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旺 傅 田 曾 艷 陳相亮 許 媚 杜 珩
(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重慶 401120)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資助工作,是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它是教育公平的重要體現,是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的基礎性保障。資助工作如何才能更加精準、更加具有實效,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大數據作為一種新的科學范式,不僅能夠使資助工作決策者獲得有效信息和洞察力,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還能進一步為高職院校師生提供共享、實時和個性化的資助服務?;诖?,本文以大數據為依托,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構建數據平臺為基礎,對精準認定、差異資助、精準管理等方面,構建高職院校學生精準資助路徑,以期推動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與時俱進,不斷邁向現代化。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歷史性轉變,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已經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種主體需求與社會不能滿足之間的矛盾,同樣體現在新時代大學生的資助工作中:一方面,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對資助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高層次;另一方面,這種“實際需要”模式,對高職院校資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資助工作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成為當前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8年10月,教育部、財政部印發(fā)《關于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財〔2018〕16號),提出認定工作需個人申請、學校綜合認定。但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學生由于存在自卑心理,不愿意向老師和評議小組報送家里的真實經濟狀況,不主動申請參評。學校在綜合認定時,全國資助信息化平臺數據發(fā)現,少部分跨區(qū)域流動的大學生相關資助信息沒有及時跟上,信息滯后、虛假信息等情況確實存在;評議小組在開展評議工作時,更多的是依據現有的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信息,以及學習成績、交往關系、學校表現等來認定貧困程度,認定工作存在一定的偏差,認定過程存在一定的個人色彩,厚此薄彼、優(yōu)親厚友的現象偶有發(fā)生;各班級所界定或掌握的標準有所不同,導致對學生貧困程度的衡量存在一定的偏差,認定標準缺乏科學性,這些因素造成了資助對象難以精準。
對資助指標的劃分,主要根據學生人數比例,而未充分考慮到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之間、各班級之間貧困學生的實際狀況,絕大多數的學校、班級每年獎助學金的總額、資助人數都存在按人數比例“一刀切”的弊端。此外,考取本科院校尤其是重點大學的學生,多次重復得到資助,一些考取高職院校的學生除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缺乏更多有效的資助。貧困認定沒有統(tǒng)一標準,不同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學生家庭經濟能力等因素不同,準確分析和準確辨識難度較大,很多貧困同學受助需求與分檔資助標準不相當,存在“旱澇不均”的錯配現象,這種看似合理平均的分配方案,在實際落實過程中容易造成資源浪費,有限的資助資源無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現行的方法傾向于詮釋宏觀、大體的學生管理狀況,在實施具體資助時,學生總體人數眾多,資助工作人員很難兼顧到每一位貧困學生。貧困生資助數據缺乏智能化,有的學校對學生資助海量數據只是簡單的Excel化,管理內容不夠精確細致,在認定發(fā)放后也很少作進一步挖掘利用;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政府相關部門之間沒能實現數據共享,容易造成數據異構、冗余,形成數據孤島;數據動態(tài)更新相對滯后,高校很難及時、準確地獲得用于決策的數據,難以支持及時精準的資助決策,未能精準服務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農村建檔立卡貧困生、低保、特困救助供養(yǎng)、殘疾等特殊困難學生群體,才是精準資助的重點對象,但在“人管”為主的資助工作機制下,難以根據學生不同類型、不同階段、不同需求,進行精細化、有針對性的資助管理。缺乏切實有效的技術與方法,缺乏多維度、多層面、全方位的配套措施與制度,缺少違規(guī)懲罰和動態(tài)管理監(jiān)控制度,是資助工作亟待解決的難題。
貧困大學生的扶助問題,是一個復雜綜合的結構性問題,對于貧困家庭的大學生來說,解決基本生活保障固然重要,但是除了經濟幫扶之外,學業(yè)幫扶、心理幫扶、創(chuàng)業(yè)幫扶以及就業(yè)幫扶等,同樣非常重要。學校在資助過程中,常常重政策的宣傳和保障型資助,但是高職院校的貧困生群體,大多知識基礎較差,學習的“內生動力”不足,一些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表現在學習上就是時有曠課、晚歸等違紀行為,一旦技能學習不扎實,又不注意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那么,到了畢業(yè)季,就業(yè)就會出現困難,有可能畢業(yè)又返貧,形成惡性循環(huán)。所以,對受助大學生給予幫扶需要統(tǒng)籌兼顧,幫扶不僅要體現在經濟資助上,更要體現在精神上,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培養(yǎng)貧困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懂得感恩國家和社會,增強刻苦學習的“內生動力”,在德、智、體、美、勞多方面全面發(fā)展,學到扎實的安身立命、服務社會的真本領。
在高職院校資助工作的“實際需要”模式精準化要求下,面對海量貧困生數據,離不開運用大數據技術,對資助數據的搜集、管理和分析挖掘。大數據技術在精準資助領域的運用,既是追求教育公平發(fā)展的理論問題,更是精準資助實踐過程中的技術利器,不僅能夠使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決策者獲得有效信息和決策依據,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精準性,還能進一步為高職院校師生提供共享、實時、個性化和內涵化的資助服務。
精準識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時代要求?;诖髷祿脚_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能夠全面掌握資助信息、實現數據有效整合與對象甄別,有利于資助工作者真實準確、客觀公正地考察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下一步資助工作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全面采集相關數據?;诖髷祿夹g的采集數據,不僅可以消除數據孤島,從宏觀上把握資助信息,還可以從個體上進行數據采集,從微觀上觀測到貧困生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況,兩者的結合,能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客觀需求。一方面,與過去樣本分析不同,大數據時代先進的觀測技術與數據采集設備,讓我們可以掌握全樣本,能夠在自然狀態(tài)下記錄學生的真實消費狀況及日常行為表現等,為資助工作開展提供充足的信息。通過建立校園環(huán)境無感知地采集數據的軟硬件環(huán)境,實現行為數據的無感知采集,包括學生在學校食堂及商店消費、輔導員及同學日常評價等客觀數據。目前,貧困生的消費水平與校內消費次數、金額呈現一定的相關性,即校內消費情況可以部分地反映學生的經濟情況,但我們仍可以思考如何將支付寶、微信等消費方式,納入學生消費數據的收集之中。另一方面,可與教務數據、畢業(yè)生數據庫,與扶貧、民政、殘聯、教育等相關政府部門的數據庫進行整合,幾套管理系統(tǒng)數據互聯互通、有效對接、自動比對、數據共享,全方位建立學生資助臺賬,對校內資助部門以及生源地扶貧部門,可以起到簡化申請和審核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實現信息全面掌握。
量化評估資助對象。海量的數據是無法得出確切結論的,大數據技術能夠獲取數據之間的相關性,明確每一項數據與貧困的相關性程度,根據相關性的強弱,合理界定每一項指標應當分配的權重,轉化為定量指標體系,將主觀判斷變成客觀存在,準確判斷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其困難等級。例如,通過大數據基礎數據庫的生源地指標、家庭經濟情況指標、行為偏好指標等提煉,從而幫助確定學生的貧困等級和貧困指數,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進行排列,分析比較以往貧困生貧困標準線,可以將貧困指數分為四段:第一段確立為貧困預警區(qū)間,第二段確立為貧困區(qū)間,第三段確立為正常區(qū)間,第四段確立為非貧困區(qū)間。通過每名學生和貧困標準線的偏離幅度,可以準確定位、定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平時管理中,通過學生消費數據、家訪等進行驗證,實行動態(tài)調整。
大數據時代下的資助工作 ,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學生的真正需求,了解學生真正所需,才能最終確定最適合的資助方式。
重點關注實際需求。貧困問題,是復雜多面的,而資助工作通常統(tǒng)一簡單。每個家庭出現貧困的原因不同,有的是因為多子女,且同時處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有的是由于家庭遭遇重大災害;有的是長期接受資助產生依賴心理,出現“等、要、靠”的不良思想;有的是心理敏感,放棄申請被動隱匿;有的貧困同學在學習過程、求職就業(yè)中存在困難;甚至有的問題是根本不能用金錢解決的……因此,我們說精準資助,首先,一定要在科學認定貧困生的同時,把主要精力放在關注每一位貧困生的實際困難與資助需求上,一要了解學生的真正需要;二要明確用什么樣的有效辦法,才能夠真正解決學生的困難,這才是“應助盡助”的真正內涵,也是我們資助工作、資助政策的“初心”和“使命”,或者說“責任”之所在。大數據時代下的資助,符合馬斯洛需求理論,可實現資助模式由“貧困標準”向“實際需要”的轉變,可有效革除傳統(tǒng)模式的某些弊端,防止落入資助形式主義的泛化陷阱,實現資助形式的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精準化。
優(yōu)化資助體系措施。在資助體系上,進一步完善主要資助措施和輔助措施,以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為主要資助措施來解決學生在?;旧畋U?,以獎學金、勤工儉學等輔助資助措施獎勵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和特殊困難學生。在資源分配上,為了避免資助總額與貧困等級不匹配、差距過大、重復資助、資助不足等問題,學校及二級學院應根據不同學科專業(yè)特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數和困難程度,全盤考慮,統(tǒng)籌規(guī)劃,通過“獎助有別、兩級分配”,科學地對各項資助進行分配。在資助內容上,運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生活態(tài)度、發(fā)展需求等,通過全樣本的量化評估,建立學生精準畫像建模,將學生實體抽象成多元化的標簽,合成不同主題需求的貧困生管理數據模塊,適時根據標簽集合,調整資助標準與內容。同時,資助中應重點關注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農村低保家庭學生、農村特困救助供養(yǎng)學生、孤殘學生等特殊困難群體,相應建立“一人一案”資助預案。
全面動態(tài)管理資助數據。首先打通招生、就業(yè)、教學、宿舍、心理健康、學工等部門的業(yè)務系統(tǒng)數據孤島,實現數據信息的互通共享,達成統(tǒng)一管理。在管理方式上,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信息實施動態(tài)管理,日常開展數據實證,走訪經濟困難學生家庭,全面了解受助學生家庭情況和資助需求,動態(tài)完善數據庫,對于突發(fā)家庭變故及學籍異動等情況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時更新,實施靈活、彈性扶助管理。
牢固樹立精準資助理念。資助工作目前大多還停留在對數據進行存儲、查閱的階段,存在大量繁雜瑣碎的事務,沒有真正擺脫傳統(tǒng)的、以事務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束縛。大數據平臺下的貧困生資助管理工作,應當更加注重數據及背后的價值,不僅知道“是什么”,更強調探索“為什么”,分析現象、找出隱藏信息,充分發(fā)揮大數據的預測、分析、預警等功能,將大數據轉變?yōu)橐环N資助管理思維方式,切實將學生資助管理做細做實做到位。
目前重慶云華科技有限公司與成都西華升騰科技有限公司已中標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智慧學工”建設項目,目前正處在前期運行階段。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集大數據采集、存儲、決策分析、數據挖掘、處理和監(jiān)控為一體的資助管理信息系統(tǒng)基礎平臺,為學?!蔼?、助、貸、勤、補、免”六位一體多元化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精準篩選、管理、預案等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圖1 重慶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生精準資助大數據平臺
學生精準資助工作,既是對貧困學生的經濟幫扶,又是資助育人過程的實踐教育,在日常工作中,要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育人工作貫穿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對學生開展以勵志、誠信、感恩和社會責任感為重點的精準育人實踐,拓寬精準資助界限范疇,發(fā)揮資助育人長效作用。
拓展資助視野。為了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關鍵節(jié)點上的實際需求,精準地設計“多節(jié)點、多對象”的極具針對性、專項性的特色資助項目。入學初期,在新生入學前建立聯系,介紹資助政策,基于地區(qū)和家庭收入等因素確定貧困生,為貧困新生提供來校路費和入學資助大禮包,以減輕貧困學生報到時的心理負擔;在校學習過程中,通過大數據平臺提供的即時、動態(tài)信息,關注學生資助狀況、品格教育、學習狀況與能力素質的現狀,組織貧困學生參加各項社會實踐及志愿公益活動等,鼓勵其克服內心自卑,樹立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毅力品質;畢業(yè)季,對家庭經濟困難畢業(yè)生給予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引導和一定的補貼,開展“家庭經濟困難畢業(yè)生座談會”等就業(yè)幫扶系列活動。對生源地貸款的畢業(yè)學生,要加強誠信、感恩教育,組織學生參加誠信還款宣講會、生源地助學貸款座談會等活動。
豐富育人內涵。建立學生精準畫像建模,根據學生類別適時調整資助育人內容與形式。對于偏遠山區(qū)的學生,系統(tǒng)進行特征識別后,除了智能推送經濟資助方案外,還要對該類學生平時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勵志教育;對于具有貸款信息的學生,建立學生網絡征信檔案體系,堅持精準資助與誠信教育相結合,核實學生資助申請材料和將其轉化為大數據記錄,將申請資助過程中的不誠信行為記入學生誠信檔案和做好大數據標識??紤]到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各類獎學金、素質提升計劃、留學計劃、短期出國交流等資助方案,可依據學生類別,有針對性地進行推送,鼓勵困難學生努力發(fā)展學業(yè),增長見識,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和個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