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善勇(北京市豐臺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普外科,北京 100072)
骶尾部藏毛竇屬于慢性感染性疾病,多在骶尾部臀間裂軟組織內發(fā)生,其在臨床的發(fā)病率較低,而內部隱藏毛發(fā)是其主要特點,且主要于肥胖、多發(fā)的男性群體內發(fā)?。?,2]。骶尾部藏毛竇會導致全身不適、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且近年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不斷變化,使得該病的發(fā)生率有所上升,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3,4]。針對骶尾部藏毛竇,手術是首選措施,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轉移術與切除一期縫合術為常用術式,但不同術式臨床療效存在一定差異?;诖?,本研究以2016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94例骶尾部藏毛竇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兩者在此類患者中的治療效果,旨在為臨床手術方式的選用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94例骶尾部藏毛竇患者。納入標準:經臨床有關檢查確診;術前均行磁共振掃查明晰病變具體情況;患者對研究知悉,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依從性良好;病歷資料未丟失。排除標準:存有手術禁忌證者;存有精神疾患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凝血系統(tǒng)紊亂者;免疫性病癥者;存有惡性腫瘤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7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12例;年齡26~54(40.29±5.58)歲;病程3~15(8.96±1.32)個月;外口數(shù)量:1個外口28例,2個外口15例,3個及以上外口4例;體質量指數(shù)(BMI)18.9~28.7(24.25±0.97)kg/m2。觀察組中男36例、女11例;年齡27~56(40.31±5.65)歲;病程4~16(8.98±1.34)個月;外口數(shù)量:1個外口27例、2個外口17例,3個及以上外口3例;BMI 19.0~28.5(24.28±0.99)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切除一期縫合術:均施以雙阻滯麻醉,選取折刀位,將寬膠布粘貼于臀溝的兩邊并對外側用力牽拉促使臀溝露出;對于無潰瘍者將腫物當做中心,以此作一切口,顯現(xiàn)竇道,對于有外口的患者則沿竇道的方位以探針進行探查,從外口向內輸注亞甲藍注射液(生產企業(yè):華潤雙鶴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1020704)進行染色,之后將竇道全部剝離,并將染色組織完全的切除,以電刀將竇道進行完全清除,止血,以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縫合切口,加壓包扎,術畢。觀察組施以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轉移術:術前準備、麻醉方式、體位與對照組相同,使用記號筆標記菱形切口與需要轉移的皮瓣;沿之前設定好的切除線作菱形切除,將藏毛竇組織進行全部切除,游離皮瓣到臀肌淺筋膜的淺層,止血;對于范圍大的患者留置引流管,以可吸收線縫合皮瓣四角,皮內縫合皮瓣,之后將皮膚與皮下組織全層用絲線縫合,消滅死腔,加壓包扎,固定,術畢;兩組在術后均禁食,腸外營養(yǎng)5d以上,并對局部進行定期的褪毛,預防復發(fā)。
1.3 臨床觀察指標 (1)手術情況:記錄兩組手術時間、術后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2)并發(fā)癥:隨訪6個月內,記錄切口感染、切口裂開、皮瓣壞死發(fā)生情況。(3)復發(fā)率:隨訪6個月內,記錄患者復發(fā)情況。復發(fā)標準:切口長時間未愈合,或者在愈合后又發(fā)生破潰流膿。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選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后愈合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
2.2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比較[n(%)]
2.3 復發(fā)率 觀察組復發(fā)率為4.26%(2/47),低于對照組的17.02%(8/4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29,P=0.045)。
骶尾部藏毛竇通常伴有毛發(fā)、皮膚碎屑,主要以反復膿腫產生、破潰交替發(fā)生為主要表現(xiàn),給患者的日常生活與身心健康構成較多不良影響[5,6]。臨床對于此病癥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晰,通常認為與多毛、局部損傷、遺傳、肥胖等因素相關,臨床多在明確診斷后施行手術治療。
切除一期縫合術是臨床現(xiàn)階段治療骶尾部藏毛竇的常用術式,雖可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術后切口兩側張力較大,術中難以做到嚴密縫合,加之術后易出現(xiàn)皮下積液積聚等情況,故切口感染與切口裂開等發(fā)生風險較高,且極易復發(fā),無法滿足臨床所需。因此,探尋更為有效的骶尾部藏毛竇手術治療措施成為臨床研究重點。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愈合、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fā)癥與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提示與切除一期縫合術相比,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轉移術在骶尾部藏毛竇患者治療中效果更為明顯,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降低復發(fā)率。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轉移術在術中需游離皮瓣,且手術創(chuàng)面較大,需進行更多的操作,故其手術時間較切除一期縫合術更長[7,8]。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轉移術可有效降低術式的切口張力,做到大范圍的切除,無張力修補,并能夠有效保證良好的血供,有效加快切口愈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9,10]。同時,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轉移術在減少切口張力的時,促使臀溝明顯變淺,有效防止術后活動導致的反復摩擦,且能夠有效清除少數(shù)毛發(fā)較為濃密皮膚,從而防止遠期毛發(fā)又一次再生而引發(fā)刺入皮膚等情況出現(xiàn),從而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復發(fā)率。但值得注意的是,該術式的成功關鍵在于需在手術開始前對轉移皮瓣進行合理且針對性的設計,轉移皮瓣需避免距離肛門過近,且皮瓣的大小、形狀需與切除的皮膚缺損相一致。臨床還需進行嚴格的無菌操作,全部切除病變組織累及的皮膚、竇道等組織。另外,開展該術式時應以最小張力縫合切口,縫合切口時不包含皮下脂肪,以此能夠進一步降低縫合張力。由于本研究存在納入樣本量少、觀察時間短等缺點,可能對試驗結果準確性及可信度造成一定影響。臨床還需進一步完善試驗設計,擴大樣本量的納入,以此深入了解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轉移術在骶尾部藏毛竇患者中的效果。
綜上所述,菱形切除Limberg皮瓣轉移術在骶尾部藏毛竇患者治療中療效較與切除一期縫合術更佳,雖手術時間較長,但該手術在縮短術后愈合時間、減少并發(fā)癥、促進術后恢復、降低復發(fā)率方面更具優(yōu)勢,安全可行,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