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語言可以幫助幼兒精準地表達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既是幼兒參與學習活動的橋梁,也是幼兒溝通心靈的工具。在學前教育中,幼兒語言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開展集體教學活動,還要將教學活動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更好地學習語言,從而推動幼兒語言教育的發(fā)展。本文主要以生活體驗敘事理論為指導,從幾個方面深入探討實施幼兒語言教育的具體方法,以供參考。
教師在開展語言教育活動的過程中,需要認真傾聽幼兒的內心想法,通過一系列恰當的教學手段,幫助幼兒掌握語言表達的要領。同時,針對幼兒對同一事物存在的不同理解,教師也要做到認真對待,努力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想說、敢說,逐步增強幼兒的語言理解和語言應用能力。
在實施語言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的選擇空間以及發(fā)揮創(chuàng)造能力的條件。自主性是驅動幼兒自我表達的關鍵,讓幼兒做自己行為的主人不僅是讓其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更為重要的是讓其堅持自己的決定。幼兒的發(fā)展需要通過幼兒與客
體的相互作用來實現,幼兒與客體環(huán)境之間是否積極互動對于幼兒自主發(fā)展具有直接的影響。一個班級中的幼兒不論是性格還是能力都會存在差異,其興趣和發(fā)展都處于不平衡的狀態(tài),教師要為幼兒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教師在組織集體語言活動時,可以為幼兒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情境,準備充足的道具,如圖片、形象的頭飾等,讓幼兒進行語言表演。表演可以通過分組合作或者交互式活動的形式進行。針對同一項表演內容,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能力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教師要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自主選擇活動,讓幼兒能輕松愉悅地參與活動,從而激發(fā)幼兒語言表達的興趣。例如,在語言描述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多張圖片,讓幼兒選擇一幅自己感興趣的圖片并用語言加以描述。在這個活動中,幼兒可以結合自己的愛好在自由的語言教學情境中,與其他幼兒一同看圖、選圖、描述。這樣的方式既能充分激活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又能促使幼兒發(fā)揮參與語言活動的自主性。
教師還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具有開放性特點的心理情境。融洽、和諧的師幼關系是順利開展幼兒教育的關鍵,教師要以平等真誠的態(tài)度與幼兒溝通,通過自身優(yōu)美的語言以及生動的神態(tài)為幼兒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和諧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教師要認真傾聽幼兒的表達,針對幼兒在語言表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給予幼兒指導和幫助,在這樣和諧、友愛的氛圍中進一步強化幼兒語言表達的欲望。教師還要為幼兒提供更多語言表達的機會,激發(fā)幼兒交流的興趣,促進幼兒語言交流能力的發(fā)展。
教師開展語言教育時所采用的方法對于幼兒語言交流時的表現、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展具有直接影響。教師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幼兒在語言教育活動中時刻感受到活動的新穎性和趣味性,通過生動的活動氛圍滿足幼兒的個性化需求。
(一)多路徑參與法
在語言教育活動中,多路徑參與法強調幼兒多種感官的協(xié)調運用。幼兒在認知過程中,參與感受的路徑越多,他們最終所形成的理解就會更加全面且深刻。教師在開展語言教育活動時,要引導幼兒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智慧,以“誰能講述”“誰能明白”等語言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學習《樹葉》故事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到戶外進行撿樹葉活動,讓幼兒通過觀察、觸摸,了解樹葉的形狀和顏色。觀察、閱讀、表演的過程,就是幼兒多路徑、多感官參與語言學習的過程,它能幫助幼兒更加全面地理解故事內容。
(二)情境體驗法
幼兒在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特定情境中,通過感受活動過程,能逐步產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最大程度地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通過具有美感或者趣味性強的事物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開展語言教育活動的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為幼兒創(chuàng)設對應的語言情境,讓幼兒在生動的情境中深刻感受故事文字所描繪出的意境美。
幼兒在語言教育活動中表現出的獨特性,是突出幼兒主體地位的重要表現。每一名幼兒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其內心世界都有鮮明特點,其主體價值都是不可重復或者再造的。師幼互動、幼兒群體之間的互動都是語言教育活動的關鍵。幼兒個體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差異性,因此教師不能以統(tǒng)一的形式開展語言教育活動,需要根據幼兒的特點和能力,借助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經驗分享等形式,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一)選擇性互動
選擇性互動是指教師根據互動內容的難度,有目的、有意識地選擇語言能力與之符合的幼兒進行互動活動,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不同能力層次幼兒的發(fā)展需求。教師要采用差異化的方式與幼兒互動,讓幼兒在活動中盡情地展現自己、發(fā)展自己。以排圖講故事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例,針對語言能力偏弱的幼兒,教師可以讓其講述故事的開端起因;針對語言能力較好的幼兒,教師可以讓其講述故事的經過;針對語言能力較為突出的幼兒,教師可以讓其講述故事的全部情節(jié)。這樣的教學過程能滿足所有幼兒的求知欲,幫助幼兒樹立語言表達的信心,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合作性互動
合作性互動指全體幼兒或者一組內多個幼兒同時與教師展開互動。合作性互動體現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多個方面:第一是問題討論,幼兒能自由地表達觀點,師幼之間也能互相評論;第二是交流表現,如詩歌的集體朗誦、詞匯練習、一問一答練習等。教師采用合作性互動的方式,能讓語言能力較為薄弱的幼兒充分參與教育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三)共享性互動
幼兒之間互相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觀點,這種語言交流形式屬于共享性互動。共享性互動能讓全體幼兒都擁有充分表達自己、傾聽他人、啟發(fā)思維、參與合作討論的機會。在共享性互動中,幼兒能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講給同伴聽,與同伴分享快樂。教師可以在兒歌朗誦環(huán)節(jié),讓幼兒相互監(jiān)督,進行朗誦練習;在講故事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將語言能力較好的幼兒與語言能力薄弱的幼兒分為一組,鼓勵他們互相講述故事。教師借助互動和共享,能讓每一名幼兒在快樂學習的同時,還能獲得語言能力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創(chuàng)造是一個人主體性最高層次的表現,具有探索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特點。教師在開展語言教育活動時,既要向幼兒傳授學習語言的方法,同時也要引導幼兒做到觸類旁通。在學習完一首兒歌之后,教師可以讓幼兒發(fā)揮想象力進行模仿改編;在講述詞匯時,教師可以讓幼兒思考還有哪些意思相近的詞匯;在講完故事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續(xù)寫情節(jié)等,并讓幼兒用具有情緒和邏輯的語言表達出來。例如,在講述故事《七色花》時,筆者發(fā)現關于七色花的描寫能有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因此,筆者引導幼兒親手制作七色花,并鼓勵幼兒想象這朵七色花可以幫助我們實現什么愿望呢。幼兒想到幫助父母、幫助自己、幫助朋友實現愿望。接著,筆者鼓勵幼兒展開更深層次的思考,讓幼兒思考所有愿望中哪個是最有意義的,并引導幼兒學會幫助他人,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品德。
與此同時,家長也要重視對幼兒進行家庭教育,通過親子閱讀的方式對幼兒進行語言指導。家長要盡量選擇色彩豐富、外觀漂亮的讀物,以此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促使幼兒展開語言想象。在選擇閱讀內容的過程中,家長要圍繞幼兒的實際生活,選擇一些文字內容簡練、實用性強的讀物,以更好地激發(fā)幼兒語言表達的積極性。此外,家長還要緊緊圍繞幼兒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選擇閱讀內容,如幼兒喜歡花草魚蟲,家長可以選擇自然科學類讀物;如果幼兒經常出現暴躁易怒的情緒,家長可以選擇情緒管理類讀物。家長還要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滲透語言教育,比如當天氣出現變化時,家長可以說:“你看,天空中有烏云,快要下雨了,我們一起回家吧。”通過語言引導增強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在看到具體事物時,家長可以鼓勵幼兒說出事物的名稱、數量、特點等,讓幼兒語言教育回歸生活。
綜上所述,教師要給予幼兒充分的支持,并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以敘事理論作為語言教育的指導思想,有效地啟發(fā)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教師還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積極更新教學理念,突出幼兒在教育環(huán)節(jié)中的主體地位,為幼兒創(chuàng)造自由、和諧的語言環(huán)境,促使幼兒實現自主性發(fā)展。
(作者單位:威?;鹁娓呒夹g產業(yè)開發(fā)區(qū)麗景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