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建華
淮安市中醫(yī)院康復科,江蘇淮安 223000
在臨床上, 腦卒中后偏癱是一種常見且多發(fā)疾病,該病癥發(fā)生后,約有30%左右的患者伴有偏癱肩痛癥狀,且此類癥狀多發(fā)于卒中后4 個月[1]。對于患者而言,一旦其發(fā)生偏癱肩部疼痛,就會導致其肢體運動功能降低,住院時間延長,從而對其生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2]。偏癱肩痛患者一般合并有上肢屈肌痙攣、肩關節(jié)半脫位、肩-手綜合征等,若疼痛程度較重,則會導致其功能鍛煉配合度下降,并延緩其功能,降低治療效果,從而影響其預后康復[3]。目前在治療腦卒中偏癱肩痛的過程中, 主要采取的方法包括熱刺激、電刺激、針刺、康復訓練等[4]。 而采用針灸治療該病癥的過程中, 對其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和強化肩胛帶訓練,對于改善其上肢功能,促進其康復具有積極作用[5]。該文于2019 年5 月—2020 年2 月選取腦卒中后偏癱肩痛患者60 例,根據(jù)其就診單雙號組別,單號30 例為控制組,雙號30 例為試驗組,即分析了腦卒中后偏癱肩痛經(jīng)針灸治療中早期康復治療及強化肩胛帶訓練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腦卒中后偏癱肩痛患者60 例, 根據(jù)其就診單雙號組別,單號30 例為控制組,雙號30 例為試驗組。試驗組年齡36~68 歲,平均(48.2±3.4)歲;男∶女為17∶13;病程2~12 周,平均(4.6±2.1)周;其中左側13例、右側17 例。控制組年齡35~69 歲,平均(49.2±2.9)歲;男∶女為18∶12;病程2~12 周,平均(4.6±2.1)周;其中左側14 例、右側1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6-7]:均符合腦卒中后偏癱肩痛的相關診斷標準; 均經(jīng)頭顱MRI、CT 等影像學檢查方式確診;服從醫(yī)囑,無認知功能障礙,生命體征平穩(wěn);均知曉該次試驗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體質虛弱者;梗死面積較大者;合并嚴重慢性疾病如痛風、糖尿病、高血壓者;有毒麻藥物或煙酒依賴史者;智力障礙者;精神疾病者;原發(fā)性疾病控制不佳者;臨床資料不全或中途脫落者。 該研究符合倫理學要求。
控制組應用針灸治療+一般訓練,具體為:①針灸治療:選擇肩后、肘部、肩部、體針、頭針等穴位,分別對應穴位為肩貞、肩髎;曲池、手三里、手五里;三角肌中點及上緣中點、臑會、肩前穴;三角肌上緣中點、肩隅、肩髎; 感覺區(qū)等[8],針灸1 次/d,5 次/周,針灸時取毫針向皮膚直接刺入,行平補平瀉法,留針0.5 h,2 周為1 個療程,共4 個療程。②一般訓練:即促進神經(jīng)功能恢復技術,以Bobath 技術為前提,涉及步態(tài)及步行矯正訓練、平衡訓練、變換體位、床上平移和翻身、上下肢功能訓練、良肢位擺放等[9]。
基于此試驗組應用早期康復治療及強化肩胛帶訓練,具體為:①早期康復治療。 即包括主被動訓練,如步行、蹲起、坐位、獨立翻身、關節(jié)活動、按摩肢體、擺放體位等,于意識恢復后進行,1 次/d。 ②強化肩胛帶訓練。首先取仰臥位,對肩胛帶肌肉張力予以舒緩,一手將肩胛骨固定好,一手拖肘部,矯正骨位,肩胛骨運動, 促使盂肱關節(jié)和肩胛骨節(jié)律性運動,10 次/組,1~2 組/次。 其次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將肩胛骨固定好后自主活動,1~2 組/次,10 個/組。最后控制肩甲肌群,伸肘位,將肘部控制好,促使肩關節(jié)保持前屈,角度分別為0、30、60、90°等,保持肩關節(jié)伸直,可適當增加阻力,3 組/次,10 個/組。 控制1 h 內(nèi)完成訓練[10]。 2 周為1 個療程,共4 個療程。
比較兩組FMA(用于評估患者上肢功能,工具為Fugl-Meyer 評分量表(FMA)[11],評估內(nèi)容包括感覺、平衡、運動等功能,分值60 分為滿分,分值越高越好)、VAS(用于評估患者肩部疼痛程度,工具為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12],分值為0~10 分,劇痛10 分,無痛0 分,分值越低越好)等評分變化及生活質量(評估工具為SF-36 量表[10]做出評估,包括4 個功能因子,涉及社會、生理、情緒、軀體等,各項均為100 分滿分,分值越高越好)。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組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FMA、VAS 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各組治療前,且試驗組明顯優(yōu)于控制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MA 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MA 評分對比[(±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試驗組(n=30)控制組(n=30)t 值P 值9.5±1.3 9.4±1.4 0.022 0.948 45.6±3.5 25.6±3.4 16.310<0.001 24.210 9.612<0.001<0.001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對比[(±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試驗組(n=30)控制組(n=30)t 值P 值6.8±1.2 6.6±1.5 0.512 0.659 1.8±0.2 3.1±0.6 4.846 0.014 5.614 3.201<0.001 0.021
兩組各因子生活質量評分對比,試驗組高于控制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 社會 軀體 情緒 生理試驗組(n=30)控制組(n=30)t 值P 值81.3±2.6 72.3±2.5 7.412<0.001 78.4±3.1 61.5±2.2 6.958<0.001 81.6±3.5 62.4±3.9 8.124<0.001 79.2±2.4 63.2±3.1 6.104<0.001
對于恢復期腦卒中患者而言,偏癱肩痛是一種常見伴隨癥狀,患者發(fā)病后主要表現(xiàn)為活動后肩關節(jié)劇烈疼痛, 部分患者靜息狀態(tài)下也會出現(xiàn)嚴重疼痛,此種癥狀會限制肩關節(jié)活動情況,從而對其生活質量造成影響。 所以采取有效方案對此類患者加以治療,這可有利于改善患者活動能力和日常生活,并能改善其身心健康和促進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臨床在治療此類患者的過程中,經(jīng)針灸治療較為常用,但單一治療難以大大理想療效,因此多采用聯(lián)合治療方案。 通過在針灸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采取早期康復治療聯(lián)合強化肩胛帶訓練,針灸可促進血液生化代謝、改善淋巴循環(huán)和肩關節(jié)血供,進一步緩解肩部疼痛癥狀[6]。中醫(yī)康復治療可對患者肩胛下肌、岡上肌、三角肌等訓練起到輔助強化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和疼痛癥狀。 強化肩胛帶訓練可被動旋轉肩頸部肌肉群,可對局部肌肉群起到放松作用,有利于預防和減少肌肉痙攣和粘連,可預防肩關節(jié)損傷,防止發(fā)生關節(jié)腔粘連,進而對肩關節(jié)功能起到顯著改善作用。 上述幾種方法聯(lián)合使用,則可發(fā)揮出相互協(xié)調、相互補充的效果,可極大地減輕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能力。該文的研究中,兩組治療后FMA、VAS 等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各組治療前,且試驗組(45.6±3.5)分、(1.8±0.2)分明顯優(yōu)于控制組(25.6±3.4)分、(3.1±0.6)分(P<0.05)。表明腦卒中后偏癱肩痛經(jīng)針灸治療中早期康復治療及強化肩胛帶訓練可有效減輕肩痛程度,并改善其上肢運動功能。 兩組社會、軀體、情緒、生理等功能評分對比發(fā)現(xiàn),試驗組分別為(81.3±2.6)分、(78.4±3.1)分、(81.6±3.5)分、(79.2±2.4)分,均高于控制組(72.3±2.5)分、(61.5±2.2)分、(62.4±3.9)分、(63.2±3.1)分(P<0.05)。表明腦卒中后偏癱肩痛經(jīng)針灸治療中早期康復治療及強化肩胛帶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促進其預后康復。該結果與相關的研究報道[4]較為接近,即治療前實驗組和對照組FMA、V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FMA 評分分別為(72.3±5.8)分、(65.4±5.1)分,VAS 評分分別為(2.3±0.1)分、(4.3±0.3)分,對比發(fā)現(xiàn)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梢娔X卒中后偏癱肩痛經(jīng)針灸治療中早期康復治療及強化肩胛帶訓練具有顯著優(yōu)勢和價值。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偏癱肩痛經(jīng)針灸治療中早期康復治療及強化肩胛帶訓練的療效確切,即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癥狀,且可改善其肢體功能,并能提升其生活質量,因此值得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