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睿妍 肖晶
體像焦慮是什么?
體像,又稱軀體意象,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身體的屬性,如身高、體重、長相等的主觀看法與態(tài)度。
為什么說這是一個心理概念?是因為個體對自己身體的看法與態(tài)度,不完全取決于身體的客觀指標,而是涉及復雜的心理認知過程。舉例而言,同樣身高170厘米,有些女生可能覺得自己太高,也有些女生希望自己能再高一些。
體像焦慮不屬于心理疾病,而是介于個體對自己身體的正常認知與異常認知之間的一類心理困惑。對體像的過度關注可能導致個體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在這方面,青春期的孩子表現得較為普遍。
一般而言,青少年的體像焦慮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形體焦慮、容貌焦慮、性別焦慮、生殖器官焦慮。相關調查表明:22.3%的青少年存在體像焦慮,且表現出性別差異——存在體像焦慮的女性要高于男性。在形體焦慮和性別焦慮方面,女性青少年比男性青少年表現得更為明顯、普遍;而在生殖器官焦慮方面,男性青少年的比例要高于女性青少年。另外,女性青少年中有58%的人對自身的體像認知不準確,她們通常過高地估計自己的體重,僅有16.3%的女性青少年對自己的體像表示滿意。
為什么青春期會普遍出現體像焦慮?
其一,青春期的孩子身體與心理發(fā)展不平衡。進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身體進入飛速發(fā)展期,而心理發(fā)展則處于相對緩慢滯后的狀態(tài),二者之間的差距容易導致青少年產生體像焦慮。當他們在面對第二性征(如女孩的月經初潮、男孩的變聲等)時,很容易慌亂。
其二,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fā)展理論”)階段。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良好形象,以及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因此,青少年通常會非常關注自己的外在形象,希望借此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存在感。當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受到忽視或學習等發(fā)展不順利的時候,很容易把這些挫折歸因為自己的體像,如“伙伴們不喜歡跟我玩,是不是因為我太胖了/不夠帥”,從而產生對于體像的焦慮。尤其在異性交往中,青少年會產生更多對自己體像的不確定感與焦慮。
其三,社會、媒體的信息沖擊。媒體熱捧的偶像與明星,一個個都長得或美或帥,這很容易讓青少年陷入認知偏差——要想受歡迎,必須長得漂亮或長得帥。在這種認識之下,青少年對自我體像的關注不斷增加,同時會把更多青春期正常的人際交往等問題歸因為自己的長相、體重、身材等,從而誘發(fā)體像焦慮。
如何緩解青少年體像焦慮問題?
社會輿論環(huán)境的調整。當下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中,“白幼瘦”成了特別重要的審美標準,顏值成了評判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指標。從當紅女明星們互相競爭營銷“誰的少女感更強”,到選秀綜藝中沒有實力但是顏值較高的選手順利出道,再到青春影視劇選用的演員清一色的男帥女美、膚白貌美……這些現象對于青少年的審美認知有著巨大影響,共同造成了青少年對于年齡、身材和容貌的認知偏差。為此,媒體輿論環(huán)境應該進行一些調整,應當重新定義美麗、帥氣,將美麗、帥氣與積極心理品質、社會正能量等相關聯,從而引導青少年更為理性地去看待自己的體像。
學校教育環(huán)境的改善。學校要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多元化的教育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讓青少年去探討何為美麗、何為帥氣,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奮斗之美、誠信之美、善良之美等多元化積極心理品質的建設上去;要加強校園輿論引導,注意預防與糾正嘲諷與欺負部分體像特殊同學的不正之風;要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與家校關系,以此緩解青少年的體像焦慮及其帶來的各種困惑。
家庭教育的良性引導。首先,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前,父母就應當做好功課,明白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心理、情緒方面都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以便及時發(fā)現這些變化。當孩子對于自身體像過度關注時,家長需與孩子友好溝通,指出問題并帶領孩子一同改正,而不是暴力溝通、爭出對錯。其次,父母應當分工合作——父親可以針對男孩的青春期常見身體變化(如遺精、變聲等問題)與孩子進行交談,母親可以針對女孩的青春期常見身體變化(如月經初潮、乳房發(fā)育等問題)對孩子進行科普,讓孩子明白這些都是常見問題,不必太過驚慌。最后,父母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體像審美觀,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寶貴的,要學會尊重和欣賞,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作為父母,一定不能嘲笑孩子的體像,要抱著欣賞的態(tài)度和孩子相處,尤其對于女孩子的體像問題,一定要慎重對待,若發(fā)現孩子對于體像過于焦慮,可以帶孩子去接受專業(yè)的心理咨詢。
青少年個人的努力。首先,青少年應當積極通過各種途徑來學習青春期發(fā)育的相關知識,如向教師、家長請教,或者借閱生物書等。只有了解青春期生理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的一些特點,才能夠從容應對。其次,青少年應該對自我有一個客觀的評價。青少年應該積極關注自己體像中的一些優(yōu)勢,而不是將目光聚集在自己的不足之處;也可以將自己體像的一些不足之處寫下來,然后分析對自己體像的不滿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是因為同伴的玩笑還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好。最后,青少年要樹立一種意識,即在青春期對于自己的體像焦慮或者關注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不必給自己太多心理負擔。同時,青少年應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學會緩解體像焦慮:一是正確認識自己的外貌,干凈得體是最重要的;二是轉移注意力到其他事情上去,比如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三是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找到和自己和平相處的方法,盡量使自己的情緒處在一個平和、平穩(wěn)的狀態(tài)。
綜上,青少年的審美焦慮受多種因素影響,青少年對于體像的過度關注不僅會給學習、社交等帶來負面影響,還會誘發(fā)焦慮、抑郁等情緒。而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地引導青少年,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對過度關注體像的孩子及早發(fā)現,輔以上述建議,很多問題便能夠迎刃而解。
(作者孫睿妍系首師大心理健康教育碩士,肖晶系臨床心理學教授、首師大心理學院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