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
(江西省鷹潭市月湖區(qū)婦幼保健院,江西 鷹潭 335000)
萎縮性胃炎(ChronicAtrophic Gastritis,CAG)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病變期間多會出現(xiàn)上腹部疼痛、噯氣及脹滿等臨床癥狀,經(jīng)內(nèi)鏡檢查明顯可見胃黏膜上皮及腺體形態(tài)出現(xiàn)萎縮、數(shù)量減少以及黏膜基層增厚等狀況[1]。腸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是萎縮性胃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中醫(yī)認為[2],該病主要由飲食不調(diào)和外邪入侵等原因所導致的脾胃虛弱、氣血郁滯,治療應健脾益腎、行氣化瘀。本研究用膠體果膠鉍膠囊聯(lián)合益氣腸化方治療CAG伴IM胃功能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CAG伴IM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16例,女24例;年齡22~72歲,平均(46.35±4.25)歲;病程1~12年,平均(6.54±1.25)年;CAG分級為Ⅰ級12例,Ⅱ級20例,Ⅲ級8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3~74歲,平均(46.42±4.31)歲;病程1~13年,平均(6.61±1.18)年;CAG分級為Ⅰ級13例,Ⅱ級20例,Ⅲ級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經(jīng)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內(nèi)鏡檢查確診為萎縮性胃炎;②有面色蒼白、頭暈等癥狀;③有頻繁消化不良、燒心及疼痛等癥狀。
排除標準:①上消化道出血;②肝腎功能障礙;③血流動力學改變。
兩組均給予膠體果膠鉍膠囊(湖南華納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43253)口服150mg,日4次。
觀察組加用益氣腸化方。藥用厚樸15g,陳皮15g,黨參15g,丹參15g,制香附10g,姜半夏10g,白術10g(炒),炙雞內(nèi)金10g,炒白芍10g,白花蛇舌草10g,莪術12g,土茯苓25g,炙甘草5g。泛酸加煅瓦楞子25g,黃連5g。水煎,日1劑,1劑500mL,分2次服用,1次250mL。
兩組均持續(xù)治療1個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在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的中醫(yī)證候積分進行評定,癥狀主要包括胃脘疼痛、胃脘脹滿、噯氣泛酸、胃中嘈雜,分值為0~6分,其中0分表示無,1~2分表示輕度,3~4分表示中度,5~6分表示重度。
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通過胃鏡和病理活檢的方式檢測胃竇大、小彎側等部位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情況,并根據(jù)其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嚴重情況進行計分,分值為0~3分,其中0分表示無,1分表示輕度,2分表示中度,3分表示重度,分數(shù)越高表示越嚴重[4]。
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對胃功能相關指標進行檢測,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 Ⅱ,PGⅡ)。
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顯效:消化不良、燒心及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70%。有效:消化不良、燒心及疼痛等癥狀基本緩解,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消化不良、燒心及疼痛等癥狀未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小于3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分,±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分,±s )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3.21±0.21 1.84±0.32觀察組 40 3.23±0.18 0.65±0.14 t 0.362 17.035 P>0.05 <0.05
兩組治療前后胃黏膜病理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黏膜病理積分比較 (分,±s )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胃黏膜病理積分比較 (分,±s )
組別 例 腺體萎縮 腸上皮化生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3.54±0.25 2.85±0.15 2.98±0.25 2.25±0.18觀察組 40 3.52±0.15 2.21±0.11 2.95±0.21 1.28±0.11 t 0.343 17.203 0.459 22.991 P>0.05 <0.05 >0.05 <0.05
兩組治療前后PGⅠ、PGⅡ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PGⅠ、PGⅡ指標比較 (μg/L,±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PGⅠ、PGⅡ指標比較 (μg/L,±s)
組別 例 PGⅠ PGⅡ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0 68.54±5.32 90.25±5.24 17.69±1.21 15.35±1.11觀察組 40 68.52±5.12 125.36±5.24 17.59±1.23 13.21±1.17 t 0.014 23.689 0.290 6.635 P>0.05 <0.05 >0.05 <0.05
CAG伴IM屬中醫(yī)“胃脘痛”、“痞滿”范疇。病機主要為血滯成瘀、脾失健運、濕濁不化等,因此在治療需遵循行氣化瘀、消積散結原則[6]。
益氣腸化方中厚樸健胃消食、下氣寬中、燥濕消痰,陳皮溫胃散寒、健脾理氣,黨參補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丹參祛瘀止痛、涼血消癰,制香附疏肝理氣、調(diào)經(jīng)止痛,姜半夏化痰散結,白術健脾益氣、利水燥濕,雞內(nèi)金消食化積,白芍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莪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土茯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jié),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7]。諸藥合用,可起到行氣化瘀、消積散結的作用,聯(lián)合膠體果膠鉍膠囊治療CAG伴IM可提高治療效果[8]。
研究結果顯示,總有效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表明膠體果膠鉍膠囊聯(lián)合益氣腸化方治療CAG伴IM可提高治療效果。治療后觀察組中醫(y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可見聯(lián)合膠體果膠鉍膠囊與益氣腸化方治療CAG伴IM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膠體果膠鉍膠囊能夠直接在胃黏膜上方形成一層保護膜,有助于增強胃黏膜的屏障保護作用,通過與益氣腸化方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鞏固膠體果膠鉍膠囊的藥理作用,從而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治療后觀察組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可見益氣腸化方與膠體果膠鉍膠囊聯(lián)合具有協(xié)同作用,可有效中和膠體果膠鉍膠囊的毒副作用,不僅能夠減少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療效。觀察組PGⅠ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PGⅡ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膠體果膠鉍膠囊聯(lián)合益氣腸化方能夠改善胃功能,有助于加快康復速度。溫服益氣腸化方可在一定程度增強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與膠體果膠鉍膠囊聯(lián)合還能增強益氣腸化方的作用,促進胃黏膜功能的恢復,加快胃黏膜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胃功能。
綜上所述,膠體果膠鉍膠囊與益氣腸化方治療CAG并發(fā)IM可加快臨床癥狀改善速度,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