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惠琴, 朱娟, 黃孔珍
(東莞仁康醫(yī)院 內科,廣東 東莞,523952)
糖尿病是因患者體內胰島素分泌缺陷而引起的,以高血糖為典型特征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茖W且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長期治療效果。雙心護理不僅注重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干預,還給予其心臟相關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并改善血糖控制效果[1]。認知行為干預注重轉變患者的行為、習慣和信念,提高其健康意識和幫助其養(yǎng)成健康行為習慣[2]。本研究探討雙心護理結合認知行為干預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
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東莞仁康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后批準實施,選取東莞仁康醫(yī)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94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 符合《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2018)》[3]中關于糖尿病的診斷標準;② 空腹血糖(FPG)≥7.0 mmol/L; ③ 意識清晰,聽力和溝通能力正常。排除標準:① 多次檢查提示血糖控制不穩(wěn)定;② 合并心臟、肝臟或肺臟等功能障礙;③ 凝血功能異常;④ 合并原發(fā)性腎病以及其他影響血糖、胰島功能或血管內皮功能的疾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2組,分別為對照組(n=47)和觀察組(n=47)。2組間一般資料(如表1所示)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常規(guī)護理干預 對照組從入院至出院,僅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干預?;颊呷朐汉?,護理人員對其生命體征和血糖情況進行檢測。給予患者健康宣教,叮囑患者飲食需清淡,根據(jù)患者的神情狀態(tài)和語言表達等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其不良情緒,鼓勵其積極參與治療。
1.2.2 雙心護理結合認知行為干預 觀察組患者從入院至出院均采用常規(guī)護理、雙心護理結合認知行為干預。
1.2.2.1 雙心護理 ① 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采用動機性訪談的方式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根據(jù)收集到的信息,分析導致其產生不良心理的相關因素。采用分享糖尿病控制良好案例的方式,激發(fā)患者內心潛在的正能量,樹立其治療信心。同時引導患者根據(jù)自身愛好,采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如下棋、聽音樂或繪畫等)緩解其不良情緒。② 心臟護理:護理人員根據(jù)患者目前的血糖控制情況、飲食習慣和服藥行為等開展與心臟護理相關的健康宣教,每周2次,每次40 min。宣教方式可采用播放視頻等。講解內容包括糖尿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簡稱“冠心病”)的病因和兩者間的關聯(lián)以及危險因素、防護舉措、控制血壓對預防疾病的重要性等,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和健康意識,使其了解不良行為對病情控制的影響。同時叮囑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規(guī)律的作息,養(yǎng)成早睡早起(如晚22∶00睡覺,早7∶00起床)的好習慣。
1.2.2.2 認知行為干預 護理人員對患者每周進行 3次認知行為干預,每次40 min。① 認知干預:護理人員采用發(fā)放健康手冊或播放演示視頻等方式對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包括講解疾病知識、治療意義、治療目的、并發(fā)癥、預防舉措以及其他相關注意事項等,從而提高其疾病認知水平。采用引導性提問的方法,鼓勵患者說出內心的疑惑,并給予解答,促使其掌握健康知識和養(yǎng)成健康行為習慣。② 行為干預:a. 護理人員囑患者遵循少食多餐和低油低脂的飲食原則,注意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的合理搭配;b. 根據(jù)患者的日常行為和習慣,護理人員列舉其不健康的行為,告知其這些不健康行為對血糖控制的不良影響,同時對其進行糾正;c. 護理人員囑患者在飯后堅持進行慢走、快走、慢跑或上、下樓梯等有氧運動。
① 采用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彈性量表(CD-RISC)[4]評價患者的心理彈性,CD-RISC包括25個條目(0~4分),分為堅韌(13個條目)、樂觀(4個條目)和力量(8個條目)3個維度,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越高;② 采用自制的調查量表評估患者的健康行為,包括飲食管理、血糖監(jiān)測和遵醫(yī)服藥3個維度,各維度評分為0~25分,分值越高表示健康行為越好;③ 采集2組患者的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后,檢測患者的餐后2 h血糖(2hPG)和FPG空腹胰島素(FINS),并用穩(wěn)態(tài)模型法公式(HOMA-IR=FPG×FINS /22.5)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④ 檢測2組患者的日間血糖平均絕對差(MODD)和平均血糖波動幅度(MAGE),MODD和MAGE均與血糖波動程度呈正相關[5]。
干預前,2組間CD-RISC總分和各維度(堅韌、樂觀、力量)得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出院時,2組的CD-RISC總分和堅韌、樂觀、力量得分均較同組干預前顯著更高(P均<0.05),且觀察組的CD-RISC總分和堅韌、樂觀、力量得分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更高(P均<0.05),見表2。
表2 2組CD-RISC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2組間健康行為總分和飲食管理、血糖監(jiān)測、遵醫(yī)服藥得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出院時,2組的健康行為總分和飲食管理、血糖監(jiān)測、遵醫(yī)服藥得分均較同組干預前顯著提高(P均<0.05),且觀察組的健康行為總分和飲食管理、血糖監(jiān)測、遵醫(yī)服藥得分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更高(P均<0.05),見表3。
表3 2組健康行為各維度評分和總分比較分)
干預前,2組間FPG、2hPG水平和HOMA-IR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出院時,2組的上述指標均較同組干預前顯著更低(P均<0.05),且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顯著更低(P均<0.05),見表4。
表4 2組FPG、2hPG和HOMA-IR水平比較
干預前,2組間MODD和MAGE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出院時,2組的MODD和MAGE均較同組干預前顯著更小(P均<0.05),且觀察組的MODD和MAGE顯著小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5。
表5 2組MODD和MAGE比較
糖尿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病程長、難治愈和致殘率高等特征,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正常生活。糖尿病多發(fā)于老年患者中,而這類人群通常伴有其他基礎疾病,不僅影響患者的循環(huán)功能,還可加大血壓波動幅度,誘發(fā)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可能導致血糖波動更加劇烈,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6]。因此,為減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需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
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實施雙心護理結合認知行為干預,結果顯示,出院時,觀察組的CD-RISC各維度評分和總分以及健康行為總分和各維度得分均較對照組更高(P均<0.05),提示雙心護理結合認知行為干預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并促使其養(yǎng)成健康的行為習慣。究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采用的雙心護理中,心理護理通過了解患者的內心狀態(tài),激發(fā)其內心潛在的正能量,并引導其以正確的方式宣泄內心不良情緒,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彈性水平。同時結合心臟護理,幫助患者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護知識水平,有助于其養(yǎng)成健康的行為習慣[7]。認知行為干預中,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飲食、行為和運動方面的指導,幫助其正確認識疾病,并糾正其不良行為,也有助于其養(yǎng)成健康行為習慣[8]。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出院時,觀察組的FPG、2hPG和HOMA-IR水平均較對照組顯著更低(P均<0.05);MODD和MAGE均較對照組顯著更小(P均<0.05),提示對糖尿病患者實施雙心護理結合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改善其糖代謝指標,減少其血糖波動??赡艿脑蚴?,雙心護理能夠幫助患者以正確的方式疏導自身不良情緒,使其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在提高心理彈性水平的同時,有助于減少血糖波動;認知行為干預在幫助患者養(yǎng)成健康行為習慣的同時,也有助于改善其糖代謝指標,減少了血糖波動。
綜上所述,雙心護理結合認知行為干預應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可幫助其提高心理彈性水平、養(yǎng)成健康的行為習慣、改善糖代謝指標和減少血糖波動,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