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經(jīng)說過:“幼兒教育是一件復雜的事,不是家庭單獨勝任,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必須兩方共同合作才能達到充分的效果?!庇變航逃且豁椇甏蠖珠L遠的工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家庭是幼兒的起始,幼兒全面發(fā)展離不開幼兒園與家庭的緊密相連。家庭教育最關鍵的是家長,教師要做的是深掘家長資源,創(chuàng)新家園共育方式,為幼兒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學習和成長環(huán)境。
當前家長資源的利用還存在淺表、單項和被動的問題,部分幼兒園沒有真正形成良好的家園共育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種情況。
1.被動式家園合作。家園合作大多體現(xiàn)在形式上,忽略了家長本身的資源價值。如家長半日活動中,教師通知家長參加班級教學、游戲活動開放展示。家長來到幼兒園大多是站在那里“看”孩子活動,并不會參與其中。
2.淺表性家園合作。在家園合作中,家長協(xié)助教師收集物質資源的占多數(shù)。部分教師以居高臨下的教育家身份出現(xiàn),并沒有讓家長了解收集的具體意義。家長也只是盲目地上交,對課程意義缺乏直觀的感受和認識。
3.單向性家園合作。家園合作大部分是教師或幼兒園發(fā)起,教師分配任務,家長配合完成任務,忽略了家長的需求和主動性。家長只能作為旁觀者參與,并沒有真正走進幼兒園,走進教育的大門。
由此可見,教師在家長資源開發(fā)方面還存在認識較淺、挖掘不夠、利用不足的情況。很多時候教師只利用了家長、家庭的物質資源,并未對家長在教育智慧、生活經(jīng)驗、職業(yè)特長等資源進行進一步的開發(fā)利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道:“家庭是幼兒園的重要合作伙伴。”對于幼兒園而言,家長的職業(yè)、專長和閱歷都是教育資源。家長大多來自各行各業(yè),有警察、醫(yī)生、軍人、工作者和個體戶。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普遍很重視,對幼兒園的各項工作都很支持。面對這樣多元的父母資源,教師應更好地挖掘,鼓勵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及教學工作,做到家園共育、互補。
1.沐木暖心社,家長義工團活動。我園體驗式教學模式下戶外游戲活動、外出活動較多,如春游、秋游、畢業(yè)典禮等。在這些活動中,兩位教師和一位保育員很難保障幼兒的安全以及活動的順利開展。于是我們通過園委會征求家長的意見,成立了家長義工團“沐木暖心社”,安排一些有時間、有資源、有組織力、樂于奉獻的家長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保證活動的順利和安全。
2.一小時爸爸助教活動。課程的游戲化建設需要家長積極參與,家長要對兒童的課程有基本的認識,充分配合幼兒課程,并參與到幼兒園課程的實施中。我們在一小時爸爸助教活動中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助教形式。幼兒園女教師較多,活動也是媽媽來得多,爸爸參與較少。于是我們呼吁爸爸也要多參加孩子的一日活動。例如一身警服、神氣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的警察爸爸用虛擬情境和形象圖片來體驗游戲,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跟別人走,學會保護自己,增強安全意識;牙醫(yī)爸爸帶著牙齒模型走進班里,帶著幼兒一起學習正確的刷牙方式和保護牙齒的方法。
3.親親后援團,親子社團活動。親子社團作為一種新的家園共育路徑,搭建了幼兒走出幼兒園和家庭教養(yǎng)生活,再延展到社會群體的生活通道。如我園組建的“親子閱讀社”“迷你美工吧”等親子社團,分別開展了“相約春天”“采草莓”“挖野菜”“交通崗”等活動,對幼兒道德品質的發(fā)展和家庭生活中良好品質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教師在利用家長資源開展各項活動時,還要根據(j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的“家園合作”概念,讓家長了解家庭共育的重要性,利用自身資源參與其中,促進家園共育。
(作者單位:張家港市港區(qū)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