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河南省首屆最美教師,主要著作有《做學生歡迎的班主任》《做一個優(yōu)秀的中職班主任》《智慧應對班級棘手問題》等,被教育界和多家媒體譽為“新時期優(yōu)秀班主任的代表人物”。
元旦假期第二天,我一大早接到學生小然的微信留言,孤零零一個字:在?
沒有稱呼,沒有祝福,沒有問安,也沒有表情,就這么一個字,硬邦邦地扔過來……我內心有些不快,轉瞬自嘲地一笑,打電話回去,問候她,祝福她,再耐心解答她的問題。對于我回答不了的疑惑,我建議她找另一個老師咨詢,同時溫和提醒:“以后無論是向老師咨詢求助,還是跟領導、同事、朋友聯(lián)系,都要在打電話或留言的時候,先來一個稱呼,給一句問候。否則,會顯得你的留言很突兀,會讓人覺得你沒有禮貌……”
小然在另一邊“嗯”了幾下,似乎不知道該說什么。
我耐心啟發(fā):“現(xiàn)在,我們把事情談完了,你應該怎么說?”
對面還是:“嗯……”
她是真的不清楚如何得體地與人交往。我直接提醒:“你要說‘謝謝老師……”
小然小時候父母離異,小學時父親去世,她和年邁不識字的奶奶一起生活。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她,常常把自己弄成一個小刺猬,一言不合就破口大罵……對于這樣的學生,千萬不要認為我們給她足夠的溫暖就可以讓她脫胎換骨、日漸優(yōu)秀。她缺愛,但是你給她愛,她會要嗎?她不要。她沒有禮貌,但你勸她禮貌待人,她能記住嗎?
作為小然的班主任,她多少是有一點信任我的。她有了煩惱——比如她剛剛拖完地,患有精神分裂癥的姑姑就踩了一串腳印,她朝姑姑發(fā)了火,導致姑姑病情加重,所有人都譴責她……去年夏天,她說她也想靜心學習,卻總是靜不下心,總是控制不住要發(fā)脾氣。
小然在網(wǎng)上找了一個咨詢師,聊了一個多小時。咨詢師告訴她:你問題的根源在家庭。于是,遇事不多思考、習慣外歸因的小然,和奶奶吵了一架……
小然的奶奶給我打電話,一把鼻涕一把淚:“小然的不幸遭遇跟我有什么關系呢?我也不希望她的父母離婚啊!我也不希望她的父親去世?。∥乙粋€不識字的老太太,能將她養(yǎng)大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我還能怎么辦?為什么那個咨詢師要這樣和她說……”
如今,在教育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看見學生的問題,第一反應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尋求問題根源。一旦看到孩子來自單親家庭,或者是留守兒童,就好像印證了自己學到的教育理論是真理,一邊譴責家長不懂教育甚至不負責任,一邊告訴孩子,他們的問題根源是缺少陪伴(留守兒童)或家長離異……這樣做的結果是:這些孩子并不會設身處地思考父母的不容易,反而給自己的墮落、叛逆、戾氣找到了借口。于是,他們一面怨恨父母,覺得整個世界對不起他,一面逃避真正的困難。
聽了小然奶奶的哭訴,我才知道,曾經(jīng)的自己,和小然的咨詢師一樣,做事是多么片面和不負責任:孩子是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我們的判斷可以告訴家長,讓家長反思,卻不必告訴孩子。難道那些父母恩愛的孩子就沒有出現(xiàn)問題?難道單親家庭的孩子就一定會有問題?
歷史上,來自單親家庭卻做出豐功偉業(yè)的人很多。遠古時代有舜,親生母親早亡,父親不辨是非,繼母兩面三刀,弟弟象頑劣不堪,甚至厚顏無恥地說:“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這樣的家庭和親人,卻不妨礙舜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再如孔子、孟子,都是單親家庭,最終卻成為有浩然之氣的男子漢。近代來自單親家庭的名人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胡適,3歲喪父;龍云,4歲喪父;蔡元培,11歲喪父……
也許,我們教育者最應該研究的是:同為單親家庭的孩子,為什么有人成才,有人墮落?
每個人都不一樣,針對不同的人,方法也應該不同。如前文所說,我無數(shù)次提醒小然注意禮貌待人,她記不住;我無數(shù)次給予小然溫暖,她熟視無睹;她在聽到自己的問題根源來自家庭后,馬上將一切怨恨投向奶奶……
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對友善、關愛的感受能力很差;對貪婪、嗔恨,卻格外敏感,如久旱的土地遇甘霖。他們問題的根源,的確是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愛,長大稍微受點冷落或不公,便會說:“看!我是對的。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無論我們是否承認,這種孩子都存在,我們必須面對、接納并引導。
那么,誰不適合當他們的老師?
伯夷不適合。
“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思與鄉(xiāng)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孟子·萬章下》)伯夷眼睛不看邪惡的事物,耳朵不聽邪惡的話語,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服侍;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喚……與沒有教養(yǎng)的鄉(xiāng)下人相處,就像穿禮服戴禮帽坐在泥土炭灰上一樣……
那么,誰適合當小然這樣的學生的老師?
伊尹適合。
伊尹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币馑际?,天生育了這些百姓,就是要讓先知道的人去開導后知道的人,讓先覺悟的人啟發(fā)后覺悟的人。我是天生育的百姓中,先覺悟的人,我將用自己的感悟使百姓感悟。
伊尹認為,能夠掌握得體的待人接物的方法,能夠領悟儒家“仁”的含義,是上蒼給我們這些悟性好的人最好的獎勵,我們理應承擔“以先知覺后知,以先覺覺后覺”的責任。
換句話說,上蒼給予我們幸福的童年、健康的人格、善解人意的素質,本身就是對我們最大的獎賞,我們理應耐心引導這些學生。哪怕是多次提醒小然禮貌待人,她依然在咨詢問題的時候硬邦邦地扔過來一個“在?”我們也只能一遍遍不厭其煩地提醒她,告訴她具體的方法:“我們交流結束,你應該說什么……對!你要說‘謝謝老師,老師再見。”
柳下惠也適合當小然的老師。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與鄉(xiāng)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奔矗毫禄莶灰詨木鳛樾邜u,也不以官職低下為卑微……與沒有教養(yǎng)的鄉(xiāng)下人相處,他的態(tài)度隨和不忍心離開。
毋寧說,柳下惠堪稱中職班主任的楷模,就算面對的都是脾氣暴躁易沖動的叛逆學生,也可以態(tài)度隨和,“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就算知道千百倍的努力也未必有伯夷老師十分之一的成績,我們也要努力。
伊尹、柳下惠兩位老師,是我們這些普通教師學習的榜樣。(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