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華
如何在詩歌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文學傳統(tǒng)的認同,讓更多的學生愛學、樂學詩歌,接受古詩歌經典文化的熏陶呢?長期的高中詩歌教學實踐中,我也做過一些思考和探索,這里來對如何提高高中古詩歌教學的課堂有效性略談一些淺薄的看法。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詩歌課堂教學氛圍
1.真正創(chuàng)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形式,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新課程標準則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把學生作為主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教師從課堂的主講者轉化為整個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導者。教師力爭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空間,讓學生自己去討論交流分析研討詩歌內容,最后形成鑒賞結論。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該是和諧的,教師應是學生的良師益友。
2.師生互動,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參與整個教學活動,調動學生以最佳狀態(tài)“動“起來,通過游戲幫助記憶,通過情景幫助理解,通過競技強化鞏固,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始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切身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為了方便學生自主學習交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事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且并選出小組長,分配給他們具體的任務。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詩歌課堂教學有效性
1.探究誦讀感情,借助恰當的詩歌朗誦,促使學生領悟詩歌情感。詩歌是講究聲韻美的文體,是抒發(fā)感情的藝術載體。詩歌課堂的有效教學,關鍵是要學生領悟情感,領悟漢語的聲韻美。把情感領悟與聲音美感的體會結合在一起,在教學時,會特別安排詩歌朗讀討論課,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討論探究。這一做法促使學生不斷去斟酌詩歌朗讀的語句語調、聲音高低起伏變化、感情的悲喜等分寸把握,時刻思考是否準確傳遞出了詩句的情感,學生有了初步的感悟,先在小組中表達出來,讓其他組員來點評,促使其進一步去反思與提高,完成探尋知識的過程。
2.激發(fā)聯想想象潛能,促使學生調動生活積累,深刻地感悟詩句內涵。為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首先應相信學生有豐富的生活積累,有無限的聯想想象潛能。其次要注意引導學生充分把握詩歌詞句間隱含的信息,激發(fā)學生將詩句轉化為生動的畫面,領悟其蘊含的感情和作者的用意。如教《雨霖鈴》中的幾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時,我讓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分析其隱含的信息,首先讓學生感知此情此景時是寫還是虛寫,詞人創(chuàng)設這樣的景象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學生可以聯系上文內容感受到此景為詞人虛設之景,我們可以想象到詞人與相戀之人,在分離之后的秋日晨曉,船只??吭诎哆?,殘月斜掛天宇,曉風帶著的涼意吹過面龐,岸邊的楊柳已經衰敗不堪,讓人不禁產生幾分悲涼之意。之所以會描繪出這樣的景象,我們借助前文以及作者的所處現狀,可以想象到詞人在離別友人時的不舍及離別后的孤獨凄涼之境地。
鼓勵學生大膽聯想和想象是有效的教學行為,但也并不是讓學生不顧上下文胡亂編扯。
3.憑借教材中詩歌,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討論。教材中的詩歌是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依據,要突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應只局限在理解課文本身,應設計有梯度的問題,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去探討和發(fā)現,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文本的閱讀能力。如必修1《再別康橋》確定的教學目標是“理解詩歌的意境”。在形象解釋了什么是“象、意象、意境”后,為讓學生從更廣的視角領悟詩歌,首先,我提供了常見的意境類型及與之聯系密切的意象,讓學生積累知識。再以課文的詩句為例子讓學生討論其意境特點。有了這一層初步認識后,拋出一組問題讓學生去比較歸納:《再別康橋》寫到風吹垂柳的意境是柔美、裊娜,必修4《雨霖鈴》中“楊柳岸曉風殘月”也寫到清風,楊柳,意境是哀婉凄清的。為什么同一意象卻有不同意境?意境與哪些因素聯系密切?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后,作出了“意境與作者情感密切相關,意象不能機械與意境等同"的深刻回答。這一回答是建立在之前讓學生掌握了意象、意境的基礎上的。
三、改變詩歌教學課堂組織形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詩歌教學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古詩歌教學必須注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詩歌朗誦比賽、詩詞文化知識競賽、詩詞大比武、多媒體幻燈投影、播放詩歌鑒賞視頻等,通過靈活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讓他們欣賞到古詩詞意蘊深厚的美妙意境,體驗到詩歌學習的快樂。如可選用表演法教學《賣炭翁》和《雨霖鈴》;用暢談心中的諸葛亮形象來教讀《蜀相》;通過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春江花月夜》??傊?,我們力求做到每一節(jié)課都能讓學生有新鮮感,不會產生審美疲勞。
四、要做到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的完善配合
教師要敢于走出教材,實現教材與課外閱讀的完美結合,拓展學生的閱讀面?,F代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課堂教學內容已遠遠達不到廣泛閱讀的標準,這就要求語文教學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教學資源(比如:唐詩宋詞鑒賞辭典、經典詩詞賞析、古代詩詞匯編等),更好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可以由教師自主選擇一些詩詞,每天發(fā)給學生閱讀或統(tǒng)一安排閱讀課堂。教師要想盡一切辦法將教學小課堂與“閱讀大課堂”配合好,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進行閱讀,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詩歌鑒賞的感悟能力。
五、注意課堂教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民生,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讓課堂這一小天地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讓學校中的學生盡快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如借助李白《行路難》教學生學會不怕困境,勇于拼搏的精神;借助孟郊《游子吟》教學生感受濃濃的親情,學會孝敬長輩;借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教會學生有博愛情懷,要心憂天下、關愛民生。讓學生從古今詩歌中了解社會百態(tài)、人情冷暖,在詩歌學習中感悟人生、認識社會。
總之,新課程下的高中詩歌的高效課堂教學改革博大而精深,但又是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只要我們能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終會開辟出一條陽光大道,讓詩歌有效性教學改革獲得更豐碩的成果。
(備注:本文為2020年信陽市規(guī)劃課題論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