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楠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29)
20世紀70年代初,基頓教授在總結大量保險案例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合理期待原則”(reasonable expectations doctrine),并將其闡述為:投保人以及受益人對保險合同條款的客觀合理期待應當?shù)玫阶鹬?,即使合同條款本身并不支持這些期待(1)Keeton,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in the Second Decade, 12 FORUM275 (1976).。合理期待原則一經(jīng)提出即成為了美國保險法上爭議的中心,肯定者認為其為改善投保人的弱勢地位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否定者認為其帶來了法律適用的不安定和隨意性(2)Mark C. Rahdert,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Revisited, 5 CONN. INS. L.J. 107(1998).。但不可否認的是,即便學術界爭論巨大,在美國仍出現(xiàn)了為數(shù)不少的適用合理期待原則裁決的案例(3)Bensalem Township v. International Surplus Lines Ins. Co., 38 F.3d 1303, 1311 (3d Cir. 1994).。
合理期待原則在長達半個世紀后仍然作為一項重要的原則指導著美國法官辦案,其價值不容小覷。但要挖掘這座“金礦”,尤其是在我國保險法語境下適用“合理期待原則”,首先要回答如下問題:其與疑義不利解釋等現(xiàn)有格式條款規(guī)制方法的關系?其獨立于現(xiàn)有格式條款規(guī)制方法之外還是眾多規(guī)制規(guī)則的結合體?其能解決哪些在我國現(xiàn)行保險法下無法得到妥善處置的疑難問題?應當構建怎樣的適用標準和程序,才能保證公平和效率的統(tǒng)一?然而,目前理論界對這些問題沒有作出明確的回答,導致合理期待原則在我國難以落地適用,在一定程度影響了法院處理疑難保險案件的能力(4)馬寧.保險法中的合理期待—從規(guī)則向原則的回歸[J].比較法研究,2015,(5).。與理論上準備不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量保險案件涌入法院,一些本可以通過“合理期待原則”進行解釋和裁判的案件,卻披上了諸如疑義不利解釋的外衣,造成了法律工作者在理解和適用上的困惑。在借鑒美國合理期待原則的基礎上,筆者試圖厘清上述問題,明晰“合理期待原則”的內(nèi)涵、外延及功能定位,并通過構建“合理期待原則”適用的客觀標準和流程,以期為我國保險審判提供有益的借鑒。
保險合同是典型的附合性契約(5)馬天柱.相對強制性規(guī)范—保險格式條款規(guī)制的特殊技術[J].保險研究,2016,(11).。保險人設定保險范圍,用格式化的語言固定下來,投保人要么接受,要么離開,難以討價還價或者從其他保險人處得到不同條款。保險人有能力也有動機通過晦澀難懂的專業(yè)術語,錯綜復雜的條款布局單方地設計有利于自己的保護性、免責條款,而針對投保人設計限制性條款,投保人大多情況下對此束手無策。通常情況下,投保人不是通過保險合同文本來了解承保范圍,而是通過保險人通俗易懂的宣傳、承諾或者是在與保險人員之間一問一答中來確定是否投保,在此過程中,與其說投保人是因為信賴合同而投保,不如說是信賴自己內(nèi)心的認知。
當然,在保險領域,格式條款所實現(xiàn)的風險分類和保險精算預測對保險人有著極端重要的經(jīng)濟合理性(6)黃展鍵.論格式合同[J].管理科學,2007,(5).。但格式條款天然為保險人提供了協(xié)商的優(yōu)勢和自利的沖動,很容易淪為單純滿足保險人私利的工具,而保險期待原則也正是在這種情境下產(chǎn)生的,它成為了保險人與投保人之間利益再平衡的有益工具(7)Cf. Holmes, Is There Life After Gilmore’s Death of Contract?—Inductions from a Study of Commercial Good Faith In First-Party Insurance Contracts, 65 CORNELL L. REV. 330, 377(1980).。
保險合同并非單純的商事合同,涉及不特定消費者利益的保護,應將公平正義、誠實信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正如有些學者所言,“此類合同中,必有一方屬于所謂的消費者或勞動者,由于其與生產(chǎn)者、經(jīng)營者以及雇主等商事主體間信息的不對稱,也由于他們之間經(jīng)濟實力以及交易能力上的差別,消費者以及勞動者淪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僅僅堅持形式意義上的平等對待,單純強調(diào)民事主體抽象的人格平等,已經(jīng)無法在特定的領域內(nèi)維持社會的和平?!?8)王軼.論合同中的混合性規(guī)范[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8,(3).在保險領域中,國外立法中也有基于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特別規(guī)定。如紐約州保險法規(guī)定,“保險事故發(fā)生后,保險人未詳細告知理賠請求權人承保范圍或與契約訂立之時有明顯差異者,致使理賠求償人無法獲得理賠或所得之理賠少于其應得之金額,應適用不公平理賠規(guī)范”?!度鸬湎M者保險法》第3條規(guī)定,“保險契約條款,若較本法規(guī)定更不利于有權獲得賠償之投保人、被保險人或其他受益人時,應屬無效,如另有注明則不在此限?!钡?條規(guī)定,“若保險契約已經(jīng)簽訂,則保險公司應盡快以書面提供與一般消費者期望之合理范圍比較后,構成保險契約范圍重大限制之保險契約條款之明確資料?!?9)于海純.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研究—以保險人說明義務規(guī)制為重點[M].北京: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15.171.
為實現(xiàn)實質(zhì)公平正義,法律通過適當限制契約自由的方式,將正義的天平向投保人適度傾斜,甚至給處于弱勢地位的保險消費者以特別的保護,這是保護消費者利益的應然要求。此外,保險合同是否存在完全的意思自治本身就值得質(zhì)疑,通過關注投保人的主觀心態(tài),引入投保人的期待是實現(xiàn)消費者保護的重要途徑。
按臺灣地區(qū)何孝元教授的解釋,誠信原則論其性質(zhì):1.含有“信”之要素。即相對人對其所信,應不受欺,其正當之期待不應失望,權利人與義務人法律上相互連接,成為一體,一方應顧及他方之利益,并衡量他方之所應期待于此方者為何。2.含有“誠”之要素。誠者,成也。成己,成人,成物。成人,包括相對人及第三人之利益(10)何孝元.誠實信用原則和衡平法[M].中國臺北:三民書局,1978.15.。按照上述理解,誠信原則本身就意味著“不得挫傷相對人的正當期待”(11)馬新彥.信賴原則在現(xiàn)代私法體系中的地位[J].法學研究,2009,(3).。就保險合同而言,由于保險契約之附合性、射幸性、信息高度不對稱性等特殊性,一般的誠信原則難以對其進行有效規(guī)制,惟有最高度的誠信原則始能產(chǎn)生最大的拘束力,由此產(chǎn)生了保險法上獨有的最大誠信原則。它要求保險契約當事人之間要有“完美無缺的誠信和充分徹底的披露”(12)W.Page Keeton, Fraud Concealment and Non-Disclosure, 15TEX.LAW REVIEW1, 31(1937).。
在保險合同締結過程中,保險人明顯更有交易經(jīng)驗,與投保人締約能力懸殊,投保人作為弱勢的一方,理應受到保險人最大限度的照顧。保險人應本著誠信原則將隱匿于保險契約中的除外條款或義務履行條款、費率、免賠率、專門術語和概念、不確定條款等事項,應向投保人闡釋清楚,以便其自由決定是否參保,滿足投保人期待。如德國《民法典》第241條第1款第2項就規(guī)定,“債之關系得依其內(nèi)容,使任何一方當事人負有顧及他方當事人權利、法益及利益之義務?!?13)陳衛(wèi)佐.德國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73.保險人有義務將可能會阻止投保人訂立契約的情況告知投保人,并幫助投保人消除可能對保險契約存在的誤解。美國的判例也指出:“在保險公司能夠利用某些專業(yè)合同用語使其受益之前,必須使投保人理解該用語在法律上的具體意義”(14)何美歡等.保險合同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47.。因此,保險人在締約時應當努力消除投保人可能產(chǎn)生的誤解,使投保人的內(nèi)心認知與保險契約反映的內(nèi)容保持一致。
綜上,與投保人相比,在締約過程中,保險人無疑支配著風險。因為一方面保險人通過格式合同制造風險,另一方面保險人也更有能力通過積極的作為消除這種風險。當投保人的內(nèi)心期待與格式條款客觀反應的內(nèi)容存在差距時,通過考察投保人期待的內(nèi)容,甚至支持投保人的期待來彌補保險人可能存在的不作為,就是邏輯的必要要求,也符合消費者保護主義與誠實信用原則(合理期待原則產(chǎn)生的邏輯路線見圖1)。
圖1 合理期待原則產(chǎn)生的邏輯
合理期待原則是為了遏制保險人利用締約優(yōu)勢獲得不當利益而生。然而僅僅至此,合理期待原則仍然是模糊不清的。作為一項裁判規(guī)范,有必要深挖其背后體現(xiàn)的司法理念,以進一步指導合理期待原則功能在司法實踐中的實現(xiàn)。
1.利益平衡的藝術
合理期待原則是平衡的技藝,盡管建立在消費者保護的基礎上,但是如果不能在保護消費者與保護保險人之間找到中間地帶,將不會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要想真正使合理期待原則從理論走向?qū)嵺`,應當跳脫投保人的主觀心態(tài),轉而尋求客觀證據(jù),因為在塑造合理期待時完全探究投保人的心理狀態(tài)必將是充滿誤導和危險的。通常來講,如果保險條款合理的在投保人和保險人之間劃定了風險,那么保險條款就是有效的,反之,如果保險條款僅僅是為了給保險人提供抗辯的理由,那么保險條款的合法性就值得懷疑。但是,由于風險的分配和抗辯本身在本質(zhì)上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甚至可以說風險分配本身就是為抗辯服務的,因此在是否觸發(fā)合理期待原則適用的問題上更應綜合各種客觀證據(jù)予以認定。
2.形式主義與實用主義的融合
從美國的討論來看,形式主義者更加關注文本反映出來的意義。一般認為,文本有更直白的含義,更能反映出說話人和書寫者的本意,而無需追問合同雙方的意圖和期待。換句話說,合同雙方并不能依靠他們的所想或期待制造出語義上并不存在的歧義。在形式主義者看來,在保費確定的情況下,保險人應當可以信賴清晰的保險合同而不用擔心法院會將明確、清晰的語言置之不理(15)Peter Nash Swisher,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of Insurance Contract Disputes: Toward a Realistic Middle Ground Approach, 57 OHIO ST. L.J. 543, 1037-58 (1996).。然而,在實用主義者看來,通常情況下合同文本的確是了解雙方意圖和期待的最有效的工具,但是文本并不一定被奉為圭臬。合同文本只是意味著起草者或講話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對方會理解這些文字在上下文中的意思。
形式主義與實質(zhì)主義的分歧在于對合同的解釋究竟是采取客觀標準還是主觀標準。完全的客觀標準意味著法官將對爭議條款做通常意義的解讀而不管合同雙方自己的理解或?qū)Ψ降睦斫?,而完全的主觀標準意味著法院通常只探究雙方當事人實際上相信什么。在司法實踐當中完全的主觀標準將會是一場災難。因此大部分法院現(xiàn)在都采用了“修正的客觀標準”(modified objective approach),也即以合同條款為主,兼顧合同之外。如果合同文本是標準化文本,可以將特定接收人對格式條款的客觀合理期待補充進來以探究雙方真實的意圖,因為接收人很少有理由知曉起草人的意思,但是起草人卻可以知道作為普通的合理接收人很有可能理解的內(nèi)容,但這些期待只是合同條款的補充而非替代。
與美國法上形式主義與實質(zhì)主義的劃分類似,大陸法系在意思表示的解釋上也存在意思主義與表示主義之爭,但是任何理論都不可能足以解釋所有類型的意思表示,實踐中我們都無法嚴格區(qū)分這兩種解釋方法的適用范圍(16)紀海龍.真意保留與意思表示解釋規(guī)則—論真意保留不具有獨立的制度價值[J].法律科學,2018,(3).。換言之,應當視意思表示的不同類型而分別確定以“主觀”意義為準還是以“客觀”意義為準(17)崔建遠.意思表示的解釋規(guī)則論[J].法學家,2016,(5).。從當今各國立法例看,解釋意思表示時遵循的是主觀解釋和客觀解釋相結合的解釋方法(18)無論是《德國民法典》第133條還是《法國民法典》第1156條都體現(xiàn)了主觀解釋原則。而《德國民法典》第157條與我國《合同法》的“整體解釋”“目的解釋”“習慣解釋”“誠信解釋”和“公平解釋”則可歸屬于客觀解釋的范疇。。
合理期待原則認為在特定情況僅根據(jù)保險合同的字面含義可能不會取得公平、正義的結果,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以用投保人的合理期待重塑保險范圍。至少可以看出,該原則與完全的形式主義抑或是完全的客觀主義相去甚遠。從合理期待原則的適用路徑上基本可以認為弱合理期待原則基本上是基于修正的實用主義的立場,亦與主觀解釋與客觀解釋相結合的理念相契合。但是強合理期待原則,在解釋意思表示時已經(jīng)采用了完全的實質(zhì)主義或意思主義,相對人信賴讓位于意思表示作出人的利益,如果不能給出強有力的理由即投保人的利益優(yōu)于保險人獲得考慮,或保護投保人的利益就是維護公平正義,則必然招致適用上的疑慮與詬病。
3.后果主義與原則主義的結合
在司法裁判中強調(diào)“后果”,即意味著在司法裁判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對后果的考量,而不是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解釋和推理過程。“后果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一個行為的倫理地位取決于其后果的價值。行為的后果這一概念是這一理論最重要的部分?!?19)[美]戴維·索薩.后果主義的后果[M].解本遠譯.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48.原則主義、法教義學進路當然可以獲得一個規(guī)范后果,然而法教義學的裁判理論不是“后果主義”的,因為它的重心不在于后果,而是“通過原則獲得后果”。
法教義學的價值在于,它能夠滿足判決過程合理性的要求—通過以規(guī)范為前提的演繹推理,法律解釋、推理和論證能夠充分有效地展開(20)Vgl.F.Wieacker,Zur praktischen Leistung der Rechtsdogmatik, in: R.Bubner et. al.( Hrsg.),F(xiàn)estschrift für Hans-Georg Gadamer,Bd.II. 1970,S.323.;其不足之處在于,它未必能夠給出一個正義的結果。無論規(guī)范如何被預設,社會的變遷總會改變原則適用的具體環(huán)境,這是法教義學無論如何都無法解決的問題(21)陳輝.德國法教義學的結構與演變[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7,(1).。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霍姆斯所謂“法律的生命不在邏輯,而在經(jīng)驗”,可以說直指法教義學的痼疾。換言之,法教義學產(chǎn)生的規(guī)范后果有時不為大家所認可或被認為不公正。
后果主義與原則主義之間的博弈并不鮮見,有一些案件還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比如“許霆案”“天津老太太氣槍案”“電梯勸煙猝死案”“河南新野猴戲藝人被控違法案”,都體現(xiàn)了原則與后果之間的難以協(xié)調(diào)。一方面是公眾對案件結果公正性的質(zhì)疑,另一方面是司法機關對其依法裁判工作之正當性的辯護。從最終的裁判結果來看,法官的重心實現(xiàn)了由原則向公共利益、公平正義等后果的遷移。比如在“電梯勸煙猝死案”中,鄭州中院答記者問時認為,“一審判決判令楊某分擔損失,將會挫傷公民依法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積極性,即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也與民法的立法宗旨相悖,不利于促進社會文明,不利于引導公眾共同創(chuàng)造良好的公共環(huán)境。因此,二審法院依法直接改判?!?/p>
可以認為,法官在處理大部分案件的過程中應采用原則主義或者法教義學的方法,依據(jù)法條通過演繹推理和論證,得出結論。但是如果得出的結論并不符合公平正義的需要時,自然要對后果進行修正,后果主義便由此進入了法官的視野,但結果主義并不能成為司法裁判的主流甚至只能在極少的案件中加以運用,畢竟法教義學裁判方法帶來的準確性和可預測性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擬的,也是實現(xiàn)統(tǒng)一司法裁量標準,同案同判的重要利器。就合理期待原則而言,弱合理期待并未脫離傳統(tǒng)的法教義學路徑,而強合理期待原則卻是結果主義的典型,畢竟合理期待原則適用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嚴守合同將會帶來嚴重的不公。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弱合理期待原則并不與既存的司法理念或法律適用方法相抵觸,只是在反思現(xiàn)有法律理論的基礎上給與了投保人額外救濟理由。但強合理期待原則顯然背離了通行的司法路徑和方法,如同后果主義,將結果是否公正作為衡量一份判決正當性的標志,是否滿足投保人的期待也成為法院確定保險范圍的正當性基礎。在此意義上,以強合理期待原則來重塑承保范圍必然是小概率的,也需要更加充分的理由。
從美國的司法實踐看,合理期待原則的適用依然爭議巨大,在采納“合理期待原則”的各州之間,法院的適用方法和理由也存在差異(22)馬寧.保險法中的合理期待—從規(guī)則向原則的回歸[J].比較法研究,2015,(5).。據(jù)拉德夫教授(Mark C. Rahdert)的歸納整理,美國法院在適用合理期待原則時通??紤]以下因素,從對保險條款文義的背離度由近及遠依次過渡至徹底危險的司法操控(23)Mark C. Rahdert,Reasonable Expectations Revisited, 5 CONN. INS. L.J. 108, 109 (1998).。
1.保險條款存在疑義
在National Union Fire Insurance Co. v. Reno’s Executive Air Inc.,682 P.2d 1380 (Nev. 1984). 一案中,投保人為直升機操作員,保險條款中寫到,“航空器上運載的財物不在承保范圍”。后直升機墜毀,直升機上乘客的攝影裝備也受到了損壞。保險公司以該攝影裝備屬于航空器上運載的財物為由拒絕賠付。內(nèi)華達最高法院認為,保險條款存在疑義,因為其并未明確究竟誰所有的財產(chǎn)被排除在承保范圍外,因此投保人可以合理期待其他乘客的財物在承保的范圍內(nèi)。因此,法院判決保險公司承擔賠付責任。
2.避免不公平結果
在保險交易過程中,以下三種情況會造成不公平的情況發(fā)生:(1)程序性不公平(procedural unfairness)。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保險營銷行為導致投保人期待獲得保障;(2)結構性不公平(structural unfairness)。在這種情況下,保險條款的布局和組織安排令投保人感到困惑和不安;(3)情形的不公平。格式保單會對特定的投保人造成不公平的保障范圍限制。合理期待原則的適用可以避免這些不公平的結果發(fā)生。
新罕布什爾州最高法院在Atwood v. Hartford Accident Indemnity Co.(24)365 A.2d 744 (N.H. 1976).,一案中就運用合理期待原則避免不公平的結果。該案中,投保人作為一名電工投保了責任險,在完成對一間公寓樓恒溫調(diào)節(jié)器的維修后,因為恒溫器故障致使一名小孩身亡。保險公司拒絕賠償,理由是保險條款明確排除了完工后發(fā)生的損害。新罕布什爾州最高法院認為:(1)作為一名電工,在投保時會相信保險公司會對因他工作失誤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2)保險條款的用詞以及條款之間的布局安排很難讓電工意識到完工后造成的損害不在承保范圍;(3)保險代理人的陳述讓投保人產(chǎn)生信賴。因此,法院判決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3.實現(xiàn)特定保險目的
在Theisv. Midwest Security Insurance Co.(25)606 N.W.2d 162 (Wis. 2000).一案中。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在界定從肇事車輛中分離的零部件擊中受害車輛是否構成保險合同中的“撞擊”時,認為“the uninsured motorist statute”主要立法目的為:在肇事方未投保責任險或者逃逸的情況下,彌補肇事方賠償能力的不足。此外,保險條款中“對來自第三方機動車的損害,會給予補償性賠償”的表述,會使一名合理的投保人期待在第三方機動車分離部分造成損害的情況下獲得賠償。
因此,法院認為投保人的車輛被不確定第三方機動車分離的部分撞上可以認定為保險條款中的“hit”,并判決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4.保護第三人的利益
在極為罕見的情況下,保單中某些排除條款嚴重影響第三方權益,比如家庭成員、雇員、保險事故的受害人等。而這些第三方的權利可以抽象為公共利益。法院為維護公共利益,會使用合理期待原則以重塑保險范圍。
在Harvester Chemical Corp. v. Aetna Casualty & Surety Co.(26)649 A2d 1296 (NJ. Super. Ct. App. Div. 1994).一案中,保險合同約定“保險人可以任意解除合同,合同在通知投保人后的三十天后生效”。保險公司根據(jù)該條約定解除了保險合同。投保人想另投新保險以獲得保障,但是卻未能買到。在保單終止四個月后,第三人被投保人的產(chǎn)品嚴重燒傷。新澤西高等法院認為三十天的期限過短,不能滿足投保人的合理期待,因為投保人與保險人協(xié)商的是一年期的保險。此外,法院認為投保人購買的為責任險,無辜的第三方受益人依靠保險人獲得賠償,保險人不能在保險期間內(nèi)隨意撤回承保的承諾。法院進一步認為解除通知的期限要求不但是為了保護投保人,也是為了保護第三人,因為保險合同的解除意味著本應獲得賠償?shù)牡谌丝赡艿貌坏奖U?。因此,如果投保人沒有接到了解除合同的通知或者解除合同沒有客觀和合理的理由,那么投保人應當獲得賠償。
但是,在美國并不是所有的州都支持適用合理期待原則。比如佛羅里達州、猶他州就拒絕適用“合理期待原則”,視該原則為利用司法權力重新制造合同的工具(27)David J. Seno, The Doctrine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in Insurance Law: What to Expect in Wisconsin, 85 MARQ. L. REV. 859 (2002).;內(nèi)布拉斯加州、密蘇里州僅在保險條款存在疑義時適用“合理期待原則”(28)Lutsky v. Blue Cross Hosp. Serv. Inc., 695 S.W.2d 870, 875 (Mo. 1985).;而威斯康辛州、新澤西州則在更加寬泛的程度上適用該原則,甚至會為保護第三人利益而適用“合理期待原則”(29)David J. Seno, The Doctrine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in Insurance Law: What to Expect in Wisconsin, 85 MARQ. L. REV. 859 (2002).。不過,“合理期待原則”并不會大規(guī)模的用來否定明示條款的效力。在絕大部分引用合理期待原則判決的案件中,常常伴隨著其他合同法規(guī)則的運用,比如疑義不利解釋、禁止反言等,此時的合理期待原則被稱為“弱合理期待原則”;只有在極少數(shù)案件中,窮盡其他合同手段仍將得出嚴重不公的結果、損害個案正義的時候才允許運用合理期待原則背離明示條款的文義滿足投保人的期待,此時的合理期待原則被稱為“強合理期待原則”(30)Susan M. Popik, Carol D. Quackenbos,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after Thirty Years: A Failed Doctrine, 5 CONN. INS. L.J. 425 (1998).。
與“強合理期待原則”不同,“弱合理期待原則”在適用過程中總有傳統(tǒng)格式條款規(guī)制方法的影子。容易產(chǎn)生疑問的是,既然弱合理期待原則總是伴隨著傳統(tǒng)格式條款規(guī)制方法,那么合理期待原則究竟是否可以作為獨立的格式條款規(guī)制方法存在?實際上保險條文存在疑義既能為合理期待原則的適用提供基礎,也能為其他格式條款規(guī)制方法的利用提供空間,在合理期待原則運用的場合往往有其他格式條款規(guī)制方法適用的余地,因此合理期待原則與其他格式條款規(guī)制方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共同發(fā)揮作用以確定保險合同范圍。為了進一步明晰合理期待原則的內(nèi)涵與外延及與其他格式條款規(guī)制方法的關系,有必要作進一步的對比分析。
美國大多法院只在保險條款存在疑義時才援引投保人合理期待,并將保險條款存在疑義視為適用合理期待原則的前提(31)BARRY R. OSTRAGER , THOMAS R. NEWMAN, Handbook ON INSURANCE COVERAGE 21 (1998).。在保險條款存在多種含義時,投保人所希望的承保范圍很有可能蘊含在保險條款的射程范圍內(nèi),因此支持投保人的期待,邏輯上更加自洽,甚至合理期待原則本身就是萌發(fā)于疑義不利解釋(32)Robert E. Keeton, Insurance Law Rights at Variance with Policy Provisions, 83 HARV. L. REV. 961, 967(1970).。
但是兩者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存在差異。第一,保險期待原則適用于全部保險條款,盡管語義是否清晰會對合理期待原則的適用產(chǎn)生作用,但并不是一個前提條件;第二,合理期待原則允許法院不僅僅審查保險條款的語言,更重要的是允許法院去探究保險人的承保目的和投保人的購買目的;第三,合理期待原則本身提供了一個衡量語義是否清晰的標準。即保險條款如果不能滿足投保人的投保目的,那么保險條款的內(nèi)容就應當更是清晰和顯而易見的。因此,不同于疑義不利解釋原則的語義學上的實踐,合理期待原則更多關注交易背后的動機(33)Mark C. Rahdert,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Reconsidered, 18 Conn. L. Rev. 323 (1986).。
就說明義務而言,通說認為其意在使格式條款接受方有合理的機會注意到條款的存在并獲知其內(nèi)容,只要經(jīng)營者對于條款的提示說明程度達到足以使一般理性人或一般消費者能夠注意并理解條款,則合同締結后條款接受方不得以未閱讀條款為由擺脫合同(34)王利明.合同法新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65-166.。
保險期待原則的適用范圍要廣于說明義務?!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11條明確規(guī)定,只要保險人對保險合同中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以足可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文字、字體、符號或者其他明顯標志進行提示,做出常人能夠理解的解釋說明的,即視為履行了說明義務。而合理期待原則在避免不公平的結果,實現(xiàn)特定保險目的,保護第三人利益方面的功能,顯然是說明義務不具備的。此外,說明義務過分關注一般理性人的構建,在標準化說明義務的同時,實際上忽略了投保人的個體差異。
事實上,在同樣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的金融領域,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義務已經(jīng)成為金融機構的基本要求。例如證監(jiān)會公布的《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明確規(guī)定金融經(jīng)營機構應全面了解投資者情況,包括投資者職業(yè)、年齡;收入來源和數(shù)額、資產(chǎn)、債務等財務狀況;投資相關的學習、工作經(jīng)歷及投資經(jīng)驗;風險偏好及可承受的損失;交易的實際受益人,并基于投資者的不同風險承受能力以及產(chǎn)品或者服務的不同風險等級等因素,審慎提出明確的適當性匹配意見,將適當?shù)漠a(chǎn)品或者服務銷售或者提供給適合的投資者。因此,基于投保人的個體差異提供相應的適配說明義務不但有必要而且切實可行,而合理期待原則正好彌補了說明義務在個體化差異上的保護不足。
免責無效制度在我國已有建立,《保險法》第19條明確規(guī)定免除其(己方)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保險條款無效。有學者指出免責無效制度的適用應以條款“不公平”或“不合理”為前提(35)曾大鵬.論顯失公平的構成要件與體系定位[J].法學,2011,(3).。然而,評價基準的欠缺導致免責無效制度存在被異化為口袋條款的隱患,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免責無效制度本身就是模糊的。或許法官需要一個概念能對特定的裁判結果做出說明,而免責無效制度的靈活性正好為法官提供了這樣一個工具,能讓法官在多種多樣的情況下適用進而獲得實質(zhì)正義(36)[德]羅伯特·阿列克西.法律論證理論:作為法律證立理論的理性論辯理論[M].舒國瀅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314.。從這點來講,合理期待原則與免責無效制度存在異曲同工之處。但如前所述,合理期待原則滲透于保險交易的整個流程,不僅關注合同條款本身是否公平合理,而且關注交易方的主觀目的和心態(tài),這都是免責無效制度所欠缺的。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合理期待原則是作為一種單獨的格式條款規(guī)制方法存在的。有些因素既可能構成合理期待原則的適用條件,也有可能構成其他格式條款規(guī)制方法的適用條件,在“弱合理期待原則”中,合理期待原則與其他保險法規(guī)則可以共同塑造承保范圍,但并不是哪一個或哪幾個因素構成適用合理期待原則的前提,合理期待原則是通盤考量保險交易全流程的產(chǎn)物。即便在保險合同不具備其他格式條款規(guī)制方法適用的條件時,合理期待原則仍有適用的余地,以彌補現(xiàn)有保險法對投保人保護的不足,此時的合理期待原則即所謂的“強合理期待原則”。
至此,合理期待原則的運用邏輯已經(jīng)基本清晰:因保險合同具有附合性,保險人容易獲得不當?shù)膬?yōu)勢,為了使締約雙方地位恢復平衡,應當引入投保人的期待。問題的關鍵在于,哪些客觀證據(jù)可以用來輔助判斷保險人獲得了不當優(yōu)勢?如何限定投保人的期待以避免走入完全探究主觀心態(tài)的誤區(qū)?
投保人的期待屬于主觀心態(tài),法官對其內(nèi)容無法直接獲知,且極易陷于單純探究投保人主觀心態(tài)的陷阱。司法實踐中常常采用“理性人標準”達至行為人的主觀認識,也即在個案中通過設想一個具有與行為人特定知識結構和能力水準相當之人,在具體的場景下會形成什么樣的認識,來確定行為人的主觀認識內(nèi)容(37)葉金強.私法中理性人標準之構建[J].法學研究,2015,(1).。正如德國著名法學家拉倫茨指出,解釋意思表示不是為了探究表示人的“真實意思”,而是為了探究“理性意思”(38)Larenz, Karl, Die Methode der Auslegung des Rechtsgeschaefts, Zugleich ein Beitrag zur Theorie der Willenserklaerung, Frankfurt am Main, 1966, S.9.。詳言之,若某人選擇駕車出行,法律就會認為他應該具備駕駛汽車應有的技能、安全行使等知識;若某人選擇成為醫(yī)生,法律就會認為他具備一個醫(yī)生應有的醫(yī)學知識、救助知識。同樣,如果投保人具有某種知識背景,法律就會認為他應當與具有同樣背景的理性人產(chǎn)生同樣的期待,如果理性人的期待與投保人的期待產(chǎn)生差別,這樣的差別就只能歸于投保人而難以讓保險人承擔。
在審判活動中,投保人究竟具有何種期待,需要有判斷的主體與基準。法官作為判斷主體當無疑問,有疑問的是法官根據(jù)哪些因素來推知投保人期待內(nèi)容?結合保險的具體場景,筆者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投保人的狀況
法經(jīng)濟學分析者認為保險人通常擁有“深口袋”(Deep Pockets)(39)[美]皮特·紐曼.新帕爾格雷夫法經(jīng)濟學大辭典[M].許明月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659.并對此進行了無情的鞭撻:“保單的制定者好像害怕一些格外固執(zhí)的人會尋根問底地研究這些復雜繁瑣的條款的含義,特地把這些條款印刷成小字,行行都又長又密,客觀上使閱讀這些條款成為一件困難、枯燥和痛苦的事情?!?40)Delancy v. Rockingham Farmers Mutual Insurance Co, 52 N. H. 581, 587(1913).在此背景下,一些投保人往往依據(jù)自身直覺、知識背景等投保,而不是關注保險條款的字面意思,造成了投保人的期望與合同文義產(chǎn)生背離。故投保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識結構、職業(yè)背景等與其是否產(chǎn)生“期待”具有密切關系。
投保人的受教育程度越低、知識結構越狹窄、職業(yè)背景越單一也即投保人的締約能力越弱就越容易產(chǎn)生與保險條款分離的期待。對締約能力較強的投保人尤其是集團投保人與保險人協(xié)商確立保險條款時,保險人幾乎不存在利用締約優(yōu)勢獲得不當利益的可能,此時投保人的真實期望已經(jīng)反映在保險條款之中。因此,當投保人文化程度越低并且具有保險依賴的情況下,保險人自利的風險就會越大,就需要越透徹的審查;當投保人文化素質(zhì)越高并且存在其他保險替代產(chǎn)品時,保險人自利的風險就會得到控制,保險條款的效力就越不應得到質(zhì)疑。
2.保險人的營銷行為、宣傳行為等
保險人的一些宣傳口號容易給投保人造成不合理的期待。最具典型性的情形是,保險人在保險單標題或宣傳介紹資料中以某種名稱介紹險種,標題名稱先選用諸如“一切險”“綜合險”“全險”等概括性極強的普通詞匯,但保險人實際提供的保險單中卻通過特別設計若干除外責任情形及條款對該保險的承保范圍作了較大幅度的限制而投保人依然按照險種標題名稱的通常含義去理解承保范圍。因此,如果保險人不當宣傳在先,誘使投保人投保,則必然勾起投保人的期待。
3.保費的繳納情況
投保人所繳納的保費與其所獲得的保險保障往往存在著正效應。一般來說,如果投保人所繳納的保費畸高,明顯與同種或同類保單保障的范圍不一致,那么投保人就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保險合同保障的范圍較寬。據(jù)此,若保險人收取了較高保費,卻又在保單中不合理地縮小承保范圍,并進而獲利,那么法院就有適用合理期待原則的動力來干預合同的約定。就像有些學者所言,“既然保險范圍與投保人所投保費之間是正相關的關系,投保人的合理期待也理應與其所繳納的保費保持一種正相關的關系,保費越高,合理期待就越高”(41)樊啟榮.美國保險法上“合理期待原則”評析[J].法商研究,2004,(3).。
4.保險條款的語言和結構
具有復雜結構的保險格式條款中通常包含術語、定義、責任排除、承保條件、特別約定等,較為混雜。這樣一種格式安排盡管與保險人的行為相比并不是一個更確定的信號,但會引起對保險人自利的懷疑。不得不承認的是,一些保險合同因為結構的安排更可能逃避投保人的仔細審查。通常來講涉及承保范圍的條款往往包括定義、承保條件、保證、例外等需要更細致的司法審查。
5.風險對比
法院應當評估保單承保的風險類型與所排除的風險類型。當承保的風險與排除的風險是不同的類型時,保單的責任限制條款可能就是合理的。如果承保的風險與排除的風險的類型是相似的,并且他們之間的相似性很有可能刺激投保人購買,那么就有理由去懷疑承保人的自利傾向。
6.保險政策考量
一些保險產(chǎn)品承擔著公共產(chǎn)品和公共服務職能,如保險公司承辦的政策性農(nóng)業(yè)保險、大病醫(yī)療保險、出口信用保險等國家政策性保險具有鮮明的政策性、公共性和普惠性,而政府主導的法定強制性保險、國家巨災保險以及養(yǎng)老、醫(yī)療、健康等保險產(chǎn)品,也均與公共利益的實現(xiàn)存在密切關系,具有了一定的社會管理功能。上述保險產(chǎn)品在化解社會風險,保障公民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般來講保險產(chǎn)品公共屬性越強,在保險條款的效力認定上就越應該進行政策考量,以實現(xiàn)司法維護公共利益的目標。如果爭議保險條款實質(zhì)上阻礙了這些險種所欲實現(xiàn)的公共職能,那就有被認定為無效的可能。
然而,上述六種因素在合理期待判斷中作用,并不像化學中的“焰色反應”,法院并不能輕易地利用來決定是否支持投保人的合理期待。盡管這六個因素不能反映合理期待內(nèi)涵的全貌,但確實給出了探究合理期待內(nèi)容的基本輪廓,可以幫助實現(xiàn)司法的有效介入,對保險人明確排除風險的合理性做出實質(zhì)判斷,以推翻充滿技術性的明確的限制條款(因素考量見圖2)。
圖2 合理期待判斷中的六種因素考量
為了提高合理期待原則適用的科學性,結合上文提出的考量因素,有必要設計出有順序性的步驟去評估投保人的合理期待,以決定其對保險條款效力的影響(合理期待原則的適用路徑見圖3)。筆者認為在具體的適用方法上可采用五步分析法,每一步大概涉及一種考量因素,按照保險人與投保人之間在合理期待產(chǎn)生上的過錯程度依次對比展開。第一步是考察保險交易的基本特點。在這個階段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涉案保險如何銷售,考察的中心應放在行業(yè)的慣常做法;第二步進行消費者分析。誰通常購買此種類型的保險?投保人的保險需求是什么?投保人通常具有多高的理解水平?第三步考量保單結構和語言問題。這與傳統(tǒng)的疑義不利解釋類似,包括條文語言的復雜程度、限制條款的清晰程度、條款內(nèi)部的沖突或縫隙、條款之間的結構以及總體上的清晰程度;第四步分析保險人風險限制行為的合理性。應進一步考慮特定保險條款目的及其與整個保險合同目的之間的關聯(lián),往往涉及承保風險與排除風險之間的比較、承保風險與保費之間比較、被排除的風險是否有替換保障形式的覆蓋以及保險立法與監(jiān)管者對爭議保險條款的態(tài)度;最后,法院需要考慮特定保險的公共屬性。
圖3 合理期待原則的適用路徑
為了進一步說明審判過程中合理期待原則的使用方法,筆者以(2010)澠民一初字第838號一案進行說明。在該案中法院認為,涉案保險合同雖對重大疾病中的心臟病做了詳盡說明,但由于投保人缺乏醫(yī)學知識,對心臟病的范圍產(chǎn)生誤解,根據(jù)“疑義不利解釋規(guī)則”應作出不利于保險人的解釋,支持投保人的訴求。
盡管該判決最終符合結果正義的要求,但說理部分卻并非沒有疑問。保險合同不利解釋規(guī)則運用的前提條件是保險合同條款存在兩種以上的不同解釋,在綜合運用文義解釋、體系解釋、目的解釋等法律解釋方法后仍然存在疑義時,才對保險人作出不利解釋。就該案而言,保險合同條款對“心臟病”概念的解釋明確,不存在疑義。因此,法院以“疑義不利解釋規(guī)則”作出判決難免在邏輯上難以自洽。作為對比,在“合理期待原則”的分析框架下,法院卻容易得出合乎邏輯的判決結論,具體適用步驟如下:
第一步,交易行為分析。本保險是通過業(yè)務員購買,但涉及醫(yī)學專業(yè)知識即心臟病的范圍界定,考慮到業(yè)務員通常難以勝任說明義務,投保人極有可能不了解關于保險范圍的具體信息;第二步,消費者分析。本保險是為普通消費者設計的。有理由認為投保人存在認知問題;第三步,保單分析。限制保險責任的條款雖是清晰的,但卻被置于醫(yī)療技術性語中,不易引人注意;第四步,保險人分析。保單承保的心臟病種類與限制承保的種類并不是截然不同的風險類型,保險人將兩者區(qū)分開引發(fā)對保險人自利動機的懷疑。從這方面看,保單條款的要求看起來有點任性,赤裸或者至少是有點赤裸的自利;第五步,公共政策考量。這里不涉及因為賠償問題而引起的公共利益問題。本案中前四步的分析足以支持投保人的合理期待,本案中的保險范圍限制不存在合理理由,而從法院的判決結果來看也的確支持了投保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