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冰
吉林大學
稱呼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應酬之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間的稱謂語。目前學界在關于稱呼語和稱謂語區(qū)分方面仍有爭議。本文采用了曹煒學者的看法,認為稱呼語和稱謂語是交叉關系,在文章中使用稱呼語這個名詞。新興網絡語言是隨網絡發(fā)展而新興的一種與傳統(tǒng)媒介不同的語言現象,而新興網絡稱呼語是網絡語言中使用最頻繁的部分之一。新興網絡語言中涌現出的網絡稱呼語數量很多,且不斷地更新發(fā)展著。
目前中韓兩國學界在中韓稱呼語對比方面的研究已頗為成熟化、體系化,但有關新興網絡稱呼語的中韓比較研究寥寥無幾。本文通過中韓的比較研究,可以進一步認識兩國語言文化的異同,分析新興網絡稱呼語更新與發(fā)展對漢語稱呼語的影響,推進漢語稱呼語的規(guī)范化。
語言是同一個文化下的人為了交流、傳播和保存信息而發(fā)展出的溝通方式。特定的語言是在相應的生活環(huán)境下孕育出來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也在不斷更新。網絡流行語的發(fā)展大多經過三個階段:出現——流行——潛藏。其前途也只有兩種,一種是過一段時間后被淘汰。一種是被廣泛接受并使用,保存下來成為常用語言。新興網絡稱呼語作為一種新的稱呼語言,也反映著網絡交流文化的特點。一種新的網絡稱呼語產生后,會隨著網絡不斷被使用和傳播,從而被人們普遍的認識和接受,當再一個新的網絡稱呼語產生后,這個過程會再重復一遍,而之前的稱呼語可能依舊正常使用,也可能使用頻率降低直至消失。中國與韓國在新興網絡稱呼語的產生上存在著共通性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中國的漢字在世界語言中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的形、音、義結合體的本質特征使其在接受新興因素影響時,不會過多改變。而且我國政府推行語言文字規(guī)范化政策,在新興網絡稱呼語的使用方面持謹慎的態(tài)度。而韓國語與漢語不同,韓國語為表音文字,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大量的吸收了中國、日本、美國等外國語言文化的內容。這些因素使得韓國語在接受新興因素更加靈活。
事物是普遍聯系發(fā)展著的。新興網絡稱呼語既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對文化的反映。中韓網絡稱呼語都表現出了很強的后現代性和狂歡化趨勢。后現代是對現代文化的一種消解和顛覆,網絡本身便是對傳統(tǒng)媒介的一種解構,具有極強的后現代性,所以以網絡為媒介產生的稱呼語也具有強烈的后現代性。例如不論男生女生都可以稱之為集美、鐵子。這都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消解。而所謂的狂歡化,則是指一切狂歡節(jié)式的慶賀、形式在文學體裁中的轉化與滲透?;ヂ摼W的迅速發(fā)展讓眾多網民可以在網絡上使用各種網絡語言盡情的狂歡,這種狂歡化和娛樂化使得某些稱呼語意義泛化,新興網絡稱呼語的使用沒有規(guī)范。在某些稱呼語缺位的情況下,新興網絡稱呼語的出現也暫時的填補了空缺。新興網絡稱呼語是時代的產物,它們大部分由傳統(tǒng)稱呼語轉變而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網絡已經成為當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有著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新興網絡稱呼語自身具有獨特的魅力,使用起來十分靈活,為傳統(tǒng)稱呼語帶來了鮮活的生命力,同時也帶來了稱呼語的泛化、使用不規(guī)范等許多問題。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使用過程中注意語言規(guī)范,在最大保留它的優(yōu)勢的前提下,規(guī)范網絡稱呼語,使其在時代大潮中越走越遠。中韓兩國同屬漢文化圈,在經濟政治文化上聯系密切,存在著一定的文化同步性。與此同時,從中韓新興網絡稱呼語中可以看出兩國的語言政策、社會規(guī)范、對外來文化的包容性不同,所以中韓兩國網絡稱呼語在接收外來元素以及傳播途徑方面也有所不同。作為韓國語學習者經常會和韓國人在網絡上進行交際,掌握好韓國網絡稱呼語也會讓交際進行的更加順利、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