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越來越多的年輕家長意識到,父母雙方要共同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要攜起手來一起養(yǎng)育孩子,而不是一方挑擔子,另一方當甩手掌柜。有這個意識很好,但是要如何行動才能產生和諧的家庭氛圍、良好的教育效果、親密的親子關系呢?
平時我接到不少這方面的咨詢,有父母雙方因為教育理念不一致而矛盾頻發(fā)的,有在育兒中因為分工不明而導致夫妻吵架的,也有教育焦慮情緒在家庭中蔓延,讓父母雙方都不堪重負的。今天我們就聊一聊父母雙方如何煉成育兒好搭檔,攜起手來開心而有效地育兒,幸福而快樂地生活。我認為大致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做到“三共”:在育兒理念上達成共識,在育兒任務中責任共擔,在育兒焦慮下實現共情。
在育兒理念上達成共識
無論做什么事情,理念一定是第一位的。就像街邊的包子鋪,老板和老板娘也得先達成共識,包子鋪才開得好,開得久。是要向物美價廉方向發(fā)展,還是向“高大上”方向發(fā)展,這個必須統(tǒng)一思想。如果夫妻倆分歧太大,一個要做便宜包子,一個想做貴包子,那兩個人就會每天在做包子時加多少肉這樣的小事上爭執(zhí)不休。包子鋪還沒開門,屋里人已經為幾兩肉打起來,這樣如何能和氣生財?家庭教育也是一樣的道理,父母把孩子生下來,準備以什么方式教育孩子,希望孩子向什么方向發(fā)展,這個是要統(tǒng)一思想的。那么有人要問了,思想如何統(tǒng)一呢?有些父母就是分歧很大,一個要做“佛系”父親,一個要當“虎媽”,這可怎么辦?
統(tǒng)一思想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初結婚的時候,兩個人年少輕狂或無知,未必“三觀”相合才走到一起。那現在孩子都生下來了,怎么調整教育觀到一個大致統(tǒng)一的水平線上呢?我覺得至少要先做好兩件事:一是讀書,二是讀懂自己的孩子。
首先,通過共讀達成共識。父母雙方一起靜下心來,讀一些教育書籍、兒童心理書籍等,這是達成共識的第一步——學習。為人父母必須學習,沒有人是生而知道如何當好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既然做了父母,就要自己去研讀教育書籍。從陳鶴琴先生的《家庭教育》到張文質先生的《奶蜜鹽——家庭教育第一定律》,從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到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從《如何愛孩子——現代教育先驅科扎克的思想札記》到《孩子的世界——從嬰兒期到青春期》……古今中外的教育書籍都要讀一讀,啃一啃。難讀不要怕,堅持讀就是。慢慢地你就會懂一些,就會向“有學習力的父母”靠近。
其次,讀懂自己的孩子。孩子是獨一無二的,父母最應該也最能夠讀懂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有什么特點,遺傳了你的哪些基因?你的家庭是什么樣的,能夠給予孩子什么樣的成長土壤?你對孩子有什么合理期待?你將如何支持孩子成長?……注意了,我說的是“合理期待”,意在奉勸家長們切莫好高騖遠,極端望子成龍。任何時候別忘記,你只是生下孩子,而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父母不要指望孩子實現自己未遂的愿望,而要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在讀書、讀懂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起學習專業(yè)知識,放下不合理期待,放下貪婪、虛榮、攀比的執(zhí)念,就能在育兒理念上達成共識,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成長道路,然后在這條路上風雨同舟,攜手并進。
在育兒任務中責任共擔
育兒理念統(tǒng)一了,共同育兒就有了可能性,但也不是萬事大吉,因為養(yǎng)育孩子實在是一件漫長、瑣碎、復雜、艱辛的事情。在孩子長大成人的十多年里,父母真的要承擔太多的責任,要付出太多的心血,每天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育兒事務。如果這些事務長期由其中一方來承擔,另一方不管不顧,不聞不問,這樣不僅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也會導致家庭關系失去平衡,最終爆發(fā)家庭矛盾。
所以,父母雙方一定要共擔育兒責任,要在合理分工的基礎上進行合作。首先,要有明確細致的分工,這一點很重要。所有的合作都是以分工為基礎的,不分工就會亂套,就會無序,就無法長久運行。
具體要怎么分工呢?要根據一個家庭的結構特征、父母雙方的特點來進行。比如一個家庭中父親要上班,母親全職帶孩子,那么白天就是母親承擔育兒責任,晚上父親就要把這個任務扛起來,讓母親有個休息和放松,也讓父親有時間與孩子相處。再比如一個家庭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祖輩幫助分擔了很多家務,父母雙方都要上班,那么就請下班后多花時間陪伴孩子??梢园磧热輨澐重熑螀^(qū),比如父親負責陪伴運動,母親負責陪伴閱讀;或者按時間段劃分責任區(qū),比如晚上6點到7點母親陪伴孩子吃飯、散步,7點到9點父親陪伴孩子運動、睡前閱讀;也可以父母一起陪伴孩子做這些事情。分工不是固定不變的,不必刻板,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分工還要根據孩子年齡段“與時俱進”。比如孩子上學了,就要增加陪寫作業(yè)的任務。陪寫作業(yè)可不是母親的專利。看看網上流傳的陪寫作業(yè)段子,其主角大多數是母親。父親去哪兒了?父親為什么不陪寫作業(yè)?陪寫作業(yè)什么時候成了母親一個人的事情?不,陪寫作業(yè)不是母親的專利。父親必須回歸家庭,回歸家教,從孩子一年級開始就陪孩子做作業(yè)。陪寫作業(yè)如何分工呢?父母可以按時間或科目來分擔,比如每個禮拜的一、三、五由母親陪,二、四、六由父親陪;或者語文、英語由母親陪,數學由父親陪……這些都是分工的好方法。分工的意義其實是讓父母雙方都有責任意識,時時想到在育兒過程中自己要出一份力,而不是袖手旁觀。
在育兒焦慮下實現共情
育兒理念統(tǒng)一了,育兒責任共擔了,接下來還要做什么呢?有一點很重要,不能忽略,那就是在育兒焦慮下實現共情。
什么是育兒焦慮?孩子入園第一天和母親分開很不適應怎么辦?孩子上小學了還不會寫字怎么辦?孩子小升初能不能考上或搖號搖上一個好初中?孩子中考能不能考上區(qū)重點學校?孩子高考能不能考上“985大學”……育兒焦慮無時不在、無處不有。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這種焦慮感時時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揮之不去。尤其是在當下中國,教育變成了令人焦慮的問題,家家戶戶都很焦慮,家長又把這些焦慮傳給了孩子。而這些焦慮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毫無益處。所以,我們要及時化解焦慮。如何化解?那就要求在育兒過程中父母雙方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實現共情。
通常情況下,在育兒過程中母親會比父親更加焦慮。所以父親一定要看見母親的焦慮,及時為母親疏導情緒、排憂解難,不要讓這種焦慮泛濫成災。我們常常說,母親的情緒決定一個家庭的氛圍,這句話很對。那么,母親的情緒除了與個體性格和個人修養(yǎng)有關之外,關系最大的就是父親的態(tài)度與行動。為什么呢?因為在這個家庭結構中,父親是母親最大的支持者、合作者,也就是隊友。這個隊友的態(tài)度如果是積極的,行動上是支持母親的,那母親就會獲得巨大的安全感,她知道自己不是孤軍奮戰(zhàn),而是有戰(zhàn)友并肩作戰(zhàn)。當她在育兒過程中遇到困惑時有人交流,遇到煩惱時有人傾訴,遇到困難時有人一起想辦法,遇到孩子發(fā)脾氣時有個盟友來理解她,安慰她。這樣,母親即使累一點,但心里還是舒坦的,精神上還是安全的?!拔也皇且粋€人在戰(zhàn)斗,我有孩子的父親作為強大的后盾和我一起面對種種育兒難題,我的丈夫和我一條心,我們一起勇往直前?!边@樣的母親,她在育兒過程中大多數時候應該是趨于平心靜氣的。當然,育兒困惑與煩惱在所難免,但至少母親的狀態(tài)是相對正常、平穩(wěn)的,她的焦慮就不會無處疏導,就不會泛濫成災。
當然,父親也會有焦慮,母親也要以隊友身份為父親疏導焦慮。而父親的焦慮往往比較含蓄,不像母親的焦慮那樣表達、顯現出來,所以母親更要細心觀察、體貼父親。帶孩子是要從實踐出真知的,是要從訓練中學習的。女人的母性是從懷孕就開始的。男人的父性卻要從他給孩子換尿布、沖奶,從擁抱孩子中一點一滴習得。母親要放手讓父親去接觸孩子,去陪伴孩子,去真實體驗,去享受辛苦中的快樂。母親還要對父親多多鼓勵。很多母親看不慣父親帶孩子,老是批評父親,長此以往,打擊了父親的積極性。其實,母親要多表揚、鼓勵父親,他們在陪伴孩子方面有一點進步就要大大地肯定,讓他們也有成就感,激勵他們?yōu)榻逃⒆油度霑r間和精力,同時也幫助他們化解焦慮。
養(yǎng)育孩子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也是一個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幸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雙方在育兒理念上達成共識、在育兒任務中責任共擔、在育兒焦慮下實現共情,就一定能煉成育兒好搭檔,攜起手來開心而有效地育兒,幸福而快樂地生活,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作者系文質教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家庭教育指導師、生命化教育與兒童閱讀推廣人,出版教育專著《陪伴的力量》《書香潤童年》《童年可以如此美好》等)
投稿郵箱:7318364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