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平均年齡74歲的“學霸天團”,挽起襯衫袖子,合唱一首《少年》。雪鬢霜鬟卻意氣風發(fā)。從清華畢業(yè)后,他們以身許國,歸來仍是那個“少年”。
在今年央視網(wǎng)絡春晚的舞臺上,來自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的30多名“老牌學霸”合唱了一首《少年》。平均年齡74歲的他們挽起襯衫袖子,唱出了少年意氣,讓無數(shù)聽眾落淚。
數(shù)十年來,他們用自己的所學及專業(yè),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默默耕耘,貢獻一己之力。走紅全網(wǎng)的他們,曾是怎樣的少年?
圓了“國產(chǎn)大飛機夢”
90歲的程不時是藝術團中年齡最大的成員,他的名字與我國的大飛機研發(fā)制造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只有7歲的程不時開始了逃難生活。戰(zhàn)機的轟鳴聲如影隨形,它渲染著恐懼與仇恨,同時也在少年心中埋下了飛機夢的種子。
1947年,程不時考入清華大學的航空工程系。開國大典那一天,他的飛機夢再一次被點亮。“當時要舉行提燈游行,我們就做了一個飛機燈。經(jīng)過天安門的時候,國家領導人一片掌聲。群眾向我們喊‘希望你們將來真的為祖國建造出飛機,這使我熱淚盈眶?!背滩粫r說。
1951年,從清華畢業(yè)的程不時進入航空工業(yè)局。1956年,中國成立了第一飛機設計室,程不時擔任總體設計組組長。1958年,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殲教-1首飛成功,標志著新中國自主設計研制飛機成功邁出第一步。
“20世紀60年代,周總理到國外去,他一看人家都坐噴氣飛機了,而我們坐蘇聯(lián)的一種落后的螺旋槳飛機。國外就有人諷刺,說中國還沒有進入噴氣時代,中國是一只沒有翅膀的鷹?!庇谑?,20世紀70年代,程不時從沈陽調(diào)到上海,全心投入到大型噴氣式客機運-10的設計任務中。
1980年9月26日,運-10首飛成功,這給了程不時極大的鼓舞。但由于各種原因,1982年起,運-10研制基本停頓。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首飛成功,停滯30多年的國產(chǎn)大飛機夢最終得以實現(xiàn)。作為C919設計專家組成員,程不時在上海浦東機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藝術團的團長劉西拉和他的愛人陳陳因音樂結緣。劉西拉,1957年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專業(yè);陳陳,1956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在清華讀書時,劉西拉是首席小提琴手,鋼琴伴奏是陳陳,兩人是金童玉女。
1958年,國家決定修建十三陵水庫。為趕在汛期到來之前完成筑壩任務,北京市委決定發(fā)動全市工、農(nóng)、兵、學、商各方面力量參加義務勞動,劉西拉也參加了義務勞動。
劉西拉回憶:“燈火輝煌中,喇叭里放著《黃河大合唱》,‘怒吼吧!黃河,五千年的民族,苦難真不少……,我眼淚都流下來了。這次,我們真正感覺到,一定要翻身?!?/p>
畢業(yè)后,為支援三線建設,兩人奔赴四川,劉西拉在成都,陳陳在德陽。“當時,‘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我們的口號。我們學的知識,不是賣給人民,是還給人民。”
改革開放后,兩人獲得公派留美的機會。不到4年,他們拿到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選擇回國。根據(jù)中國駐美大使館的記錄,劉西拉和陳陳是改革開放以來雙雙取得博士學位后第一對回國的留美夫妻。
20世紀90年代,陳陳作為專家組成員之一,參與了三峽工程建設。
如今,81歲的劉西拉仍活躍在上海交大講臺上,并兩次獲得“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獎,碩博弟子超過百人。
在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做核試驗
合唱團里不只有科研專家,也有“將軍夫妻”。20世紀60年代,從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畢業(yè)的張利興和妻子朱鳳蓉(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yè)生),雙雙選擇到新疆馬蘭的核試驗基地工作。
為何如此選擇?張利興回憶:“大一的時候,我們到頤和園去玩,碰到了陳毅副總理,當時兼任外交部部長。聽說我們是搞核武器的,他說我這個外交部長現(xiàn)在腰桿子還不是很硬,等你們搞出了原子彈,我的腰桿就硬了。”于是,他們選擇在馬蘭隱姓埋名,連家人都不知道他們具體在干什么。
馬蘭被業(yè)內(nèi)人稱為“最適合做核試驗、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不僅寸草不生,夏天地表溫度可達六七十攝氏度,冬天溫度會降到零下20多攝氏度。風吹起來,感覺生疼。就在這里,張利興和朱鳳蓉參與了我國第一枚氫彈、第一次地下核爆炸等核試驗。
從1996年7月30日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并于當年的9月24日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張利興和朱鳳蓉奉獻大半生的事業(yè)戛然而止。
核試驗暫停了,但它以另一種方式留在了張利興和朱鳳蓉的身體里。因長期接觸放射源,朱鳳蓉患上了膀胱腫瘤、白內(nèi)障和白血球下降。但她卻說“好像還沒有到要命的時候”。
1997年,張利興晉升少將軍銜。第二年,朱鳳蓉也晉升少將軍銜。
維修國之重器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蓖躏@周連讀了3遍歌詞,仿佛在回味自己飛揚的青春。
從清華高壓電氣專業(yè)畢業(yè)后,1972年,王顯周前往上海重型機器廠工作,迎來了工作生涯最大的挑戰(zhàn)之一——維修萬噸水壓機。這是中國第一臺萬噸級水壓機,誕生于1962年。飛機、輪船乃至核工程的建造都需要這個國之重器發(fā)揮作用。
在萬噸水壓機大修領導核心班子中,王顯周負責萬噸水壓機電氣系統(tǒng)大修改造工程的全部項目的設計、施工等。一個橫梁260多噸,一個立柱100多噸,就連螺母都是5噸重的鋼筋,拆卸過程困難重重。因為這個大修工程,王顯周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2017年,退休后的王顯周加入了藝術團。在這次演出中,他除了參演,還負責組織男高聲部練習,他仿佛在歌詞中看到了自己奮斗的大半生。朝氣蓬勃、刻苦努力,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這是王顯周給自己青春的定義。
藝術團里,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人生故事,但懷揣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義無反顧投身到各地的建設當中。這個國家因這群“少年”們的努力,變得茁壯、強大。
(新華網(wǎ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