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君,安婭菁
(河南鄭州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
小兒腦癱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小兒疾病,由受孕至嬰兒期發(fā)育缺陷或者非進行性腦損害引起,以小兒出生前至出生后1 個月以內最為多發(fā),按照病例類型分為痙攣行腦癱、痙攣性雙癱、痙攣性四肢癱、雙重性偏癱,多伴有運動、言語、智力障礙等臨床表現,與早產、產傷、圍生期窒息有著密切聯系,會出現患兒持續(xù)哭鬧、難以入睡,對突然出現的聲響和體位改變反應劇烈等現象,從而對患兒的發(fā)育和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針對小兒腦癱多采用引導式教育護理干預措施,不僅會對患兒的運動障礙進行干預,還會對患兒的性格和治理發(fā)育進行干預,能夠最大程度的激發(fā)患兒潛能,提高康復治療效果?;诖?,本文對小兒腦癱疾病實施引導式教育干預措施,探究采用此種干預方式的臨床療效,現將具體結果匯報如下。
本次研究共選擇于2018 年10 月至2019 年11 月來本院進行治療的90 例腦癱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兒一般資料,患兒最大年齡值為10歲,最小年齡值為2 歲,平均年齡為(3.77±0.97)歲;按照腦癱分型:混合型患者9 例,手足徐動型患者12 例,共濟失調型患者12 例,痙攣型患者12 例。觀察組患兒一般資料,患兒最大年齡值為12 歲,最小年齡值為1 歲,平均年齡(3.88±0.99)歲;按照腦癱分型:混合型患者11 例,手足徐動型患者10 例,共濟失調型患者14 例,痙攣型患者10 例;兩組患兒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內容,且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兩組患兒此次研究均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兒病理類型、年齡等方面指標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
給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guī)康復護理,以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按照相關護理程度展開護理,護理干預方式包括物理療法、語言療法和運動療法。給觀察組患兒實施引導式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下:(1)環(huán)境護理:腦癱患者因病癥較為特殊,所以相關人員在進行病房布置時,需盡量選擇彩色膠漆,為患兒創(chuàng)造作畫的條件,同時應在病房內擺放一些小玩具,幫助患兒轉移注意力,使其盡快適應環(huán)境,減少患兒的陌生感和緊張感。(2)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針對患兒具體情況為其選擇一種科學的心理疏導方式,耐心傾聽患兒的自我表達,不斷予以患兒鼓勵和支持,并搭配擁抱、撫摸等方式,獲得患兒的好感,使其能夠積極配合護理工作;另外還需引導患兒家屬調節(jié)患兒情緒,以保證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3)康復訓練:護理人員需根據患兒具體情況為患兒安排相關訓練,指導患兒進行穿衣、洗漱等動作,并向患兒家屬講解相關護理知識,使患兒家屬對引導式教育有所了解,并逐漸掌握引導式教育的干預方式,以方便患兒出院后進行家庭康復護理。
觀察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若患兒治療后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則為無效;若患兒治療后肢體運動功能得到改善,智力發(fā)育有所進步,反應能力有所增強則為有效;若患兒治療后肢體運動功能明顯改善,感應能力明顯增強,智力發(fā)育基本恢復正常則為顯效。觀察兩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主要從自理動作、運動功能、認知功能、語言功能等方面進行評估。
將兩組患者的相關數據錄入到計算機,以SPSS19.0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若數據以(±s)的形式表示則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若數據以(n,%)的形式表示則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如若P<0.05 則可判斷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明顯較高,數據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s,分)
表1 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s,分)
分組 例數 語言功能 認知功能 運動功能 自理動作觀察組 45 14.37±2.37 13.96±2.29 13.88±2.34 11.25±1.54對照組 45 10.38±1.59 10.81±1.38 11.02±0.81 7.51±0.47 t-9.3785 7.9033 7.7479 15.5818 P-0.0000 0.0000 0.0000 0.0000
兩組患兒的干預效果對比,觀察組患兒明顯好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的干預效果[n(%)]
小兒腦癱是一種神經損傷類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等特點,發(fā)病時期主要集中在胎兒出生后的1 個月,主要原因有:(1)孕婦存在宮內感染,胎兒先天畸形,胎盤早剝以及缺血缺氧等;(2)孕婦患有妊高癥或者妊娠糖尿??;(3)父母有長期抽煙、酗酒等不良嗜好?;純阂坏┌l(fā)病,便易出現智力障礙,同時會伴有肢體、運動和語言功能受到受損,使患兒與同齡兒童產生差距,增加患兒的心理負擔。目前針對小兒腦癱,臨床并無有效藥可治愈,只能通過康復治療控制病情,以促進患兒各項功能的恢復,提升患兒的生存質量[2-5]。
引導式教育屬于一種新型護理方式,通過引導和調節(jié)患兒的神經系統(tǒng),使患兒能夠完成相應運動,以促進患兒的智力發(fā)育,促進肢體運動功能和語言功能的恢復[6]。其次該護理模式能夠吸引患兒的注意力,將康復治療和教育有機結合,為患兒提供新穎的教學內容,使患兒在干預過程中主動學習和反復練習,以促進患兒的認知能力的提升。另外該護理模式還能提高患兒的配合度,使患兒積極配合臨床護理工作,實現被動護理與主動護理的轉換,進而提高患兒的認知等相關能力。該護理模式是一種循序漸進的一種康復治療方案,能夠通過反復刺激與聯系,對患兒輸入感覺信息,使其大腦組織能夠正常發(fā)育,并在腦內形成條件反射的習慣性動作,使其能夠自主進行相關運動,最終提高患兒的腦皮質活動率[7,8]。
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患兒生活質量和干預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存在顯著差異。由此可見,在小兒腦癱康復護理中實施引導式教育,能夠改善患兒的各項評分,提高整體護理效果,從而提升患兒的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將引導式教育作為小兒腦癱康復護理的干預效果,能夠促進患兒運動功能恢復,取得的臨床效果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