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彥彥
青少年兒童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擔負著歷史的使命。但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外出務工的人員越來越多,我國出現(xiàn)了大量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且數(shù)量龐大的群體,他們主要由祖輩或親戚照顧,缺乏父母的管教與關愛。雖然他們在親戚的呵護下能夠健康成長,但其心理容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障礙,如性格孤僻、膽小懦弱等。莎士比亞曾說:“書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我園嘗試在幼兒教育中通過閱讀教學助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以期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實踐提供參考。
(一)性格方面存在缺陷
父母是兒童的首任教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兒童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但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與自己孩子聯(lián)系、見面的機會較少,缺乏必要的情感溝通,這容易導致他們出現(xiàn)性格孤僻的傾向。同時,當留守兒童出現(xiàn)淘氣、任性等情況時,祖輩或親戚往往不敢管、不會管、不愿管,這導致部分留守兒童因缺乏管教出現(xiàn)自私、任性、肆意妄為的情況。
(二)自控能力較差
父母外出務工的兒童缺乏管束與關愛,容易出現(xiàn)行為上的偏差。例如,在情緒方面,部分留守兒童在遇到不滿意的事情時容易感到沮喪,甚至大哭大鬧,難以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同時在面對他人的勸說或教導時容易出現(xiàn)暴躁情緒,產生敵意;在規(guī)則方面,部分留守兒童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在園內與同伴玩游戲時會耍賴,缺乏規(guī)則意識。
(三)學習興趣不足
由于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主要由祖輩負責。整體看來,留守兒童的祖輩學歷普遍不高,且教育觀念陳舊、落后,缺乏教育技巧,教育能力不足。他們在兒童的管教問題上,往往采取聽之任之的態(tài)度,這使部分留守兒童養(yǎng)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缺乏規(guī)則意識。在部分祖輩的心中,只要孩子不生病、不惹事就足夠了,他們并不關注孩子是否在幼兒園掌握了應有的知識和技能、是否存在心理上的障礙。
結合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園教師嘗試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彌補父母教育的缺失,助力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我園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有以下兩個目標:一是讓兒童通過閱讀認識書本上的漢字,并理解漢字的意思;二是通過各式各樣的閱讀活動帶給留守兒童歡樂,彌補他們缺失的情感體驗。我園教師借助書本中的故事引導與啟迪留守兒童,讓他們體驗多彩的生活,進而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明白遠方父母對自己的愛意,以提升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推薦閱讀書籍時,我園教師會結合留守兒童的年齡特點及興趣特征,通過簡單的語言描述讓他們對書籍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及強烈的閱讀動機。同時,我園教師也會根據(jù)留守兒童的言行舉止及日常表現(xiàn)判斷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閱讀活動實現(xiàn)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正向干預。在活動開展前,我園教師會調查班上留守兒童的閱讀水平,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并根據(jù)觀察結果選取適當?shù)淖x物供留守兒童閱讀。
在每周六的“分享喜悅”活動中,我園教師會通過現(xiàn)代通信工具,及時將本周的閱讀書籍推薦給家長,并選取2到5名留守兒童與父母進行視頻通話。這種方式一方面能幫助留守兒童向父母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讓父母看到自己的努力與付出;另一方面能讓留守兒童了解父母的工作現(xiàn)狀,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不容易及對自己的關愛。在我園的閱讀活動中,書籍成為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的橋梁,他們能在閱讀中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關愛,進而提升學習興趣。
三、通過閱讀活動助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具體方法
(一)三位一體,家庭、幼兒園、社會共同發(fā)力
幼兒教育不僅需要幼兒園的努力,也需要家庭、社會的配合與支持。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幼兒園是“主力軍”,兒童家長是“合伙人”,政府有關部門則是“支持者”和“引導者”。家庭、幼兒園、社會要共同合作,發(fā)揮各自的作用,構建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通過閱讀教學助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
在“一周一本書”的閱讀教學活動中,幼兒園作為活動的組織者與發(fā)起者,一方面應尋求政府部門的幫助,邀請兒童教育專家及心理健康專家對教師進行專業(yè)培訓,從專業(yè)、科學的角度,對“一周一本書”閱讀教學活動提出相關的優(yōu)化建議;另一方面,幼兒園應尋求留守兒童家長的配合,讓他們主動閱讀相關的兒童讀物,并抽出時間與孩子視頻,共同分享感受,進行情感互動。同時,幼兒園也要傾盡所能,向留守兒童提供充足的讀物,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二)全面教學,開展精細化的閱讀指導
教師在開展閱讀活動時,既要合理地干預留守兒童已有的心理健康問題,又要預防他們將來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健康問題,確保活動設計符合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實際需要。
幼兒園要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為理論依據(jù),設計系統(tǒng)化的教育方案,預防留守兒童可能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教師要結合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為他們提供適宜的兒童讀物,確保閱讀活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例如,為了使小班留守兒童喜歡上學,享受集體生活,教師可以為他們推薦《小黑魚》《好朋友》等兒童繪本,讓他們在閱讀中體會集體生活的樂趣。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細心觀察留守兒童的行為舉止,結合兒童家庭的實際情況,給予其針對性的引導,助力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例如,筆者所在班級有一名留守兒童性格孤僻、懦弱,總是一個人縮在角落,不愿意參加每周的閱讀活動,
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往障礙。對此,筆者會在每天的閱讀活動中對他進行特別關注,主動詢問、幫助他解決閱讀中的問題,并讓其他小朋友主動與他交談,邀請他做游戲等。在筆者的“特殊”關懷下,這名兒童逐漸變得開朗了。
(三)閱讀生活,開展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園在開展閱讀活動時要堅持“引進來”,引進優(yōu)秀的兒童繪本并將其推薦給留守兒童,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讓他們從書本的趣味故事中了解世界。同時,幼兒園也要“走出去”,確保閱讀活動與留守兒童實際生活相結合,開闊兒童的視野,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積極探索。這有助于留守兒童感受生活的美好,體會生命的意義,進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筆者在“一周一本書”的閱讀活動中,以留守兒童為重點拍攝對象,記錄他們的閱讀過程,如“兒童認真閱讀的樣子”“兒童與他人激烈爭論的場面”等,再進行剪輯、配樂,并在“分享喜悅”閱讀活動中將其分享給留守兒童。這能讓他們感受幼兒園學習、生活的美好,促使他們學會正確閱讀。
對于中、大班的留守兒童,筆者會結合他們每周閱讀的繪本內容,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例如,兒童繪本《紅鞋子》講述了人人都需要伙伴的道理,筆者據(jù)此引導留守兒童在生活中與好朋友相互關懷、相互分享,以建立長久的友誼。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這表明國家對農村教育的高度重視。學前教育階段是兒童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教育工作者要從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通過閱讀活動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用閱讀“點亮”留守兒童的人生。筆者分析了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成因,設計了具體的閱讀教學方案,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以期為教育工作者提升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留守兒童全面發(fā)展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東阿縣姚寨鎮(zhèn)聯(lián)合校姚寨鎮(zhèn)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