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愛
摘要:互聯(lián)網快速發(fā)展的新時代對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事關學校安全和國家安全?;诖?,本研究從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著手,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從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和全方位網絡安全教育平臺的構建等方面提出對策。
關鍵詞:新時代;網絡安全教育
網絡的快速發(fā)展,給進入新時代的大學生安全教育賦予了新的內涵,網絡安全成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ヂ?lián)網這一“雙刃劍”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愈發(fā)突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輔相成的。安全是發(fā)展的前提,發(fā)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fā)展要同步推進。”從世界范圍看,網絡風險和安全威脅日益突出,并逐步涉及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生態(tài)、國防等領域。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既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又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一、新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第4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9.89億,其中,學生最多,占比21%。學生尤其是大學生已成為網絡的積極參與者和網絡空間的活躍者。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取知識、社交、出行、購物、娛樂等信息。網絡為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風險,虛假信息、網絡貸款、網絡暴力、個人隱私泄露等充斥網絡,給大學生的安全教育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因此,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事關高校安全,事關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意義重大。
(一)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是培養(yǎng)其正確價值觀的需求
大學生是社會發(fā)展的主力軍,處于成才成長的重要階段。飛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網正在成為具備信息發(fā)布、信息傳播等多種功能的聚合器,各種思想和文化碰撞交鋒與交流更加密切。新時代網絡平臺虛擬化、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具有較強的誘惑性。大學生缺乏一定的經驗,難以辨別真?zhèn)?,容易受網絡錯誤觀點的影響。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強大學生的網絡教育,幫助大學生澄清謬誤,提高辨別是非能力,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就顯得尤為緊迫。
(二)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是幫助其健康成長的需要
青少年健康至關重要。作為億萬民眾共同精神家園的網絡空間也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因此,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币虼?,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有助于用正確的價值觀念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三)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是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要求
意識形態(tài)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發(fā)展進步,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是每個大學生的責任和義務。高校作為哲學社會主義科學的殿堂、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高地,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掌握網絡意識形態(tài)主導權,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全面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維護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從而促進校園和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二、新時代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網絡的發(fā)展,大學生面臨的網絡安全問題凸顯,如沉迷網絡游戲、深陷不良網貸、網絡交友不慎、網絡求職被騙等。第4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2020年6月至12月,僅半年時間,有61.7%的網民上網中曾遇到網絡詐騙、個人隱私暴露等網絡安全問題。因此,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刻不容緩。當前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一)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意識不足
海量的網絡信息使大學生應接不暇,缺乏基本的甄別和篩選能力,疲勞、過度、被動接收已成常態(tài)。
一是信息分辨能力薄弱。互聯(lián)網快速發(fā)展的新時代,信息充斥在大學生的周圍,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被“過濾氣泡”緊緊包圍的大學生,由于知識水平、思考能力及自我認知水平有限,盲目跟風、不能理性評判時有發(fā)生,難以正確識別、從容應對大量網絡信息。
二是防護意識不強。網絡作為現代社會生活交流的重要平臺,在給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的沃土。網絡詐騙手段愈加高明,手法愈加隱蔽,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防護意識不強,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二)高校對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視度不夠
網絡安全作為國家總體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和各級教育部門都高度重視,高校也不例外。然而,高校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存在較多的問題。
一是高校網絡安全教育位置邊緣化。目前,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在整個教學管理中分量不足,且高校多側重從管理著手,進行行為約束,缺乏對安全教育的引導,“局部定位治療”較多,難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網絡風險。二是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知識碎片化。高校網絡安全教育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或計算機類課程,有時會以班會、年級會等形式進行,碎片化傳授較多,缺乏系統(tǒng)性的安全教育課程,難以滿足當代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網絡安全需求。三是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平臺單一化。高校網絡安全教育往往以教師通過課堂或會議講授為主,形式單一,內容枯燥,方法陳舊,難以應對網絡迅速發(fā)展帶來的網絡教育問題,更難以引起大學生的思想共鳴。
三、新時代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的對策新時代,高校要高度重視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加強對網絡空間發(fā)展趨勢的把握,不斷改進網絡安全教育方法,拓展網絡安全教育渠道,鞏固網絡安全教育陣地,提升網絡安全教育實效,確保學校安全穩(wěn)定,為大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多措并舉,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
1.加強學校教育,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
學校作為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場所,對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通過媒介素養(yǎng)基礎課程體系加強媒介素養(yǎng)通識教育。學校要依據當前網絡的發(fā)展對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知識能力的需求,結合實際,積極開發(fā)相關課程,利用多媒體手段,充分發(fā)揮微課、智慧課堂等資源優(yōu)勢,建立媒介素養(yǎng)課程群,通過第一課堂,線上線下相結合,促進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二是通過學校各級組織和教師將網絡安全教育融人日常教育,加強對大學生文明上網的引導,增強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自我約束。同時,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促使大學生加強線下溝通和交流,真正將網絡安全教育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2.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媒介素養(yǎng)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大學生應自覺主動加強自我防范意識,提高網絡信息辨別力,控制上網時間,防止沉迷網絡,提高自我約束力,樹立正確的理念,遠離網絡不良信息,堅決抵制網絡不良行為,合法、合理地運用網絡。
(二)協(xié)同努力,搭建全方位網絡安全教育平臺
1.鞏固校園網絡安全教育陣地建設
當代大學生個性分明,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思想呈現多元化,只有不斷豐富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形式,才能更好地迎合大學生的“口味”。一是唱響主旋律,加強正面引導。通過網上專題專欄,深化網上宣傳教育,加強正面引導和教育,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二是注重提升網絡文化傳播能力。通過載體多樣、渠道豐富、覆蓋廣泛的互聯(lián)網傳播形式,建設校園網絡文化精品工程,通過一批有影響力、傳播力的網絡正能量精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2.提高校園網絡建設管理水平
管好用好校園網絡平臺,提高網絡建設管理水平。一是健全校園網絡綜合管理體系。按照“管好網,用好網”的工作思路,搭建聯(lián)系密切、協(xié)調有力的工作平臺,有效地對學生開展網上輿論引導和思想疏導工作。二要強化網站和自媒體管理。網絡信息發(fā)布堅持“三審三?!痹瓌t,建立自媒體賬號分級分類信息庫,按照“教育、引導、團結、管控”的工作思路,對自媒體賬號進行統(tǒng)計分析,不斷完善自媒體服務管理工作辦法。三要增強網絡宣傳工作者的業(yè)務培訓,增強政治敏感性和鑒別力,提高不實信息和網絡謠言發(fā)現力度,不斷凈化網絡環(huán)境。四是培養(yǎng)網絡安全教育工作者的危機處理能力。
3.完善教育機制,將網絡安全教育融入育人過程
網絡的快速發(fā)展為傳統(tǒng)的安全教育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活力,在此背景下,教師、家長、學生和社會共同成為網絡安全教育的主體,只有四者協(xié)同合作、深度融合,才能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網絡改變了原始的教與學的關系,以教師(家長)為中心的“教”的模式已逐步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的“教與學”雙模式。教師和家長應主動適應環(huán)境,在接受新知識的同時主動適應網絡的發(fā)展,改進傳授式“教”的方法,引入網絡案例等新方法,線上線下結合,貼近學生;學生應主動學習,增強網絡學習力和辨別力;社會更應主動作為,營造良好的網絡安全教育環(huán)境和氛圍。教師、家長、學生和社會之間的協(xié)同,將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融入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社會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方面等,提高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第47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全文)[EB/OL].(2021-02-03).http://www.cac.gov.cn/2021-02/03/c1613923423079314.htm.
[3]蔣燕玲.新時代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意義、困境與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0(10).
[4]劉慶慶,何燕君,楊守鴻.移動互聯(lián)網新時代高校網絡安全教育的困境與策略[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7).
責編:紅茶
3713501908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