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霞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注意將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都知道,高中學段是青少年形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是高中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的最佳時期。語文教師要大膽思考,積極作為,合理運用各種教學資源開展德育活動。接下來,筆者就談談在立德樹人背景下開展德育活動的幾種策略。
一、依托文本,挖掘德育資源
新版高中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為線索,構(gòu)建單元體系。新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青春激昂”,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勞動光榮”,第三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生命的詩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發(fā)揮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資源,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春風化雨”。
比如,在講解《沁園春·長沙》時,教師可以拋出這樣一些問題:
1.編者為什么要把這首詞設置為教材的第一篇課文?
2《. 沁園春·長沙》有什么樣的作用與價值?
3.毛主席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青春豪情,無不讓我們折服。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應該如何做?
教師深入挖掘“家國情懷”這一主題,引導學生揣摩編者的意圖,充分認識時代賦予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加深其對“誰主沉浮”“中流擊水”的理解,培養(yǎng)其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的深厚情感。
又如,在講解第三單元的《短歌行》和《歸園田居》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新課:“魏晉時期,社會動蕩,分裂割據(jù),玄學盛行。詩人對社會有著敏感的洞察,他們喟嘆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從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到王羲之的‘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莫不如此。曹操感嘆生命短暫,但他并不哀傷,而是積極地招募人才,渴望建功立業(yè),重整乾坤,一統(tǒng)天下;陶淵明蔑視功名,遠離官場,其筆下“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之景既自然淳樸,又充滿詩意。詩人沉醉其中,自得其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閱讀《短歌行》和《歸園田居》,看看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人生境遇會作出什么樣的選擇。之后,學生會得出結(jié)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要堅守自我,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育人氛圍
創(chuàng)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之一。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明晰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開展德育活動,發(fā)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教師既要帶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深處,又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他們走出文本,關(guān)照當下及自我。
比如,在講解《喜看稻菽千重浪》之前,教師可以播放市民們自發(fā)送別袁隆平院士的視頻,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樣的人才會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愛戴。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觀看“國際收獲節(jié)”上網(wǎng)民創(chuàng)作的動畫視頻《禾下之夢》。其中鮮活的形象、樸素的語言、飽滿的情感能讓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即“真心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人會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愛戴”。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聯(lián)系當下,請學生談談對追星的看法,說一說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明星。影視劇中的小鮮肉與為國家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航天英雄、抗疫英雄相比,哪些人才是值得我們追的“星”?借此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又如,《芣苢》《插秧歌》兩首詩歌都描寫了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表達了積極向上的勞動熱情。結(jié)合文本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在學校的農(nóng)耕文化觀摩體驗特色教室里上這節(jié)課,引導學生了解古老的勞動工具,讓他們試著去使用這些工具,通過講述與勞動相關(guān)的故事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其學習體驗,讓他們更加熱愛勞動。
三、開展活動,培育時代青年
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學習活動,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具體來說,可以結(jié)合文本的內(nèi)容,精心設計各種有趣的學習活動,培養(yǎng)有理想、有擔當?shù)臅r代青年。
比如,學完第二單元的課文,學生了解了“匠人精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是弊大于利還是利大于弊”為議題的辯論賽。正方以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蒸汽時代到來,機器的出現(xiàn)導致很多制衣手工業(yè)者失業(yè)為例,表明科學技術(shù)飛速發(fā)展,導致一些手工業(yè)者難以維持生計,人們漸漸不看重“匠人精神”了,認為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是弊大于利。反方則表示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類做一些重復性的無聊的工作,還可以代替人類做一些比較危險的工作,人類也可以靠人工智能提升工作的效率,“工匠精神”并不會消失,認為人工智能的出現(xiàn)是利大于弊。
又如,學完了第七單元的課文,學生敏銳地發(fā)現(xiàn)這些文本都是散文,都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是如何進行“精神突圍”的,還展現(xiàn)了每個人的心靈棲居地,如郁達夫與北平、史鐵生與地壇、蘇軾與赤壁等。教師可以以“逆境”為話題,組織學生參與演講活動,引導他們思考如何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強化他們的抗挫能力。
所謂“欲立人,必先立德”,教師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另一方面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采用多種方法,開展德育活動,使學生成長為立場堅定、思想健康、德才兼?zhèn)涞纳鐣髁x接班人。
本文系南通市十三五德育專項課題《立德樹人背景下高中語文學科教學中德育滲透路徑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3262501908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