年。小袁說他已經(jīng)買了房子,在400公里外的老家。未來的愿望是開一家屬于自己的超市。只是,離開店的目標,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