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輝
文精神的培養(yǎng)不是任何一種專業(yè)訓練能夠完成的,它是各學科綜合教育的結果。信息技術雖然是屬于科學技術性學科,但它與其他學科一樣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筆者就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更好地融入人文精神方面,淺談幾點個人在教學實踐中的方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意義
美國著名學者博伊指出:“教學內(nèi)容不應當僅僅局限于學科范圍本身,還要在課堂上體現(xiàn)出人文主義的教育精神?!毙畔⒓夹g課程是為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而設置的,既表現(xiàn)出基本的工具價值,又表現(xiàn)出豐富的文化價值。它以信息技術為載體,鼓勵學生自己求知、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斷價值,從探索和澄清中獲得知識和成就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相互關懷,進而實現(xiàn)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諧發(fā)展。因此,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和讓學生掌握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塑造人格品質(zhì)。
二、融入人文精神的方法
1.在教學目標中挖掘人文精神。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這蘊含了人文精神培養(yǎng)目標,所以,我們不能只關注學生技能的提升,還需關注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
如在閩教版三年級下冊《溫馨提示牌》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制訂的情感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從小要懂文明、知禮儀,做個社會好公民。因此,在課堂中筆者帶領學生尋找校園的溫馨提示牌,交流討論它們的作用,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身邊的同學有哪些不文明行為,該怎么提醒他們改正;在使用文字工具設計校園提示牌的過程中,適時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下課時,筆者順帶溫馨提示學生關好電腦、有序走出教室。這樣的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設計方法,也達到了人文素養(yǎng)有效滲透的目的。
2.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蘊含人文精神。
在信息技術教學課堂上尤其要注重創(chuàng)設富有現(xiàn)實意義的生活情境。只有讓學生進入具體的情境中,才能充分調(diào)動他們的情感氛圍,激發(fā)學習需求,滲透人文教育,讓學生不僅能掌握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在課堂情境中培養(yǎng)能力和提升情感。
如在教學閩教版四年級上冊《收集剪貼畫》一課中,導入階段,筆者先讓學生欣賞一幅課前制作的漂亮的剪貼畫作品《綠洲》,學生一眼就能看到許多動物齊聚在森林中,然后筆者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它們聚在森林中會表演什么呢?頓時,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它們在唱歌、在講故事、在跳舞,森林充滿了歡笑。緊接著,筆者又出示了另一幅作品《沙漠》,呈現(xiàn)的是荒無人煙的沙漠與幾株仙人掌。這對學生的情感產(chǎn)生了強烈的沖擊。筆者適時說道:“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也是動物、植物生存的環(huán)境。你們都喜歡哪些動物和植物,看能不能在word剪貼畫里找到它們,重建美麗的綠洲!”這樣的教學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課內(nèi)容“收集剪貼畫”。通過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融入保護環(huán)境的人文理念,學生參與度較高,并感受到植樹造林、熱愛大自然的重要性。
3.在教學內(nèi)容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抓住恰當?shù)臅r機,將人文精神融入到知識點上,賦予教學內(nèi)容鮮活的生命力,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學生在提升信息素養(yǎng)的同時,更好地培養(yǎng)良好的人文精神。
筆者在講閩教版三年級下冊《太空之旅》一課時,告訴學生我國對太空的探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盡管我們起步較晚,但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經(jīng)濟水平快速提升,科研建設不斷加大投入。2016年11月18日13時59分,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nèi)蒙古中部預定區(qū)域成功著陸,天官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取得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成果,為后續(xù)空間站建造運營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搭載天問一號探測器發(fā)射升空,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但我國對太空探索的總體實力與美國、俄羅斯等國家還有一定差距。于是,筆者鼓勵學生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積極投身祖國的建設發(fā)展事業(yè)。這樣的教學,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和興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還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4.在任務設計中滲透人文精神。
信息技術教學常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師在任務活動的設計上,要充分考慮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將人文教育融入到任務中去,選擇能引起學生興趣又能陶治情操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心靈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
例如,在Powerpoint制作完整的作品教學中,筆者選擇的主題是:魅力霞浦一我為家鄉(xiāng)做宣傳。筆者先讓學生交流討論,可以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家鄉(xiāng)霞浦,討論得出從家鄉(xiāng)的歷史發(fā)展、地理位置、古代名人、名勝古跡和地方特產(chǎn)等著手介紹。然后要求學生從網(wǎng)上查閱相關資料,四人一組,分工合作,完成一個宣傳家鄉(xiāng)霞浦的幻燈片。這樣的任務設計,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分辨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能力,還可以了解家鄉(xiāng),感受家鄉(xiāng)的美,形成熱愛家鄉(xiāng)、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5.在課堂評價上體現(xiàn)人文精神。
評價的形式多種多樣,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好的評價不應局限在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了解上,還要融入人文精神的點評,以此影響全體學生,不斷完善他們的品德修養(yǎng)。
如在執(zhí)教《逛海西,排游記》一課時,當學生完成游記的編排后,筆者引導學生互評,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表露自己的想法,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而筆者在總評時強調(diào):“同學們的游記編排圖文并茂,又一次讓我領略了我們福建的名勝古跡以及山海風光的秀麗。但我想身在其中的游客本身也是風景的一部分,我們一定要以實際行動文明旅游,樹立良好的旅游者形象。”這無形中增強了學生文明旅游的意識。可見,教師要營造一種寬松、活躍的評價氛圍,讓學生積極思考,勇于發(fā)言,各抒己見,才能點燃學生激情,喚醒人文精神的意識。
總之,人文精神在教育中不僅意義重大,而且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通過信息技術教學這一載體,把人文精神貫穿始終,不僅能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還能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民族小學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