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糖尿病是目前全球所面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1]顯示,我國糖尿病發(fā)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僅因糖尿病死亡的人口每年就高達數(shù)百萬。糖尿病發(fā)病后,需對患者的飲食、運動、用藥以及血糖監(jiān)測等各方面進行行為干預[2-3]。臨床研究[4]發(fā)現(xiàn),幫助糖尿病患者建立科學有效的自我管理行為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但采取何種護理模式來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尚無統(tǒng)一標準[5]。時效性激勵模式是通過把握有效的激勵時機,在恰當?shù)臅r機使用切實可行的激勵措施鼓勵患者,將患者生理、心理以及社會支持系統(tǒng)等方面調(diào)整至最佳狀態(tài),有利于幫助患者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及護理,實現(xiàn)較好的康復效果[6]。因此,本研究采用時效性激勵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干預,探討其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自我管理行為及自我效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7];(2)糖尿病病史在2年以上;(3)小學及以上文化程度,可正常溝通;(4)患者及家屬均知情統(tǒng)一,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8]:(1)伴有嚴重糖尿病并發(fā)癥;(2)伴有精神類疾病,存在嚴重語言及智力障礙難以配合研究;(3)合并嚴重心、肝、腦、腎等主要臟器疾??;(4)合并繼發(fā)性高血壓患者;(5)合并惡性腫瘤且半年內(nèi)接受過放療或化療。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該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入院后給予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講解血糖監(jiān)測、飲食管理、運動指導、胰島素注射方法、并發(fā)癥護理等知識,對患者進行口頭教育與心理疏導。同時對患者每周進行1次集體糖尿病教育授課,每次30~45 min。同時, 向患者發(fā)放相關(guān)健康教育資料及圖冊等。出院后由病房延伸小組對患者每月進行1次電話隨訪,指導患者定期進行門診復查,追蹤并記錄患者血糖控制情況、自我管理行為及自我效能,并對患者遇到的疑問進行相應指導。
表1 2組基線資料比較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給予時效性激勵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1)入院時,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深入交流,對患者病情與心理狀態(tài)進行全面了解,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鼓勵患者樹立管理自身疾病的信心;向患者講解糖尿病基本常識,幫助患者制定相應的康復目標,使用鼓勵性語言激勵患者進行自我管理,使患者能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并在護理與治療過程中不斷進行強化激勵,幫助患者把握治療時機,實現(xiàn)較好的治療效果。(2)住院期間,護理人員針對臨床癥狀改善不佳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正性激勵,同時組織患者之間多交流與溝通,鼓勵自我管理行為較好的患者傳授經(jīng)驗,病友間相互激勵;責任護士指導患者制定相應的功能鍛煉計劃,并督促患者堅持完成,鼓勵患者家屬積極參與患者疾病管理。(3)出院時,由責任護士建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檔案,綜合考慮患者的病情與家庭狀況為患者制訂有針對性的追蹤及隨訪計劃,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消除恐懼、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鼓勵患者出院后遵醫(yī)囑進行自我疾病管理。(4)出院后的延伸護理。①由責任護士建立微信群,每周二、周五晚向患者推送糖尿病預防及自我管理的相關(guān)知識,通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自我效能水平,促進患者早日康復。②門診復查時,根據(jù)患者血糖控制情況與醫(yī)生制訂下一步治療計劃。對于血糖控制效果較好的患者,可鼓勵患者到病房進行1次現(xiàn)場分享交流,以激勵患者提高主觀能動性,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與自我效能水平。③責任護士每周進行1次電話回訪,跟蹤并記錄患者出院后血糖控制情況、自我管理行為及自我效能,及時解決患者存在的疑問,并給予相應的心理支持。
2組患者均進行為期6個月的跟蹤隨訪。
(1)血糖控制情況。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后,比較2組包括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FBG、2hPG水平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進行測定,HbA1c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測定,所用HF-1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由深圳方測精密儀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2)自我管理能力。干預6個月后,患者門診復查時,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對患者自我管理行為進行評估[9],該量表包括藥物使用、血糖監(jiān)測、足部護理、飲食以及運動5個維度,總共12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0~7分,總分0~84分,評分越高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能力越高。(3)自我效能水平。干預6個月后,患者門診復查時,采用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對患者效能水平進行評估[10],該量表包括遵囑服藥、健康飲食、飲食與血糖以及健康行為4維度,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0~10分,總分0~200分,分值越高則患者效能水平越高。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FBG、2hPG、HbA1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見表2。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藥物使用、血糖監(jiān)測、足部護理、飲食、運動評分及自我管理能力總分均高于對照組。見表3。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遵醫(yī)囑服藥、健康飲食、飲食與血糖、健康行為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見表4。
表2 2組患者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表3 干預后2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分)
表4 干預后2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分)
糖尿病屬于慢性終生性疾病[11],且并發(fā)癥較多,病情嚴重時甚至需要進行截趾/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也給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負擔[12-13]。研究[14]發(fā)現(xiàn),科學的自我管理行為可有效促進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模式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十分必要[15]。
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干預后觀察組FBG、2hPG、HbA1c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藥物使用、血糖監(jiān)測、足部護理、飲食、運動評分及自我管理能力總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對糖尿病患者給予時效性激勵護理模式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觀察組患者遵囑服藥、健康飲食、飲食與血糖、健康行為評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對糖尿病患者給予時效性激勵護理模式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提升更為明顯。究其原因是,觀察組實施時效性激勵模式,結(jié)合患者心理狀況、護理配合度、病情恢復狀況,對患者給予及時、有效的激勵,借助信息溝通,來激發(fā)、引導患者的行為,以有效地實現(xiàn)目標的完成。良好的遵醫(yī)行為,有利于控制患者血糖的穩(wěn)定。糖尿病的治療周期較長,疾病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經(jīng)濟負擔?;颊咦晕倚蜗笫軗p,產(chǎn)生負性情緒,部分患者身心遭到重創(chuàng)甚至放棄治療,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需要依據(jù)其疾病及個體特點進行健康教育,而糖尿病患者又多為居家治療,對于其健康教育的重點就是進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指導患者進行合理的糖尿病飲食,堅持健康的生活行為習慣,提升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同時鼓勵糖尿病患者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主動配合治療,加強對疾病的認識和自身管理,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研究[16]顯示,自我管理能力不僅與知識水平、疾病情況有關(guān),與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也密切相關(guān)。時效性激勵模式能夠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適時的給予鼓勵,在患者最需要精神支持時給予有效心理安撫,能夠讓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以此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時在院外也能夠根據(jù)患者情況進行個性化的隨訪,提升患者治療、控制血糖水平的信心,從而形成規(guī)律的服藥行為,進行并發(fā)癥的監(jiān)測。
綜上所述,時效性激勵護理模式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較好,同時可明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與自我效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