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曉英, 石小霞
(1 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 內(nèi)科, 河南 南陽473000;2 河南省南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第一附屬醫(yī)院 內(nèi)分泌科, 河南 南陽473000)
腦梗死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 占腦卒中的60% ~80%[1],中國腦梗死發(fā)病率為110/10 萬, 每年新增154 萬, 年致死/殘疾率高達33.4% ~33.8%[2]。 高血壓是已知的腦卒中首位危險因素, 70% ~80%腦卒中患者有高血壓或高血壓病史[3]。 抗血小板治療常用藥物氯吡格雷存在個體療效差異和藥物抵抗等不足, 影響療效和用藥安全。 本研究比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高血壓合并腦梗死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 年9 月至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61 例高血壓合并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①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4]; ②年齡18 ~75 歲; ③患有高血壓; ④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參加。 排除標準: ①近3 個月有出血史或手術(shù)史; ②存在凝血功能異?;蜃陨砻庖咝约膊?; ③近3 個月參加其他藥物試驗或臨床試驗。 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氯吡格雷組(80 例) 和替格瑞洛組 (81 例)。 氯吡格雷組: 男42例, 女38 例; 年齡43 ~71 歲, 平均年齡 (55.34 ± 10.24) 歲;平均病程 (2.21 ± 0.31) h。 替格瑞洛組: 男47 例, 女34 例;年 齡41 ~72 歲, 平均年齡(55.62 ± 10.31) 歲; 平均病程(2.31 ± 0.21) h。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常規(guī)服用高血壓藥物控制血壓, 氯吡格雷組采用氯吡格雷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 替格瑞洛組采用替格瑞洛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 阿司匹林腸溶片 (拜阿司匹靈, 規(guī)格100 mg/片, 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 國藥準字J20171021) 口服, 1 次/d, 1 片/次; 硫酸氫氯吡格雷片 (波立 維, 規(guī) 格75 mg/片, 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 國 藥 準 字J20180029) 1 次/d, 1 片/次; 替格瑞洛片 (倍林達, 規(guī)格90 mg/片, AstraZeneca AB, 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71037) 起始劑量為口服180 mg (90 mg × 2 片) /次, 2 次/d, 1 片/次 (90 mg) 維持用藥, 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①于治療前后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評估兩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 評分越低, 神經(jīng)功能越好。 ②于治療前后檢測兩組的血小板凝聚率、 相關(guān)炎性蛋白和細胞因子水平, 包括血小板凝聚率、 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9(MMP-9)、 血管緊張素 (Ang-Ⅱ)、 高敏C 反應蛋白 (hs-CRP)、 白細胞介素-6 (IL-6)、 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 (VEGF)。早晨空腹狀態(tài)采靜脈血5 mL, 離心, 取血清, 采用ELISA 法和對應的試劑盒檢測, 采用血小板聚集儀檢測血小板聚集率。③觀察兩組的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NIHSS 評分治療前, 兩組的NIHSS 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 治療后, 替格瑞洛組的NIHSS 評分明顯低于氯吡格雷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比較 (±s, 分)
注: 與該組治療前比較, aP<0.05; 與同期氯吡格雷組比較, bP>0.05, c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替格瑞洛組 81 22.05±6.98b 7.93±4.52ac氯吡格雷組 80 21.98±7.56 14.21±5.63a
表2 兩組的血小板凝聚率和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的血小板凝聚率和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s)
注: 與該組治療前比較, aP <0.05; 與同期氯吡格雷組比較, bP <0.05。
組別 時間 血小板凝聚率 MMP-9 (ng/L) Ang-Ⅱ(μg/L) VEGF (ng/L)替格瑞洛組 治療前 58.83±9.18 165.35±23.56 96.85±20.47 349.25±31.18(n=81) 治療后 28.48±3.15ab 54.25±9.43ab 54.37±5.17ab 460.52±36.21ab氯吡格雷組 治療前 59.34±9.22 164.41±27.56 97.32±20.14 351.21±32.19(n=80) 治療后 32.15±3.25a 74.53±11.26a 64.23±5.29a 410.25±35.19a
2.2 血小板凝聚率、 細胞因子及相關(guān)炎性蛋白水平治療前,兩組的血小板凝聚率、 相關(guān)炎性蛋白和細胞因子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 治療后, 與氯吡格雷組比較, 替格瑞洛組的血小板凝聚率、 MMP-9 及Ang-Ⅱ水平較低, VEGF 水平較高 (P<0.05); 兩組的hs-CRP、 IL-6 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見表2、 表3。
表3 兩組的相關(guān)炎性蛋白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的相關(guān)炎性蛋白水平比較 (±s)
注: 與該組治療前比較, aP <0.05; 與同期氯吡格雷組比較, bP <0.05。
組別 n hs-CRP (mg/L) IL-6 (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替格瑞洛組 81 30.71±5.31 21.93±5.41ab 12.29±1.17 5.12±0.85ab氯吡格雷組 80 30.23±5.47 22.23±5.32a 12.39±1.21 5.08±0.83aimages/BZ_71_575_3159_578_3159.png
2.3 不良反應氯吡格雷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75% (3/80)與替格瑞洛組的3.70% (3/81) 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
腦梗死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 主要表現(xiàn)為腦部缺血性損傷和神經(jīng)功能缺損, 在已知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中高血壓居首位。腦梗死主要發(fā)病人群為40 歲以上, 男性患者居多[5], 發(fā)病率、死亡率、 致殘率和復發(fā)率較高, 增加社會和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
血小板聚集性增加是重要危險因素, 故抗血小板治療是臨床治療腦梗死的主要措施之一。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是主要用藥[6], 常聯(lián)合使用。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可降低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及繼發(fā)腦卒中的風險;氯吡格雷是噻吩吡啶類二磷酸腺苷受體拮抗劑, 起效緩慢, 不同個體存在用藥差異, 且其抗血小板的過程不可逆, 臨床應用有一定局限性; 替格瑞洛是近年上市的P2Y12 受體抑制劑, 其抗血小板的過程可逆, 且經(jīng)代謝清除后, 血小板可再次恢復活性, 增加患者血液循環(huán)和腦部供氧的同時減少血小板損傷, 增強治療效果。 本研究比較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分別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高血壓合并腦梗死的效果, 結(jié)果顯示, 治療14 d 后, 兩組的NIHSS 評分和血小板凝聚率均降低, 替格瑞洛組的降低幅度更大, 與相關(guān)研究[7]結(jié)果一致, 表明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分別聯(lián)合阿司匹林均可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 減少血小板聚集, 緩解臨床癥狀, 且替格瑞洛聯(lián)合阿司匹林的效果更好。MMP-9、 Ang-Ⅱ、 hs-CRP、 IL-6、 VEGF 等多種炎性蛋白和細胞因子與腦梗死密切相關(guān)。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替格瑞洛組治療14 d 后的MMP-9、 Ang-Ⅱ水平低于氯吡格雷組, VEGF 水平高于氯吡格雷組, 兩組的hs-CRP、 IL-6 水平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 表明替格瑞洛聯(lián)合阿司匹林可調(diào)節(jié)高血壓合并腦梗死患者的疾病相關(guān)細胞因子, 且不增加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 替格瑞洛聯(lián)合阿司匹林對高血壓合并腦梗死的臨床效果更好,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神經(jīng)功能, 調(diào)節(jié)疾病相關(guān)細胞因子或蛋白, 同時未增加不良反應, 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