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紅文, 孫永法, 胡佳佳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yī)院 1PICU, 2 兒科, 河南 洛陽471000)
川崎病好發(fā)于5 歲以下兒童, 主要臨床表現為反復發(fā)熱、皮疹、 頸部淋巴腫大、 口腔黏膜彌漫性充血、 手足水腫等, 患兒若得不到及時治療, 還可能誘發(fā)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 對其生命安全威脅極大[1-2]。 研究[3]表明, 川崎病的血管炎癥與血栓、血液高凝狀態(tài)密切相關, 炎癥狀態(tài)會促使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 高凝血過程中生成的活化因子也會影響炎癥的進展, 進而誘發(fā)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 影響患兒預后。 因此, 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靜脈血栓形成對治療川崎病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探討預防性護理對川崎病患兒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7 年4 月至2020 年5 月我院收治的270 例川崎病患兒的臨床資料, 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35 例。 對照組中, 男71 例, 女64 例; 年齡6 個月~ 5 歲, 平均年齡 (3.54 ± 0.48) 歲; 臨床癥狀: 雙眼球結膜充血126 例, 楊梅舌124 例, 淋巴結腫大及皮疹124 例,冠動脈擴張85 例, 眼球結膜充血123 例。 觀察組中, 男74例, 女61 例; 年齡9 個月~ 6 歲, 平均年齡 (3.57 ± 0.62)歲; 臨床癥狀: 雙眼球結膜充血124 例, 楊梅舌123 例, 淋巴結腫大及皮疹130 例, 冠動脈擴張86 例, 眼球結膜充血129例。 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包括入院后健康知識宣教,保持病房環(huán)境干凈整潔, 協助患兒及家屬完成檢查和治療, 針對臨床癥狀及時進行對癥處理, 給予飲食及運動干預等。 觀察組采用預防性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 (A) 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分析: 成立預防護理小組, 組內成員通過查閱資料、 討論等方式確認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 包括血小板升高、 血管內皮功能異常、 機械性靜脈壁損傷、 年齡因素等。 (B) 護理前準備: 護理人員及時評估患兒的臨床癥狀、 體征及凝血情況,查找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 并對患兒和家屬進行針對性健康教育, 包括靜脈血栓的形成原因、 后果、 預防方式等, 提高患兒家屬的重視度和預防意識。 (C) 預防性護理策略: ①靜脈置管護理: 穿刺前與患兒家屬溝通, 通過游戲、 講故事等方式緩解患兒的恐懼感, 避免其因反抗損傷血管壁或需反復穿刺; 確保穿刺人員具有豐富的靜脈穿刺理論和實踐經驗, 盡量一次穿刺成功; 避免下肢靜脈 (特別是股靜脈和左下肢) 穿刺; 縮短止血帶捆扎時間, 穿刺時盡量選擇較粗貴要靜脈血管, 避免血管損傷或外套管彎折損傷; 每次輸液完畢行正壓封管; 使用靜脈留置針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 及時檢查確認穿刺部位皮膚是否有腫痛現象, 沿靜脈走向有無靜脈炎癥狀,并注意穿刺肢體有無皮溫和腫痛變化, 套管針留置時間為3 d。②用藥護理: 遵醫(yī)囑告知患兒家屬用阿司匹林和靜脈用丙種球蛋白 (IVIG) 口服治療, IVIG 在發(fā)病后7 ~ 10 d 內使用, 根據患兒年齡選擇滴速, 嚴格控制輸液泵滴速, 避免因滴速過快誘發(fā)心力衰竭, 一旦出現胸悶、 出汗等癥狀應暫?;驕p慢滴速,待癥狀消失后再緩慢滴注, 并密切關注患兒血流動力學變化及凝血情況, 發(fā)現高凝狀態(tài)及時處理; 對于不完全川崎病伴有消化道癥狀患兒, 告知其飯后服用阿司匹林, 必要時用抑制劑或胃黏膜保護劑; 注意觀察患兒大便質性、 顏色, 定期進行大便隱血試驗, 做到早診斷、 早治療。 ③心理護理: 醫(yī)護人員用溫和的語言目光、 親切的動作拉近與患兒的距離, 及時根據患兒行為和情緒變化分析其心理, 轉移患兒注意力, 疏導患兒家屬的恐懼、 焦慮、 不安等不良情緒, 通過正面案例幫助患兒和家屬樹立康復信心。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手足腫脹及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退熱時間、 黏膜充血恢復時間、 靜脈血栓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相關癥狀緩解時間觀察組手足腫脹及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 退熱時間、 黏膜充血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相關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s, d)
表1 兩組患兒的相關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s, d)
消退時間 退熱時間 黏膜充血恢復時間觀察組 135 2.32±0.89 4.26±1.13 2.72±0.68 2.04±0.65對照組 135 5.89±1.01 6.01±1.42 4.24±0.79 3.52±0.71 t 30.813 11.204 16.943 17.864 P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n 手足腫脹消退時間淋巴結腫大
2.2 靜脈血栓發(fā)生率觀察組的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0.74% (1/135),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93% (8/13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632,P=0.018)。
川崎病是發(fā)生于全身的中小血管炎, 目前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 臨床多認為外源性感染誘發(fā)的免疫功能異常是引發(fā)該病的重要因素[4]。 研究[5]表明, 血小板源性血管活性介質可顯著提升血管通透性, 促進血小板聚集, 導致川崎病患兒發(fā)生冠脈血管堵塞及血栓等并發(fā)癥。 因此, 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降低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對于川崎病患兒而言至關重要[6-7]。 預見性護理主要是運用護理程序對患兒進行全面、 綜合的分析與判斷,從而提前預知存在的風險, 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避免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手足腫脹及淋巴結腫大消退時間、 退熱時間、 黏膜充血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靜脈血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 表明預防性護理可有效促進川崎病患兒康復, 降低其靜脈血栓發(fā)生率。 分析原因在于: 護理過程中針對患兒不同情況進行健康教育, 提高患兒家屬對靜脈血栓的重視度和預防意識。 護理人員技術水平、靜脈的選擇、 套管留置時間過長等因素均是誘發(fā)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穿刺前爭取家屬的配合, 通過游戲、 講故事等方式穩(wěn)定患兒情緒, 有效避免因反抗損傷血管壁, 提高穿刺成功率; 同時要確保穿刺人員經驗豐富, 能快速找到貴要靜脈, 避免下肢靜脈穿刺, 穿刺時避免外套管彎折或損傷血管, 并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 期間嚴密觀察患兒穿刺部位皮溫和顏色變化, 套管針留置時間不超過3 d。 通過精細的置管護理干預,減少了患兒血管內膜損傷, 減少或避免了靜脈血栓的形成。 治療期間密切關注患兒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及凝血狀況, 根據其凝血情況適當采用阿司匹林、 胃黏膜保護劑等藥物進行對癥干預, 幫助患兒維持血流動力學, 提升了患兒機體抗病能力, 縮短了治療時間。 川崎病患兒由于伴有皮疹、 高熱、 瘙癢等癥狀, 加上對環(huán)境和周圍人員產生陌生感, 容易出現哭鬧、 恐懼、 焦慮情緒, 醫(yī)護人員溫和的語言、 親切的目光、 柔和的動作均能夠消除患兒的焦慮和緊張感, 使患兒處于放松狀態(tài), 積極配合治療, 同時通過心理干預、 轉移患兒注意力、 正面案例分享等穩(wěn)定患兒及家屬的情緒, 提升其治療和康復信心, 利于患兒康復。
綜上所述, 預防性護理可有效促進川崎病患兒康復, 降低患兒靜脈血栓發(fā)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