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實際困境的認識,結合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和“四維”目標的具體落實方式,依托人教版教材閱讀內(nèi)容,提出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貫徹落實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操作技巧,關注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養(yǎng)成和全面發(fā)展,以期為扎實推進英語學科素養(yǎng)在閱讀教學課堂中落地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英語 閱讀教學 核心素養(yǎng) 教法突破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2-0041-02
自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提出以來,英語學科教學的總體要求被明確定義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培養(yǎng)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時代人才。在此背景下,英語課堂教學也應該從關注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全面轉向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通過提高和完善學生英語學科語言能力、思維能力、文化品質和學習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經(jīng)過長期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實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閱讀自始至終都是教學的重心。閱讀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其信息搜集和處理的能力,有助于學生認識世界、開闊視野,同時也使其更好地認識自己,逐步實現(xiàn)“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正確認識當前高中英語教學的困境,明確教學現(xiàn)狀與核心素養(yǎng)要求之間的差距,然后圍繞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來開展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已經(jīng)成為當今高中英語教學的重點話題。
一、當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困境
(一)教師作為教學主體的現(xiàn)象仍普遍存在
當前,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仍然過于注重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詞義和句意、分析長難句結構或者講解句中的語法知識。然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內(nèi)容多而雜,教師為了及時完成教學進度,不斷加快教學節(jié)奏,代替學生直接成為教學主體,課堂上自問自答的情景隨處可見。如此一來,學生閱讀和思考的時間被嚴重擠占,學生缺少在課堂上提出個人觀點的機會。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受到了人為的限制,養(yǎng)成了要與正確答案保持高度一致的思維定式,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無法得到相應的開發(fā)和培養(yǎng)。
(二)閱讀教學的語篇銜接與連貫意識仍然割裂
在英語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大量邏輯連接語的講授,要求學生掌握常見的承接、轉折、遞進、平行等關系的關聯(lián)詞從而提高閱讀理解答題的正確率。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類似的關聯(lián)詞包含但不僅限于以上幾種,當學生遇到有較高思辨能力要求的銜接類閱讀題目時,從學生答題情況反饋來看,失分現(xiàn)象并不鮮見。同時,雖然我們已經(jīng)逐步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篇連貫意識,但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仍然浮于表面,常常止步于獲取表層信息,對于文章的深層次聯(lián)系,學生無法通過語境或上下文來預測或推理,這也導致學生在語篇填空或短文改錯等題目中出現(xiàn)一些“低級錯誤”。
(三)熱衷知識點講解仍是閱讀教學的“主流”
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中,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情分析,教師應該設計和使用多元化的閱讀任務。但目前閱讀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大多流于形式,僅僅是為了讓任務型教學在教學設計上有所體現(xiàn)。教師習慣并擅長于講授閱讀文章的語法知識以及重點句、長難句的理解和翻譯,常常忽略通過有效的閱讀任務來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進行整體分析、概括的綜合思辨能力。同時,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引導下,學生也過度注重碎片化、片段化的信息,不利于培養(yǎng)從語篇的層面理解文本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良好閱讀習慣,更無法以系統(tǒng)性思維來整體把握文本的主旨大意和篇章結構。這樣的閱讀教學模式客觀上割裂了語篇的整體性,使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突破
(一)以問題討論式教學鍛煉學生語言能力
問題討論式指教師在授課前,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水平預設問題,讓學生結合課堂教學內(nèi)容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和探究,形成自己的答案并用英語表達出來。教師或其他學生再針對其回答進行相應的討論和評價。這樣的方式能較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熱情,同時教師也能更快速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提升閱讀課堂的效率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若以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中“四維”之一的“語言能力”來比照,有針對性的提問能夠較好地鍛煉學生英語聽力以及語言理解能力,在學生思考和組織答案的同時,他們的語言組織和運用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并隨之提高了語言邏輯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特別是當一個學生從勇于到善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后,其他同學也能受到類似的感染或激勵,從而逐漸開口,使課堂討論出現(xiàn)不同的意見或見解。這實際上培養(yǎng)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交往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 Unit 3 Travel journal為例,教師在講授“Journey down the Mekong”閱讀材料前,首先展示與材料有關的旅行圖片,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可以設置4個與閱讀文本密切相關的問題:(1)What are you preparing for the journey?(2)Where are you going and what are you planning to do?(3)How are you getting there?(4)How long will you stay there?通過問題導入開展閱讀教學,采用“頭腦風暴”的形式,鼓勵學生針對問題展開想象,與學習同伴分享觀點和想法,積極大膽地預測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聽、說、看等方面的語言綜合能力。
(二)以思辨能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
在英語閱讀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加強對自我和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將有助于更好地落實培養(yǎng)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這一時代要求。課堂教學中,當被提問的學生無法回答教師的問題時,教師應逐步鼓勵和啟發(fā)學生,讓學生有較充足的時間來打開思路。當然學生的回答不可能永遠正確,那么教師更應就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多樣化、多層面和多角度的思考。尤其是英語的思維方式不同于漢語,學生在閱讀英文篇章和用英語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需要轉換的過程,甚至可能出現(xiàn)一定的思維障礙。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英語篇章時,充分感受和密切留意中英思維方式的異同,理性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維方式的碰撞,不斷提高思維能力。
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語選修7 Unit 2 Robots的閱讀部分Satisfaction Guaranteed,材料是根據(jù)科幻小說作家Isaac Asimov的原著改編而成。文中的主角機器人Tony,除去面無表情外,是一個符合西方人審美的完美男人,故事中,僅僅3周時間,女主人公就對機器人Tony心生愛慕,甚至墜入愛河。在學習完文章后,包括教師在內(nèi)的所有人可能都有疑惑,在高中階段的英語教材中加入婚戀之類的內(nèi)容是否適合?對這個問題,不同學生顯然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這篇科幻類文章主要探討的是機器人是否可能進化到和人類一樣具備自己的思維和感情;而有些人認為這篇文章將女主人公愛慕虛榮、感情泛濫、生活混亂的丑態(tài)披露得淋漓盡致;更有人認為這篇文章的引入是本系列教材的一大敗筆,強烈主張更換文章。事實上,對文章的探討就應該有不同的認識和討論角度,不同的理解會得出不同的回答。在學習過程中,師生應進行廣泛討論和深入交流,激發(fā)批判性思維,進行多元化思考,而不應將閱讀局限于單項選擇題,不能有且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三)以文化互鑒錘煉學生文化品格
高中英語教學有著豐富語言文化、拓寬國際視野、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等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充分獲得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nèi)涵,但同時也要批判性地理解和比較中西文化的異同,通過師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深入思考,觀點激辯,從而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感,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同時也凸顯其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閱讀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是中外部分傳統(tǒng)佳節(jié)。在教學的“讀前”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總結我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及其慶祝方式的英語表達方法,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和激發(fā)學生對外國節(jié)日的好奇心。通讀文本后, 教師可以讓學生比較類似含義的節(jié)日在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時間和慶?;顒印T趯?jié)日風俗的比較中,加深學生對閱讀文本的認識,明白節(jié)日背后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當然,必須明確的是,堅持文化自信并不是說中國文化“一家獨大”,更不能總覺得“外國的月亮特別圓”。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十六字箴言對于教師講授高中英語涉及中外文化互鑒的篇章時同樣有積極的指導意義。通過英語閱讀教學,我們有了認識和了解國外文化的途徑,但也要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以更強烈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要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有更深入的認識和尊重。
(四)以課外閱讀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體而言,大部分高中階段學生閱讀的英語文本材料仍然局限于教材上的課文或試題上的閱讀理解題目,學生的閱讀能力仍有巨大的挖掘空間,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途徑之一就在于適當增加學生的英語課外閱讀量。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應在不影響教學進度的前提下,結合教材的單元話題或階段復習的主題,為學生精挑細選與之相關的英語課外閱讀篇章,并指導學生開展有效率的課外閱讀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既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英語的興趣,也能將課堂上學習到英語閱讀技能和策略進行遷移應用,提高文本分析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果課堂教學的時間充裕,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分享課外英語閱讀的篇章,引導學生討論與課外閱讀相關的問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 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m hero 中的“warming up”部分介紹了孫中山先生,先生是中山人民引以為豪的英雄人物,材料中寫道,He strongly believed in the three principles:nationalism,people’s rights,people’s livelihood.中山市的道路名稱中就有“民族路”“民權路”和“民生路”。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具有中山特色的內(nèi)容,還可以為學生選擇與本話題相關的閱讀材料作為閱讀的拓展,比如將美國總統(tǒng)林肯的Gettysburg Address最后一句“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中的“民有”“民治”“民享”理念,和孫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進行對比,這也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策略。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對英語閱讀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還可以拓展知識面,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并付諸行動。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閱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可以說,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閱讀教學再怎么重視都不為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學科建設的不斷完善,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開展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已成為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避免割裂文章的有機聯(lián)系、孤立地講授知識點。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貫穿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貢獻更多的教育智慧。
【參考文獻】
[1]趙芳.銜接、連貫與英語閱讀教學[J].中國電力教育,2008(9).
【作者簡介】鐘洪堯(1984— ),男,漢族,廣東高州人,學士學位,一級教師,現(xiàn)就職于廣東省中山市桂山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高中英語教學。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