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龍
(吉林省磐石市醫(yī)院,吉林 磐石)
腦梗死為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以中老年患者為高發(fā)人群,據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數據顯示,中老年男性患者發(fā)病率略高于女性,疾病誘發(fā)因素較多,與高血壓、高血脂、腦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具有高度關聯性,具有較高殘疾率及死亡率,嚴重危害患者機體健康[1]。現階段臨床學者針對腦梗死多采用溶栓治療手段,臨床主要分為動脈溶栓及靜脈溶栓兩種,其中因靜脈溶栓創(chuàng)傷較小、臨床操作簡單、時效性較高,于急性腦梗死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應用療效,探究適配的靜脈溶栓手段具有重要課題探討價值[2]。隨著臨床藥學不斷發(fā)展,可于腦梗死靜脈溶栓治療藥物不斷增多,考慮溶栓治療時效性要求較高,疾病預后轉歸質量與治療開展時機具有高度關聯性,探究適配的治療藥物尤為重要[3]?,F本研究筆者特針對阿替普酶與尿激酶兩種溶栓藥物于靜脈溶栓治療有效性進行探究,以分析兩種藥物臨床應用有效性。
研究對象為筆者醫(yī)院神經外科收治急性腦梗死患者,共計106例,研究時間為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遵循自愿分組原則劃分兩組,53例分設阿替普酶組,男32例,女21例,年齡46-71歲,年齡均值(58.36±1.25)歲,最短發(fā)病至住院時間45min,最長發(fā)病至住院時間7h,時間均值(2.24±0.36)h;53例分設尿激酶組,男34例,女19例,年齡43-75歲,年齡均值(58.41±1.29)歲,最短發(fā)病至住院時間30min,最長發(fā)病至住院時間7h,時間均值(2.25±0.41)h;校驗分析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符合研究比對指征(P>0.05)。
兩組患者確診后均予以對癥治療,依據患者機體合并癥情況,予以患者低脂肪、低鹽飲食,加強予以患者頭顱CT、床旁心電圖、頭顱MRI、血壓、血脂等指標;阿替普酶組患者予以阿替普酶治療,采用0.9mg/kg阿替普酶混合100ml生理鹽水,將10%混懸液行靜脈注射方式,90%混懸液行靜脈滴注,要求于60min內完成;尿激酶組患者予以尿激酶治療,采用12萬尿激酶混合100ml生理鹽水,行靜脈滴注方式,要求于30min內滴注完成;所有患者治療開展后,暫停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于治療期間加強生命體征監(jiān)測;觀察患者血壓情況,若患者血壓過高,需及時予以患者降壓治療。
于治療前后借助神經缺損功能評估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評估,分數與神經功能呈負相關;借助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對患者活動功能進行評估,分數與活動功能呈正相關;
觀察患者軀體功能,依據其神經功能評估療效,若患者軀體功能、神經功能恢復不足30%,則為無效;若患者軀體功能、神經功能恢復30%(含)-70%,則為起效;若患者軀體功能、神經功能恢復70%以上,則為顯效以上,有效率=(起效例數+顯效以上例數)/53×100%[4]。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ADL指標具有一致性,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較比治療前降低,ADL評分較比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阿替普酶組患者NIHSS、ADL評分與尿激酶組相一致,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評估指標分析(±s/分)
表1 兩組療效評估指標分析(±s/分)
組別 時間 NIHSS ADL阿替普酶組(n=53) 治療前 17.69±1.05 50.26±4.25治療后 3.35±0.61 76.39±5.59 t 9.628 10.552 P 0.000 0.000尿激酶組(n=53) 治療前 17.69±1.05 50.31±4.19治療后 3.11±0.58 78.29±5.69 t 9.771 10.638 P 0.0000 0.000
阿替普酶組療效判定無效人次1例,有效率為98.11%,尿激酶組療效判定無效人次2例,有效率為96.23%,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評估
腦梗死臨床誘發(fā)因素較多,與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具有直接關聯,具有較高死亡率,對臨床治療時效性要求較高;因疾病發(fā)病較為急促,開展有效的治療對策尤為重要[5]。臨床學者基于急性腦梗死病因病機探究,發(fā)現其疾病發(fā)生病機,膽固醇沉積誘導脂肪變性,加速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形成及組織纖維化,影響動脈血管彈性,導致動脈狹窄或閉塞誘導急性梗死情況,病情進展較快,易導致腦實質不可逆性損傷,嚴重危害患者機體健康,預后易導致側身偏癱、失語等后遺癥,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6]??紤]其急性腦梗死病灶與腦組織缺氧缺血、腦細胞壞死具有直接關聯性,為規(guī)避其腦實質損傷,需開展早期溶栓治療對策,以幫助疏通局部狹窄或閉塞,以恢復局部血液灌注,改善患者神經功能[7]。
溶栓治療作為急性腦梗死首選治療方案,臨床學者首選靜脈溶栓進行治療,臨床治療操作簡單,本研究筆者選用阿替普酶及尿激酶進行平行比對;尿激酶作為一代溶栓藥物,作用于機體之后可快速溶解纖維蛋白,但其溶栓效果呈現選擇性,臨床應用價值受限,易導致不同程度并發(fā)癥發(fā)生,遠期效果不佳。阿替普酶作為臨床新型二代溶栓藥物,應用半衰期較短,同樣為選擇性抗源性纖維蛋白,藥物作用于機體之后,可快速溶解血栓組織、纖維酶及纖維蛋白結合,加速局部溶栓效果,可于短時間內改善患者機體狀況[8]。本研究通過平行比對數據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ADL指標具有一致性,治療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較比治療前降低,ADL評分較比治療前升高,阿替普酶組患者NIHSS、ADL評分與尿激酶組相一致,阿替普酶組療效判定無效人次1例,有效率為98.11%,尿激酶組療效判定無效人次2例,有效率為96.23%,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藥物治療效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臨床學者于疾病遠期安全性分析顯示,阿替普酶臨床應用安全性較高,遠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得以顯著控制,其安全機制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
綜上,阿替普酶、尿激酶于急性腦梗死治療中均具有良好療效,可顯著改善神經缺損情況,促使預后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