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杰
(江蘇省南通市啟東市匯龍中學 226200)
高中數學學習的內容中具有極強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抽象思維等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身的學習能力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十分明顯.一部分學生由于沒有尋找到合理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解答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難以有效的整合數學問題,解題過程中思路結構不明確,導致解題進程中屢次遇到困境,甚至影響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指的是學生在接受數學教學之后能夠逐漸建立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劃與需求,通過數學學習建立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專業(yè)化能力和水平,并且在學生內心深處能夠形成良好的素養(yǎng)和品質.學生通過掌握相應的品質能夠奠定自身學習和發(fā)展的良好基礎,并且在掌握了核心素養(yǎng)之后能夠奠定對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良好基礎.
數學觀念指的是能夠有效認識數學學習中的相關知識要點,并且能夠在自身的頭腦中進行整合和升華,提煉出具有實踐意義的技能,幫助學生解決社會問題.
科學思維指的是能使用數學知識對客觀事物進行相應的思考和整合,判斷出事物存在的內在聯系和規(guī)律,對于生活實踐中的情況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和判斷,必要情況下能夠建立數學思考的模型,進行問題的反思和創(chuàng)新.
科學能力指的是能夠使用數學知識進行事物的抽象概括,能夠利用數學思維對實踐事物進行批判和創(chuàng)新.
科學探究指的是能夠具備對事物的探究精神和探究意識,對于信息進行整合和處理,分析數據的基礎上能夠進行有效的判斷,通過不同形式的猜想和假設探究事物的本質現象.
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指的是能夠認識到數學學習的本質,建立自身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具備數學研究的專注性和理性,樹立數學學習應有的正確態(tài)度和責任意識.在問題研究的過程中能夠與他人合作,實事求是進行科研問題的探究.
教學導入對教學效果具有重要影響,進行有效的教學導入能夠促進教師教學內容的開展.比如,教師在進行不等式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當導入放縮法的解題形式,幫助學生構建不等式解題的完整思路.在掌握一定的解題基礎之上開展教學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利用.
在進行《不等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充分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前提下,提出放縮法解題思想,借助數學模型或教學視頻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想、驗證等方式,獲得不等式兩端的平衡技巧;還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翻轉教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授課之前制作難度適中的教學視頻,講授基礎知識,讓學生課前進行自主預習,課堂上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問題解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上文的問題解決中我們能夠看出,教師在解題的過程中使用了縮放法,將不等式的兩端進行調整,并且通過運算得出最后的結果.
課堂上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置旨在于為學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數學學習環(huán)境,教師針對不同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營造不同的課堂環(huán)境,引導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盡量使用數學思維進行自身的思想表達,提升學生對數學使用的能力和頻率,逐漸養(yǎng)成較好的語感.并且在設置課堂教學內容的過程中,應當積極引導學生的思考,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身能力,并且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良好的結合,促進學生養(yǎng)成辯證統一的數學學習思想.
數學教學是初高中教學內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應試教育考察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的應試能力,將知識系統和框架灌輸到學生的思維中,學生在教師的強化教學環(huán)境下漸漸降低了對知識的探究渴望,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學生的科學思維建立,整合自身的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在保證能夠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尋求更加充實、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在教育教學中有效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受到學習興趣的支配,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也會有所增強.充分的知識基礎奠定了學生對數學科學思維的發(fā)展基調,在其支持和鼓勵下,以及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數學學習科學思維.
放縮法在不等式和數列中的教學十分重要,在不等式兩端進行放大或者縮小使不等式變形,轉化成為一個已知的不等式形式,在此基礎上對不等式兩端的差值進行調整,能夠一步一步的深化不等式的解決技能.但是教師和學生都應當明確的一點是,這種形式的解題方式并不是一種解題的獨立模式,而是貫穿于不等式和數列學習的通用解題技能.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教師在進行數學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對于知識的整合和配置有所局限,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以教材內容作為教學基礎,課堂教學上難以見到教材以外的知識內容.現階段隨著信息化的深入發(fā)展,學生能夠接收到大量的社會信息,教師仍舊局限在教材內容的教育教學上,難以有效滿足學生對信息的渴望和好奇,在教師傳統的教學理念支配的教學中,學生自身的學習需求不能夠得到有效的滿足,對數學學習的熱情也會逐漸降低,影響教師正常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對當下的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整合和優(yōu)化,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在教學進程中增加一定數量的新知識,對于具有數學特點的知識和信息進行優(yōu)化和選擇,與教學內容相聯系,在課堂教學中以更加新穎的形式展示在學生的面前.學生對新穎信息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進程中的相關工作也能夠順利開展.
比如在《必修3》統計一章的教學中,教師要從數據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作出推斷四個步驟來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對數據分析的流程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其中數據搜集中應當引導學生明確數據搜集的范圍和形式;數據整理則是將其中存在一定偏差和問題的數據進行有效的整合,進而能夠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奠定數據分析的堅實基礎;數據分析中應當選擇正確的方法和形式,結合分析需求穩(wěn)步進行,保證數據分析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做出推斷的過程應當保證推斷與現實情況相適應,且不可盲目判斷影響結果.
根據本文的教學案例分析表明,當前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化和落實,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教學是教育教學行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建輕松、愉快、高效的課堂氛圍,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模式,在數學教學中不能局限于“灌輸式”教學,教學知識內容和教材框架逐漸完善,引導學生建立健全自身的高中數學學習結構,保證學生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能夠為日后的學科學習奠定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