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妮
《大學中庸》在案頭放置已久,反復地翻閱,時時地咀嚼,我從傅先生的譯解中領(lǐng)悟了誠明之道——“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人只有選擇善行并且堅持下去,才能寵辱不驚,才能擔責無怨。而這不正是我們?yōu)閹熣弑救坏淖非髥幔∧窃鯓硬拍軐崿F(xiàn)這樣的教育修養(yǎng)呢?傅先生的譯解就為我們指引了行進的方向。
教師不能做絕對的“當權(quán)者”
“在上位不陵下?!薄笆┲T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處在上位,不欺壓下位者。凡是不愿意加在自己身上的事,就不要加在別人的身上。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做到如此這般。
辦公室里,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一些老師大聲抱怨:“我掏心掏肺地為了學生,從早讀看到放學,我容易嗎?可這些學生太沒有良心了,一天到晚違紀……”這樣辛苦付出的老師固然值得同情,但也透露出對“教師權(quán)威”的迷戀?!凹核挥?,勿施于人?!睕]有人喜歡一天到晚被看管著。為師者不要戀權(quán)。如果教師習慣于居高臨下地對學生施教或施愛,當學生感覺到自己有實力時,他們就會轉(zhuǎn)守為攻。所以,越是嚴加看管的班級,守紀的現(xiàn)象與班主任的期望值就越不成正比。管理學生的模式要與時俱進,要懂得“且戰(zhàn)且退”,要學會悄無聲息、有計劃、有梯度地放下自己的權(quán)威。不要老覺得學生長不大,什么也離不開老師,把小學生當幼兒來看管,把中學生當小學生來看管,一旦放手,哪怕一刻鐘,就會造成混亂。
那怎樣的放權(quán)才是最合適的呢?李鎮(zhèn)西老師提倡在培養(yǎng)學生平等意識的基礎(chǔ)上把“人治”變?yōu)椤胺ㄖ巍保皇橐环N優(yōu)秀的班級管理模式。它并非把教育者的意圖簡單地強加給學生,而是在教育者的目的與學生的愿望之間找到一個自然和諧的結(jié)合點,讓全班學生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奮斗目標——建立一個溫暖、進取、平等、有個性的班級,這個目標肯定不是由教師一個人提出來,而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提出來。處在這樣的班級里的學生,肯定能健康地成長。
教師要善于自我反思
“言顧行,行顧言?!薄罢憾磺笥谌?,則無怨?!毖哉Z要照顧到行為,行為要配得上言語。端正自己而不要求別人,就不會有怨恨??珊芏鄷r候,出了問題,能夠內(nèi)觀的又有幾人?
王曉春老師說過,身為教育者,要少說話,多反思。多反思易理解,少說話起初頗讓我費解。教師不是“吃開口飯”的嗎?當讀到“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時,我對這個問題豁然有解。教育者要少說話,因為少說話,你才有時間思考;因為少說話,你才能得到更多的體會。在教育實踐中思考,在教學實踐中體會,漸漸地你就會成為有內(nèi)涵的老師。學生總喜歡有內(nèi)涵的老師,而要做到這一點,少說話,多思考,多體會,與學生在無形中交流,很有必要。
當學生議論班主任嚴厲時,我們馬上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當學生提出作業(yè)負擔重時,我們馬上找到最佳的解決途徑;當班級學生發(fā)展參差不齊時,我們就思考出有價值的分層教學……教師不斷地“思齊”與“內(nèi)省”,學生在教師的推己及人、寬而有度、動之以情中,都摘到了自己夠得著的桃子,這樣的教育又怎么會有怨恨呢?是啊,教師處理教學中的問題,只有思而后行,做到“不過”,也“無不及”,才能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教師要做學生的自己人
“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薄白釉唬郝暽谝曰?,末也。”珍惜光明德行,不疾聲厲色。孔子說,用聲音與臉色來教化百姓,那是最差的手段。我們在教學中是否用了這最差的手段呢?答案是經(jīng)常的。
我喜歡陶行知先生“四塊糖”的教育故事,四塊糖不僅讓學生認識到了錯誤,更發(fā)掘了學生的四個優(yōu)點:守時、尊重人、正義感和勇于認錯。陶先生的教育就像寓言中脫下行人外套的南風,拂過學生心靈的土壤,留下一份溫暖,培育一份感動。試想,假如刮起呼呼北風,給砸泥塊的學生一個處分,后果又會如何?學生可能會怨恨不服,成為與教師對抗的“破壞分子”,從此就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頂著“搗蛋鬼”的帽子,抬不起頭來,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
而這位大教育家的所行,其實,不就是“自己人效應”嗎?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應該想學生之所想,做學生之所做,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在物質(zhì)的生活里隨意教書,缺乏想象力的課堂,日漸暗淡的教學熱情,又怎么能擎起教師這份職業(yè)的崇高和優(yōu)雅呢?那么,如何讓我們的教育充滿激情和創(chuàng)造力而永不枯萎?我想,只有我們把自己教成孩子,把自己教回童年,默默地守望在麥田里嗅出穗子里的陽光?!罢嬲膫ト私^不拋棄童真?!倍紫律碜尤ヅ惆楹⒆映砷L,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這樣的師生情肯定會經(jīng)久不衰的。
我從書中走出,傳統(tǒng)文化里的智慧已深深地印在心中,并滲入實際行動中。愿以后所有的日子里,這些智慧都氤氳在時光中,陪伴余生行進。
(作者單位:山東省榮成市第三十一中學)
投稿郵箱: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