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行統(tǒng)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但當代大學生在道德生活領(lǐng)域卻存在一定程度的“知而不行”問題,極大地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功效。為了破解知行分離的尷尬處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應當著力引導學生克服行而不知的意識茫然,擺脫知而不行的踐履困境,彌合知行脫節(jié)的中間裂痕。為此,可從構(gòu)成道德行為的知、情、意、行四方面挖掘孔子知行觀的主要內(nèi)容:仁、智并舉,強調(diào)道德認知與知識技能對行為的扶持作用;大力倡導仁,重視道德情感對道德行為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以志向和毅力雙重意義上的“志”來保障知行統(tǒng)一;以道德行為與實踐為核心,重視行教,將行作為區(qū)分君子與非君子的重要標準??鬃又杏^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內(nèi)容、方法、評價都具有啟示意義: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堅持真理性、實踐性、階段性和主體性四大原則;根據(jù)道德行為完整性結(jié)構(gòu),思想政治教育應當通過以“知”導“行”、以“行”踐“知”、“情”“意”相融來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談話法、榜樣激勵法、實踐鍛煉法、語言藝術(shù)化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評定必須抓住知行統(tǒng)一原則,回到社會生活實踐中,通過對學生道德行為落實情況的考察來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關(guān)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孔子;知行合一;知情意行;知行不一
從知情意行角度挖掘孔子知行觀的內(nèi)涵,結(jié)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直面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知行不一的問題,探討孔子知行觀對優(yōu)化與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內(nèi)容、方法和成果評估而解決大學生知行分離問題的啟示意義,這既是實現(xiàn)孔子知行觀的時代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永葆其文化生機與活力、增強國民文化自信、發(fā)揮文化在知行不一問題治理中的價值、彰顯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對當代大學生知行分離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關(guān)照,更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性、生動性與有效性的必要措施。
一、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知行不一的現(xiàn)象
當代大學生在道德生活領(lǐng)域中,大到愛國愛民、遵紀守法,小到做好人好事、過健康生活,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知行不一問題,甚至淪為“道德認知上的巨人、道德行為上的侏儒”,這極大地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例如:雖然當代大學生幾乎都認同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是每個公民應有的精神,并會在網(wǎng)絡上對一些有損祖國尊嚴、人民利益的言行和丑惡現(xiàn)象表示憤慨,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不能真正挺身而出進行制止和斗爭,因而成了飽受揶揄的“鍵盤俠”。教育部公布的《中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報告(2014)》顯示,超過92%的大學生對雷鋒精神表示認同,認為雷鋒精神在當今社會并未過時、仍然應該大力弘揚;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學生在做“好人好事”方面的表現(xiàn)并不值得樂觀,面對他人危難而袖手旁觀的情況時有發(fā)生。2018年上了“熱搜”的“高鐵霸座男”所暴露的低水平思想素質(zhì)與高學歷之間的反差更是引起了人們對知行分離問題的深思。大學生總體上贊同誠信道德,但大學考試作弊現(xiàn)象屢禁不止。大學生認同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的必要性,但教室長明燈、廁所長流水仍是大學校園里常見的現(xiàn)象。在生活垃圾分類問題上,大學生分類意愿較強,分類行為發(fā)生率卻較低。[1-2]如此等等,大到愛國,小到垃圾分類,大學生們都能理解和認可其道理和意義,卻未必會落實到自身行動中。這種知行不一的現(xiàn)象,極大地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成了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突出問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實現(xiàn)學生知行統(tǒng)一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根本任務。“德者,得也”,“何以得德?由乎道也”。(《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八章王弼注)“道德”即“得道”,也就是尋得一條能夠引領(lǐng)個人經(jīng)由不完善的實然狀態(tài)向理想的應然狀態(tài)挺進的道路。所以,“道德”本身包含了對行動的要求,道德的力量在于行動,而不僅僅是知“道”。習近平總書記給青年大學生提出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誡勉和“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四點希望也充分說明,旨在立德樹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鼓勵青年大學生把學來的觀念落實到行動上,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然而,知易行難,從知到行的轉(zhuǎn)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基本、最關(guān)鍵也最困難的一環(huán),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問題就是如何促使人們把思想道德認識轉(zhuǎn)化為相應的行為和習慣。思想政治教育絕非單純解決認知問題,而是最終要實現(xiàn)從認知到行為的轉(zhuǎn)化,即在一定的認知條件下,基于道德情感的調(diào)節(jié)力和道德意志的控制力,而實現(xiàn)思想與行為、態(tài)度意愿與實際行為的一致性。為了實現(xiàn)這種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幫助受教育者形成道德認知、培養(yǎng)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堅定道德信念并最終化為道德行為習慣,即建立“知”“情”“意”“信”“行”的有機統(tǒng)一。道德認知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起點,而道德行為的實現(xiàn)才是其終點。雖然由道德行為目的合理性的價值認知和手段合理性的工具性認知兩方面內(nèi)容構(gòu)成的道德認知是道德行為得以發(fā)生、道德意圖得以實現(xiàn)的基礎(chǔ)和前提,并牽引和制約著道德行為,但道德行為才是道德認知的最終目的。因此,判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效性的唯一標準不是學生的道德認知,更不是其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卷面成績,而是建基在這種認知上的道德行為,即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合一性。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完善,而道德的完善是知與行的統(tǒng)一,故應將實現(xiàn)大學生知與行的統(tǒng)一作為檢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最高標準。為此,有必要求教于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
三、知情意行視域下孔子知行觀的主要內(nèi)容
孔子知行觀是孔子對知、行、知行關(guān)系的根本觀點與看法,現(xiàn)實地說,則是我們從知行角度對孔子思想文本加以解讀與詮釋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條理性的知行思想體系。從道德主體心理結(jié)構(gòu)角度分析,驅(qū)動主體道德行為的因素一般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與道德意志等方面。因此,可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總結(jié)和闡發(fā)孔子知行觀的內(nèi)涵。
(一)仁智并舉,重視知對行的扶持作用
“知”一方面是指人的認知和據(jù)此形成的觀念世界,另一方面是指具體的知識和能力。關(guān)于知的必要性,孔子將仁、知、勇視為君子所必備的三種品質(zhì)。“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保ā墩撜Z·憲問》。以下只注篇名)孔子為什么強調(diào)知,并且將其上升到“君子必備三品德之一”的高度呢?這是因為,“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而“知者不惑”(《子罕》《憲問》),德性之知和聞見之知兼具,方能保證在道德目標定向與道德行為落實上不至迷茫、錯亂?!昂萌什缓脤W,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保ā蛾栘洝罚┤?、智、信、直、勇、剛固然都是應當推崇的美德,但是如果沒有經(jīng)由“學”而獲得的知識理性的扶助,則在行動中難免會有弊端,所以孔子主張“博學于文”(《雍也》),然后用理性和知識去指導行為,就不會產(chǎn)生疑難困惑,行動有辦法,方能保證成功。“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保ā妒龆罚┮虼耍鬃臃磳Α安恢鳌?,主張以知識和理性為指導的擇善好謀:“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保ā妒龆罚┚C上,孔子之強調(diào)“未知,焉得仁”(《公冶長》),是很有道理的,這一點同蘇格拉底“正義和一切其他德行都是智慧”[3]的思想可謂完全一致。
(二)大力倡導仁,重視情感對道德行為的作用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孔子愛談“仁”,“仁”構(gòu)成了孔子道德體系的核心概念,而“仁”的本質(zhì)是一種愛人之情?!爸俟瓎柸?。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如見大賓”“如承大祭”強調(diào)對人恭敬、尊重的情感態(tài)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講的是共情,“無怨”也純屬人內(nèi)心的情感體驗?!敖衽?,則為之!”(《陽貨》)“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孔子主張把心安與否作為衡量我們行為選擇對錯的標準,他認為,只要內(nèi)心無歉疚感就不必憂愁和懼怕,心安理得就可以大膽而坦蕩地去“行”,所以道德主體的行的發(fā)出最終取決于其對該行為是否合道的認識和對行為合理性的情感認同。由此,足見孔子對人的道德心理情感的高度重視。
從知行關(guān)系的角度分析,孔子為何如此重視情感呢?第一,對仁德的喜好和對不仁的厭惡情感都是驅(qū)使人們實行仁德的內(nèi)在動力?!昂萌收撸瑹o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保ā独锶省罚┰诳鬃涌磥?,對于行仁德,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仁德的喜好是再好不過的,此外,人們出于對不仁的厭惡,為了使之不加于身,也會去行仁德。第二,將所學所知運用于實踐中并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是人們之所以好學、樂學并精進學業(yè)的重要動力?!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只有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踐中,在實踐中接受檢驗,才會令人產(chǎn)生喜悅之情,并因這種正向、積極的情緒體驗而促發(fā)人們對知識精進的自然要求,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第三,情感才是行為的原動力,由情感所推動的行為才是最自然、最符合本能需要的,因而也是最有力量的?!拔嵛匆姾玫氯绾蒙咭??!保ā蹲雍薄罚┛鬃酉M藗儗θ实碌淖非笕缤埠妹郎粯?,因為后者完全出于本能的情感需要,動力強大且自然??鬃拥摹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講立身成德之法,我們?nèi)魧⑵渲械摹皹贰苯忉尀榭鞓?、高興、愉悅,或許更能體現(xiàn)出孔子對道德情感的強調(diào)以及關(guān)于德行之真正養(yǎng)成的自然主義情感標準,就是說:通過讀書明理,學會以禮法作為進退應對之道,這固然不錯;但是,德行是否真正養(yǎng)成應該看行為主體是否以踐履道德規(guī)范為樂事而非出于外界的壓力或存在違心的勉強,所以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和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同樣重要。第四,情的真誠實意性有助于增強對交融于此中的理的遵循的必然性,從而更有利于自覺實施以合理為旨趣的道德行為。這種理以情為主體,充滿人情味,不是冷冰冰的;它“由性而理”,即從本性和情出發(fā)而進行“合理”的判斷,說到底就是情之理、性之理。[4]孔子所強調(diào)的“直”說明了道德情感的真誠實意性。它實現(xiàn)了道德與情感(即情與理)的交融,從而使人的道德行為具有了堅實的心理情感根基。正因為有了這種基礎(chǔ),孔子才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保ā独锶省罚┣楦芯哂锌朔赖滦袨橹锌赡墚a(chǎn)生的無力感的功能。
(三)強調(diào)“志”的發(fā)用,即道德意志、毅力
孔子不僅談“志”,即理想,而且談“志”的發(fā)用,即今人所講的道德意志,也就是毅力。道德意志是人們在履行道德義務或決定道德行為的過程中自覺自愿地作出抉擇、克服困難的頑強力量和堅持精神。[5]作為理想的志是“的”,而毅力是“矢”,無志則毅力失去了方向和意義,而若無毅力,則志再美好也無法實現(xiàn)。理想和毅力能促使抽象的認知轉(zhuǎn)向具體的行為,并確保行為沿著最初基于認知而確立的理想目標的方向前行而不偏離,故對確保知行統(tǒng)一具有重要的動力保障和方向鎖定作用。一方面,“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為政》)、“志于道,據(jù)于德”(《述而》)、“匹夫不可奪志”(《子罕》)等所說的“志”意為理想,即主觀意愿和態(tài)度,是一種主動追求人生意義的心理狀態(tài),反映的是個人對人生意義的覺悟。另一方面,孔子以“不懼”和“恒”等范疇來界定道德意志品質(zhì)。道德意志應當表現(xiàn)為“勇者不懼”(《子罕》《憲問》)的精神,即為了理想而摒棄患得患失的心理,勇于決策和付諸行動;還應表現(xiàn)為堅持不懈,有恒心和毅力,禁得住考驗,“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子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從知行的角度而言,道德意志對主體行為具有如下功能:一是道德意志能夠確保行為主體始終能夠作出合乎道義的判斷和行為抉擇,即其具有對人的行為進行合理定向的功能。例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衛(wèi)靈公》)所講,具有良好道德意志品質(zhì)的人,在面對生死貧富選擇的時候,總能夠作出正確的取舍。人的行為取向受人生價值觀支配,所以,像孔子這般擁有“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這樣的高遠理想的仁人志士,絕不會汲汲于個人世俗的物質(zhì)享受和虛榮的功名滿足,其心志不會被世俗繁華的功名利祿所迷惑和擾亂。二是道德意志能夠篩選和祛除不道德的動機,對行為主體的心理起到純化、整合作用,使行為主體處于目標明確、方向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施行仁德?!捌堉居谌室?,無惡也”(《里仁》),“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憲問》)。三是道德意志能夠賦予主體不畏艱辛、克服萬難、毫不茍且而始終施行仁德的堅毅心力?!熬訜o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君子以大道為志向和追求,必須葆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即使在身心勞頓和危難困厄的情勢下,也不稍改其志,永無絲毫茍且與弛惰??傊赖乱庵揪哂蟹较蚨ㄏ?、動機純化、情感調(diào)節(jié)、行為控制、人格塑造、境界提升等多方面的功能。
(四)以道德行為為核心
道德行為是孔子知行觀的核心。孔子重視行教,并將其作為區(qū)分君子與非君子的重要標準?!皩W而”作為《論語》的首篇首章,歷來被人們籠統(tǒng)地作為孔子重視學習的思想來強調(diào)。其實,該章更能說明孔子對行(即變革亂世的社會實踐)的重視,因為學習最終是為了行動。孔子有著強烈的秩序情結(jié),其辦教興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有從政能力、能實際參與政事的社會治理人才,為恢復其魂牽夢縈的圣王之治服務。因此,孔子思想絕非坐而論道,而是具有旨在變革社會現(xiàn)實的濃厚的社會實踐性質(zhì)?!罢b《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此語充分說明了富有旨在變革社會秩序的實踐精神的孔子對實踐能力的重視。他認為,一個人懂得的知識和道理再多,如果不能付諸實踐,也就都毫無意義。“吾豈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陽貨》)深具實踐品質(zhì)、志在恢復先王社會秩序的孔子本人希望學習了之后能投身于社會變革實踐,他認為,學習并非裝飾,而是為了成為能夠變革社會的人才?!暗茏?,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保ā秾W而》)“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保ā秾W而》)從這兩章可知,在價值層面上講,孔子認為行高于言,行為本,知為末。
四、孔子知行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破解知行難題的啟示
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宗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如前所述,當前大學生較為普遍地存在著知而不行的問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低效的尷尬境地。那么,上文總結(jié)闡發(fā)的孔子知行觀,對于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從而破解知行分離難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哪些啟示意義呢?
(一)孔子知行觀對思想政治教育原則的啟示
從孔子知行觀的內(nèi)涵中可以總結(jié)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大原則,即真理性、生活實踐性、階段性和主體性,或者說,思想政治教育的這四大原則都可以在孔子知行觀中找到合理性根據(jù)。
其一,從孔子對“知”的重視,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所應堅持的真理性原則?!拔粗傻萌??”(《公冶長》)孔子之所以重視“知”,是因為,他所追求的“道”是宇宙的至上真理和終極價值合一的理想境界[6],具有對知的必然性要求。同樣,思想政治教育要能入腦、化心和塑行,就必須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要具有親和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最大魅力就應該是真理的力量[7]。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zhì)特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所在、根基所在。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著重在強化真理魅力上狠下功夫,在加強自身理論修養(yǎng)的基礎(chǔ)上,用真情實意將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講清、講透、講實,注重以理服人。
其二,孔子注重生活實踐對道德教化尤其是意志培養(yǎng)的作用。同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讓德育回歸生活,即在生活與實踐中培養(yǎng)“行德”。這是對作為知而不行的重要成因的傳統(tǒng)知性德育范式的突破,它以生成性思維取代本質(zhì)性思維,讓道德回歸生活世界,實現(xiàn)“德”“得”相通。[8]實現(xiàn)“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徑是德育生活化,即通過將德育的環(huán)境、內(nèi)容和方法生活化,使學生明白“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和“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因而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真正做到孔子所要求的“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要發(fā)揮實踐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必須強化實踐環(huán)節(jié),深化實踐教學方法改革,系統(tǒng)搭建社會實踐平臺,科學建設(shè)實習基地。高??梢圆捎脤n}講座、義務勞動、志愿服務、生產(chǎn)實習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在實踐中形成道德信念,激發(fā)道德情感,磨煉道德意志,自主建構(gòu)優(yōu)良思想品德。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階段性。如前所述,《論語》中“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一章是講立身成德之法,后人通常將其中的“樂”理解為音樂和舞蹈,認為學詩、學禮還不算完備,還應通過樂舞來養(yǎng)成高尚的情操和尚美的品質(zhì),進而形成身心合一、“與天地參”(《禮記·中庸》)的美妙體驗。這一章精要地揭示了情感德育論中的三個階段?!暗滦缘酿B(yǎng)成,是一個以自然情感為基礎(chǔ),通過對自然情感的感發(fā),再以‘禮對其進行適當?shù)囊?guī)約與引導,最終達到受教育者在情感上完全認同道德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完全內(nèi)在為人的內(nèi)在德性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過程。”[9]樂是“成德”的最高標準,欣賞詩歌和音樂、舞蹈可以使人產(chǎn)生審美愉悅的情感。用蘊含在優(yōu)秀文藝作品中的倫理道德來濡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性情,無疑超越了枯燥的道德說教??鬃拥淖匀恢髁x教育思想原則內(nèi)在地包含著對受教者心理規(guī)律和階段性發(fā)展特點的遵循。[10]32-34《論語·季氏》篇“陳亢問伯魚”章不僅說明了孔子施教無偏私,而且說明了孔教的循序漸進原則:“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鬃釉趯ψ约簮圩拥慕逃型瑯幼裱虒W規(guī)律,按照“學不躐等”和“不陵節(jié)而施”(《禮記·學記》)的原則,要求伯魚先學詩再學禮。思想政治教育對受眾的影響可分為理解、認同、信仰和踐行四個階段[1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注意知、情、意、行四方面內(nèi)容的合理搭配與科學安排。
其四,孔子基于“人性本善”的人性理念,秉持主體性教育原則,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教育而獲得德性的本質(zhì)與能力。[10]3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wèi)靈公》)“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孔子對包括理想和毅力雙重含義的道德意志的重視,本質(zhì)上也反映了其道德主體論思想和主體性教育原則??鬃铀灾爸尽奔蠢硐?,是一種主動追求人生價值與意義的心理狀態(tài),其反映的是個人對人生意義的覺悟??鬃诱J為,道德主體追求道義和按照道義要求行事的能力完全是自足的,我們只要真正追求道義,就一定有符合道義要求的行為,除非我們自己不想?!叭蔬h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妒龆罚┛鬃右虼硕鴮旁姟柏M不爾思?室是遠而”發(fā)出質(zhì)疑:“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子罕》)實踐仁德、成就“全德”全憑自己,要盡力而為?!坝心芤蝗沼闷淞τ谌室雍??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保ā独锶省罚┧?,“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wèi)靈公》),有德行的君子一般是從自己身上尋找導致自己德行虧損的原因,而不是去外界尋找客觀原因?!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孔子堅持道德主體論思想,他認為,道德行為完全是道德主體自己的事情,我們按照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行事,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完全是發(fā)自自己內(nèi)心的行為,因此,即使我們做了而別人卻不知道或不理解,我們也并不因此而惱怒。行為是對意愿的反映,是個體態(tài)度和社會情境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而主體的行為控制、環(huán)境感知等最終又都歸結(jié)于主體自身,因此,以行為之生成為落腳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主體性教育原則。
(二)孔子知行觀對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的啟示
對于如何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方面而言,孔子知行觀給予我們的啟示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堅持“知情意行”的結(jié)構(gòu)完整性原則,應當以“知”導“行”、以“行”踐“知”、“情”“意”相融,從而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
第一,在孔子看來,“知者不惑”(《子罕》《憲問》),知是行能合“禮”合“義”從而取得行為成功、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的保證。行為的構(gòu)成要素一般包括行為目的與動機、行為約束條件、行為方法與手段。“義”者,“宜”也,即合理性。一個行為能否順利實施并取得成功,取決于行為三要素的合理性。一般說來,科學求真,價值為善,一個成功的社會實踐活動既要符合科學所求規(guī)律之真,也要符合行為目的所求價值之善,無論是在目的還是手段、價值抑或工具上,都要具有以知為保證的合理性?!爸茞?、明是非”充分反映了科學求真、價值為善在“以知求義”中的統(tǒng)一性和實踐理性精神。人是知性與感性、理性與非理性的統(tǒng)一體,但是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大學生應該通過知識的滋養(yǎng)和科學精神的熏陶,讓知性多一點、理性強一點,能以知性提升感性,以理性駕馭非理性,以知導行,以行踐知,知行合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注重對作為行為目的合理性之重要基石的科學的“三觀”的培養(yǎng),也要注重學生對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學習,還要引導學生重視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
第二,目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沒有擺脫單純灌輸知識原理的傳統(tǒng)知性教育模式之窠臼,這種“空對空”的知識傳授模式忽視了情、意、信、行等多環(huán)節(jié)的統(tǒng)合與協(xié)調(diào),導致了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情感教育的缺失。這種缺失表現(xiàn)為道德情感體驗的弱化、道德精神的虛化和道德良心的退化,并因此造成大學生同情心、感恩心、責任心缺失以及道德情感冷漠的現(xiàn)象。這是當前德育異化和低效的重要根源。情感先于知識,道德情感對于道德主體有著重要意義,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視人的情感因素,應當注重對人的道德情感的培育。
第三,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行轉(zhuǎn)化方面,認知、情感是基礎(chǔ),意志是關(guān)鍵。道德意志對道德行為具有發(fā)動、堅持和制止、改變等方面的作用。[12]意志是將認知、情感與行為聯(lián)系起來并使其穩(wěn)定運行的重要因素。“意”是“推進器”,保障實踐自主自律、煉之以意,讓學生自覺堅持參與實踐。如果說道德情感是道德認知化為道德行為的驅(qū)動因素,那么道德意志便是其心理保障因素,它一方面使得我們能夠戰(zhàn)勝“本我”的誘惑而堅持按照“超我”的原則行事,一方面使得我們能夠克服道德行為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而堅持下去。相反,意志薄弱或者道德意志無力,往往是導致大學生知行脫節(jié)的重要原因。從孔子的道德意志觀中汲取其積極的思想理論資源,并將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利于解決因道德意志脆弱而產(chǎn)生的道德失范問題,以及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之間的缺口問題。
(三)孔子知行觀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啟示
從孔子有關(guān)道德意志培養(yǎng)的言論中,可以總結(jié)出談話法、榜樣激勵法、語言藝術(shù)化法等可以行之有效地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體方法。
其一,孔子在教學中通過“談話法”引導學生樹立高遠的志向?!墩撜Z·先進》篇“侍坐”章中,孔子以一句溫和自謙的“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消除弟子的思想顧慮,為他們開啟心扉“各言其志”創(chuàng)造了一個輕松自如、親切溫馨的環(huán)境;類似地,《公冶長》篇中,孔子也用“盍各言爾志”來鼓勵眾弟子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其二,孔子通過樹立榜樣的方法,激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培養(yǎng)堅定意志??鬃佣啻瓮ㄟ^對顏回的評價和贊賞來獎掖先進、鞭策后進,鼓勵學生在逆境中堅守仁德。例如,孔子一再肯定乃至贊嘆顏回出類拔萃、安貧樂道:“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孔子還由衷地贊嘆了顏回自強不息的精神:“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保ā蹲雍薄罚?/p>
其三,孔子善于運用比喻、對比等修辭方法,善于高度概括、提煉濃縮并采用“三”“五”等精確數(shù)字,來增添教育話語的藝術(shù)性,從而增強教育的生動性和親和力,提升教育的效果。例如:“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雍也》)這是運用比喻的方法告誡學生,要堅持高遠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而不要計較一時之得失。“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捌┤鐬樯剑闯梢缓?,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保ā蹲雍薄罚┻@些話語則是運用比喻的方法教育學生,越是在困難的處境中越要能禁受得住考驗,要屢挫屢奮、堅持不懈?!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蹲雍薄罚熬庸谈F,小人窮斯濫矣?!保ā缎l(wèi)靈公》)《論語》中這兩章都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強調(diào)道德意志的重要性。又例如《論語·季氏》篇中,孔子運用“三戒”精要地概括出了一個人在其生命的不同階段修養(yǎng)德行需要重點警惕的三個方面,運用“三畏”扼要地道出了值得君子敬畏的三個方面,而在交友方面則提出了“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的思想,對于“快樂”則精辟地將其概括為“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這些話語之所以成為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修身格言,與其語言之生動、精煉是分不開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方面要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與現(xiàn)實情懷,另一方面還需要熟練掌握、靈活運用豐富有效的語言藝術(shù)和表達技巧,從而將道理講得生動耐聽,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切實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征服力。
(四)孔子知行觀對思想政治教育評定的啟示
孔子知行觀告訴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評定必須抓住“知行統(tǒng)一”這個根本性原則,應該回到社會生活實踐中,通過對大學生道德行為落實情況的具體考察,來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孔子之教所欲培養(yǎng)的君子,應該能夠積極投身于變革一切不合理社會秩序的社會實踐。為什么孔子重視行?一方面,行相對于知來講是根本,具有更高的價值,而知終究應當化為行,為行服務。另一方面,知易行難,始終按照自己所明白的道理行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連“圣人”也坦率地承認:“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保ā妒龆罚┮虼耍哂辛己玫滦械木訛榱吮WC自己的言行相符,往往會“其言也讱”(《顏淵》)、“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敏于事而慎于言”(《學而》)?!熬恿x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wèi)靈公》)君子以道義為本,采取符合規(guī)范要求的行為,用謙遜的語言表達出來,并且用誠信的態(tài)度去完成,這才是有德君子的行為風范。
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德行,而德行的關(guān)鍵在于行。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當“實干家”,將所學的東西運用到生活與工作中,而不是讓其停留在書本上或者只裝在腦袋里。只有“學而時習之”,才能體現(xiàn)學習的真正意義,才能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的知識,并使之得到鞏固、提高和創(chuàng)新,從而做到以知促行、以行求知。跟孔子將行作為衡量一個人是否為君子的重要標準一樣,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水平的評價既不能光看學生答對了多少題,也不能止于學生表面上的言語和態(tài)度??鬃诱J為,“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所以必須“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墩撜Z·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和“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等章句也都從教育方法與教育評定兩方面強調(diào)了應當堅持教育生活化與實踐化的原則。正如孔子所主張的,人應該在生活與社會實踐中接受教育、培養(yǎng)良好德行,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水平的評估,以及對學生德行的評價,也必須回到社會生活與工作實踐中,落實到對學生日常實際行為的具體考察中。
[參 考 文 獻]
[1] 王丹青,李雅潔,王長明,等.高校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的調(diào)查研究——以煙臺大學為例[J].環(huán)境科學與管理,2013,38(3):10.
[2] 吳小波,劉志紅,胡興昌.上海高校學生垃圾分類意識的調(diào)查分析[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shù),2010,33(6E):489.
[3] [古希臘]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M].吳永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117.
[4] 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gòu)[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13.
[5] 朱貽庭.倫理學大辭典[K].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2.
[6] 趙馥潔.真理與價值合一的理想境界的弘揚——論孔子的弘道思想[J].當代中國價值觀研究,2019(3):6.
[7] 楊寶忠,詹妍.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3):125.
[8] 王曉麗,李薇菡.大學生道德知行錯位問題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0):124-125.
[9] 王海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的情感德育論中的三個階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5):1.
[10] 李詩和,徐玖平.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視閾下孔子教育思想的特征研究[J].理論月刊,2017(3).
[11] 劉隆.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四個階段[J].呂梁學院學報,2017,7(4):63-66.
[12] 馮平.評價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185.
〔責任編輯:余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