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來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個性化閱讀,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讀前增趣,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至關重要。教師應善于借助教材內容,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無限向往的學習氛圍,大幅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其主動融入閱讀實踐中。
1.播放歌曲,拉近距離。有些課文所講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比較遠,我們要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展示形象逼真的畫面和悅耳動聽的音樂,讓學生看一看、聽一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如教學《草原》時,由于學生離內蒙古大草原比較遠,對草原比較陌生。上課伊始,我通過播放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視頻,讓學生了解寬廣無邊、景色優(yōu)美、牛羊成群的草原以及草原人民的風俗習慣,營造氣氛,直觀地把學生帶入美麗的大草原,縮小了學生與課文內容之間的距離,學生向往草原之情油然而生,為課文的學習奠定“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2.引入古詩,激發(fā)情感。古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詩句中有很深的意境,我們可以重溫學生耳熟能詳?shù)墓旁?,挖掘古詩文中的?yōu)勢,引導學生披文入情,讓學生獲得情感的共鳴。如在教學《梅花魂》時,我以小學生熟悉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導入,讓學生體會王維遠離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情感,從而讓學生感受游子長期漂泊在外,對家鄉(xiāng)魂牽夢縈的情愫。再讓學生學習這篇課文,去品析一個海外游子對家鄉(xiāng)無限思念的情感,這樣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為接下來學習文本做好鋪墊。
3.結合時政,陶冶情操。時政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入一些和課文關系密切的、發(fā)生在身邊的時事材料,有利于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心社會熱點,分辨是非美丑,激發(fā)愛國熱情,讓學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在教學《橋》時,導入中先播放歌曲《不屈的翅膀》,并配上一些圖片,然后介紹:這首歌是寫給2020年春抗擊新冠肺炎的每一個中國人,鼓舞人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共同戰(zhàn)勝疫情,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中涌現(xiàn)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有年過八旬的鐘南山、帶病工作的張伯禮、“漸凍”之軀的張定宇以及無數(shù)的人民子弟兵等。學生一下子被營造的氛圍深深地吸引了,教師再適時揭示課題,學生很快入情入境,情感一觸即發(fā),為感悟文本內容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讀中感悟,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充當引路人,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探究閱讀,彰顯學生個性,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文道兼得。
1.角色體驗,彰顯學生多彩個性。讓學生體驗文本中多樣的角色,既能讓學生更深入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又能創(chuàng)設生動的表達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提升表達能力。如在教學《少年閏土》一文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當時的社會,如果你能選擇,你想做閏土,還是課文中的‘我’呢?要有充分的理由作為論據(jù)?!边@一爭辯問題的設計,將活動引入課堂,既開放了課堂,又解放了學生,在活動中展現(xiàn)學生心靈自由、凸顯個性,學生積極參與、盡情發(fā)揮,在爭辯過程中發(fā)展思維。
2.求同存異,綻放學生絢麗思維。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多角度、創(chuàng)意閱讀。一節(jié)課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閱讀體驗。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思考,打開思維的翅膀。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父母對巴迪的詩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問題時,我讓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自己現(xiàn)在十一二歲了,還不懂寫詩,而巴迪七八歲就能寫詩,他母親一定很高興,“精彩極了”不過分;有的說他父親說的話太傷孩子的心了,不懂得尊重孩子,“糟糕透了”太過分了;有的說父親其實是希望巴迪自然成長,因為法律沒有規(guī)定巴迪一定要成為詩人;有的說母親的贊賞過于隨意,會不利于巴迪的成長…學生們的思維動起來了,思路自然就打開了,這樣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為后面理解兩種不同的愛做好鋪墊,從而提高教學實效。
3.適度引導,呵護學生健康成長。我們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是幼小的,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提升。
三、讀后升華,碰撞學生心靈火花
認識文本蘊含的道理簡單,但引導學生行動,并養(yǎng)成一種習慣,那就是有難度的事情了。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習后的升華內化,讓學生心靈深處碰撞出火花,實現(xiàn)知行合一。
1.用語文描寫身邊事物。學習是為了運用,語文是要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如學了《牧場之國》,我讓學生再次說說什么是“場”,什么是“牧場”,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茶都、茶場。要讓學生學會運用《牧場之國》的靜態(tài)描寫和動態(tài)描寫。我讓學生說說茶場的靜態(tài),讓學生感受層層梯田層層綠的美;讓學生想象茶樹拔節(jié)生長的葉子的動態(tài)美,讓學生說說人們在茶場耕耘的勞作之美。讓學生動筆把茶場的靜態(tài)美、動態(tài)美表現(xiàn)出來。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寫林場、沙場等生活中的事物。
2.用語文表達生活感悟。不同年齡都會有生活感悟,學生的感悟是隱性的,需要教師的引導、挖掘。閱讀教學要把課本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鏈接起來,讓學生用語文表達自己的生活感悟。如在教學《題西林壁》一課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首詩不僅贊美了廬山奇麗的景色,更飽含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請舉出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學生的思維閘門一下子被打開了。然后教師再告訴學生“處處留心皆學問”,要時刻留心,處處認真,因為有時無心的發(fā)現(xiàn),會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
3.用語文表現(xiàn)未來世界。語文源自生活,語文又能想象未來。我們應該找到現(xiàn)實和未來的觸點,讓學生用語文表現(xiàn)未來。如在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后,可以這樣設計:這篇課文講的是20世紀人類在科學上取得的一些成就,21世紀人類在科學上又取得哪些成就,改變了我們的哪些生活?這樣喚起了學生的情感,讓語文的學習和學生的生活銜接,學生爭先恐后發(fā)言:AI電視、智能手機、無人駕駛等等。接著,還可以升華延伸:你長大后,準備發(fā)明什么?請寫一篇想象作文。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廣度,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我們要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教學的每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要角色。教師更要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與教材深入對話,學生才能進一步理解、感悟文本,提高語文學習效率,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