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嬋娟
【摘要】初中階段語文閱讀至關重要,尤其對于聾生閱讀,教師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有效措施,優(yōu)化閱讀教學,以此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為他們終身發(fā)展助力。
【關鍵詞】聾校;語文閱讀
眾所周知,我國對聾校教育非常重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聾校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語文教學中,我深知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聾生的閱讀能力是他們的思維能力、寫作能力以及溝通交流能力的基石。多年來,我在教學中致力于培養(yǎng)聾生語文閱讀能力,尤其重視他們的聽(結合口型看手語)、說(手語交流)、讀(書面閱讀)、寫(寫作)能力的提升,進而通過提升其閱讀能力,促使聾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一、影響初中聾生語文閱讀能力發(fā)展的因素
(一)語言水平發(fā)展有限制約閱讀能力發(fā)展
聾生由于聽力不同程度受損,導致聽力有障礙,只能用他們獨特的語言——手語交流,他們無論是在學習過程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無法靠聽去感知語音,所以他們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基本都是靠辨認口型輔助手語來完成,而社會上會手語的人不多,導致聾生與人交流空間受限,惡性循環(huán)使他們手語水平也不同程度受到影響;聾生識字量少,使得他們對閱讀興趣不高;沒有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閱讀習慣沒有養(yǎng)成,進而聾生閱讀水平較低,閱讀能力難以提高。
(二)語文教學受限制約閱讀能力發(fā)展
聾校的語文教材不能與時俱進,多年沒有修訂,信息量少,對聾生的吸引力也不夠,不利于教師教學用;師資力量有限,專業(yè)手語的語文教師太少,在教學中師生交流不順暢,導致師生雙方對語言理解偏差較大;教師沒有真正把聾生放在課堂正中央,忽視了聾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一言堂”現(xiàn)象嚴重,教學方法落后;重成績忽視能力培養(yǎng)。
(三)視覺媒體誘惑制約閱讀能力發(fā)展
對于聾生而言,文字閱讀遠沒有視覺媒體有吸引力,現(xiàn)在以手機、電視為主的視覺媒體,依托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占據(jù)了學生絕大多數(shù)的課余時間,視覺媒體能使他們開闊視野,使他們的課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并能滿足其個性化需求,聾生對視覺媒體的艷麗的色彩、生動形象的畫面、沒有文字等產生了依賴,對文字閱讀產生了惰性,嚴重影響聾生閱讀水平的提高。
教育家朱永新曾說:“一個人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彪S著社會的發(fā)展,當下知識量猛增,閱讀水平已經直接影響他們的知識儲備量,進而影響學生今后的生活。但是由于聽力的原因,他們的閱讀興趣不高,興趣不濃,閱讀速度慢,很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些使他們陷入閱讀困境,進而產生消極情緒和閱讀惰性,最后使他們語文素養(yǎng)不高,思維能力受限。多年來,我致力于聾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取得些許心得,就此談談自己粗淺做法。
二、初中聾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一)發(fā)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1.科學整合閱讀教材
初中教材對于聾生學習來說知識難度太大,信息量過大,且內容偏深奧,篇幅略長,教學目標無法完成,基于此,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具體情況,科學整合教材內容,舍棄一些篇目,精選閱讀篇目中短小、有教育意義、易于用手語表達,便于理解,而且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文章,再以他們喜聞樂見的課外篇章輔助教學,在教學中教師精心備教材,備學生,做好手語方面的準備,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指導。
2.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指導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
聾校的學生相對于普通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相差太多,但是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對于他們終身發(fā)展至關重要,基于此,教師要通過科學有效方法指導學生閱讀。首先幫助他們掌握認讀方法,在字音、形、義以及詞組、標點、修辭手法甚至句式等多方面,都要幫助他們掃清閱讀障礙;其次要指導學生充分理解文本內容,不能讓他們停留在簡單的識字、認字、會讀的基礎層次,應該把閱讀重點放在讓他們深層次理解文本,利于聾生語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部編初中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對閱讀教學非常重視,他對此提出:“現(xiàn)在的語文課不是完全不教讀書方法,只是方法單一,只教精讀,輕慢其他?!睖亟淌谥赋隽顺踔姓Z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從而可見,閱讀方法的單一嚴重制約學生閱讀量的提高。溫教授深知閱讀量的重要性,他說:“語文說一千道一萬還是閱讀,如果閱讀量達不到,談不上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基于此,閱讀教學提倡“三位一體”,倡導“教讀課、自讀課和課外閱讀”有機融合。“教讀課”就是“精讀課”,“自讀課”就是略讀課。這些閱讀理念在聾生學習中依然適用,我在精讀課上,一般會講得細致,通過舉例子,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并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而略讀課,主要以學生為主體,激勵他們通過自讀,并且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方法科學合理運用,重在體驗、自悟。例如在學習《背影》的時候,我主要采取精讀的方式,并且用思考題作為輔助:(1)課文中多次提到“背影”,對主題有何用途?(2)課文中多次提到“流淚”,有何作用?帶著問題,我和學生通過緊緊抓住文中精彩片段、重點詞語以及段落,深挖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多年的教學中,我會根據(jù)文本和學生具體情況,采取默讀、瀏覽、跳讀、猜讀、比較閱讀、精讀、略讀、讀整本的書等多種閱讀方法并舉,因文本而異,因學生能力而異,因文本需求選擇閱讀方法,究根結底,注重閱讀方法的多樣性,以此提升閱讀速度和閱讀量,切實可行地使學生通過閱讀終身受益。
(二)通過誦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我主要通過誦讀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在教學中,誦讀應該重在激發(fā)學生在樂讀的氛圍下重在“玩味”,誦讀既能激發(fā)學生理解文本,又是學生表現(xiàn)與傳達理解的方式,所以是學生與文本情感的“水乳交融”,誦讀使學生通過對文本的整體感知獲得“得他滋味”,使他們對文本得到深層次感受。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的時候,我用的是范讀,但是全程用了手語老師輔助,學生們入情入景,感動得熱淚盈眶,之后再指導學生誦讀,通過誦讀,他們整體感知了文本,獲得了“得他滋味”后無須教師過度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