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勝,劉慧云
動脈損傷是一種較為嚴重的血管損傷,由于損傷部位與損傷嚴重程度的不同,導致病情較為復雜,臨床表現(xiàn)差異性較大,準確判斷損傷部位、評估損傷嚴重程度對于后續(xù)治療有重要指導作用[1]。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血管損傷診斷最直接、可靠的方法,但由于該方法屬于有創(chuàng)性檢查,檢查成本也較高,可能會引發(fā)腎損傷等并發(fā)癥,對于治療的及時性與預后質量有一定影響。多層螺旋CT 技術的發(fā)展,使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 技術成為一種可靠的四肢動脈損傷診斷方法[2]。筆者對CTA 在外傷性四肢動脈損傷的診斷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筆者醫(yī)院2017 年7 月—2019年7 月收治的70例外傷性四肢動脈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入院時,均有不同程度大出血、皮下瘀斑、肢體遠端血供障礙、動脈損傷等臨床表現(xiàn),均經(jīng)DSA、MRI 等超聲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外傷性四肢動脈損傷。男47例,女23例;年齡16~71 歲,平均(49.52±12.43)歲;其中交通事故傷25例,切割傷14例,重物砸傷11例,爆炸傷9例,擠壓傷7例,火器傷4例;上肢傷22例,下肢傷48例,合并骨折或脫位者59例。
1.2 方法采用飛利浦Ingenuity CT 進行檢查,患者取仰臥位,頭尾向。管電壓120 kV,智能管電流自動控制,電流量100~500 mA,重建層距1 mm,層厚0.625 mm,矩陣512×512,螺距1∶1,掃描速度0.5 s;掃描時間根據(jù)對比劑推注跟蹤技術選擇,下肢動脈掃描自腹主動脈分叉處至足背動脈范圍內,上肢動脈掃描自鎖骨下動脈起始部至掌部動脈范圍內。向上肢動脈注射濃度為370 mgI/ml 優(yōu)維顯80 ml,下肢動脈注射100 ml,采用高壓注射器經(jīng)外周靜脈注射,注射速度3.5~4.0 ml/s,注射結束后立即以3.5~4.0 ml/s 的速度注射40 ml 生理鹽水沖洗血管。上肢動脈ROI 選擇主動脈弓處,下肢動脈則選擇腹主動脈分叉處,觸發(fā)閾值150 HU,到達閾值后,下肢延遲28~35 s 開始掃描,上肢延時25~30 s開始掃描。掃描結束后,所有圖像均送入ADW4.0工作站處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積再現(xiàn)(volume renderin,VR)、去骨VR 技術,觀察四肢動脈走行、動脈血管管壁與管腔內變化,分析動脈損傷部位、損傷程度,分析其與骨折的關系。
2.1 70例患者動脈損傷診斷結果70例患者包括動脈斷裂42例,其中完全離斷25例,部分斷裂17例;動脈閉塞10例;動脈狹窄7例;假性動脈瘤9例(切割傷損傷壁上動脈形成);動靜脈瘺2例。見圖1、表1。
2.2 原始軸位像與后處理圖像的動脈損傷與栓塞顯示情況70例患者中,原始軸位像確診全部70例(100%),后處理技術確診67例(95.71%),58例有血栓形成,CTA 顯示42例(72.41%),原始軸位像顯 示42例 (72.41%),后處理圖像顯 示41例(70.69%)。見表2。
圖1 動脈損傷患者CTA 結果
2.3 CTA 表現(xiàn)與手術結果比較9例假性動脈瘤患者均給予動脈探查與破口修復術,術中發(fā)現(xiàn)與CTA 對于破口位置、伴發(fā)血栓顯示完全一致。49例行動脈探查與吻合術,CTA 對于血管損傷的診斷與術中所見完全吻合,但CTA 漏診14例血栓形成,均為動脈斷裂伴發(fā)血栓。7例行截肢術、5例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未與CTA 結果比較。
表1 70例患者動脈損傷部位(例)
表2 原始軸位像與后處理圖像的動脈損傷顯示情況[例(%)]
2.4 CTA 與DSA、MRI 動脈損傷診斷符合率比較以手術結果作為金標準,DSA 與MRI 診斷符合率均為98.57%(69/70),CTA 為100%(70/70)。見表3。
表3 CTA 與DSA、MRI 動脈損傷診斷符合率比較
在外科損傷中,血管損傷約占3%,四肢血管損傷在血管損傷中約占70%,以年輕人群居多。損傷發(fā)生后,會造成不同程度急性肢體出血或缺血,伴有周邊器官與組織損傷,傷情復雜,部分嚴重患者可能會有休克、意識障礙等,對受傷肢體、損傷部位、損傷情況的及時診斷,是后續(xù)治療方案選擇的重要依據(jù),對于患者病死率與截肢率的降低有重要作用[3]。
該研究顯示,70例患者確診動脈斷裂42例,動脈閉塞10例,動脈狹窄7例,假性動脈瘤9例,動靜脈瘺2例,其中58例患者的術中所見與CTA 結果比較顯示,CTA 對于動脈損傷部位、損傷程度與術中所見完全吻合,對于動脈血栓形成的診斷準確率則為72.41%(42/58),CTA 對于外傷性四肢動脈損傷的診斷診斷性很高。meta 分析顯示,以DSA 與外科手術診斷結果為金標準,CTA 對于外傷性四肢動脈損傷的診斷靈敏度達0.98(95%CI:0.96~1.00),特異度達0.99(95%CI:0.97~1.00),合并診斷OR 值為1100.47(95%CI:376.48~3216.73),表明CTA 對于外傷性四肢動脈損傷有很高的病變檢出率[4]。
CTA 對四肢血管損傷具有良好的識別性與敏感性,經(jīng)二維與三維處理后,能清晰顯示外傷性狹窄、動靜脈瘺、閉塞、假性動脈瘤、周圍血腫等征象,MPR 能夠多平面重組血管,準確顯示管壁與管腔變化,對血栓形成等病因診斷較為清晰,但識別范圍有限,無法全程展示血管。MIP 能夠很好地觀察側支循環(huán),但無法準確觀察血管狹窄程度。VR 能夠直接反映血管與骨骼解剖關系,但遠端動脈顯影不良。去骨VR 能夠去除骨骼,直觀觀察血管走行與狹窄情況[5,6]。原始軸位圖像能夠清晰顯示動脈損傷與伴隨的靜脈情況,動脈期后加靜脈期觀察效果更佳,但缺點是圖像太多,存儲空間較大,不利于存檔與保存,且直觀效果較差,但診斷效果略優(yōu)于后處理圖像,在必要時可聯(lián)合采用原始軸位圖像進行診斷[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