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新 尤麗霞
摘 要: 通過文本解讀可以發(fā)現(xiàn),“興”之于《詩經(jīng)》敘事,主要有三點功能:一是作為敘事之發(fā)端,二是參與完成敘事之起承轉合,三是輔助營造敘事之背景;而“比”之于《詩經(jīng)》敘事,也有三點功能:一是借“比”敘事,二是輔助塑造人物形象,三是和“興”一樣參與起承轉合。統(tǒng)而觀之,比、興皆為“托物寓情”之辭,因“寓情”之需,主體融入客體,使客觀物象由此浸透了主觀情感;因“托物”之需,客體進入主體之行動序列,進而深度參與了敘事行為。
關鍵詞 :《詩經(jīng)》 賦比興 敘事 抒情
無論依朱熹界定,還是按李仲蒙詮解,比、興作為一種表現(xiàn)手法,其內在機制,無疑都是借外在物象表達本事或情感。李仲蒙所謂“索物以托情”,即推演情理以尋求對應,選擇物象以寄托感情;所謂“觸物以起情”,即感于外物而觸動心性,寓言寫物以寄情物象。a李東陽亦承鐘嶸等人觀點進而強調:“所謂比興者,皆托物寓情而為之者也?!眀如是,則比、興表情的特質不言自明。
那么,比、興之于敘事,又有何關聯(lián)呢?傅修延教授認為:比屬于“隱喻性敘事”,用意象摹擬主客觀事物;興是“更為復雜微妙的‘比”,與下文之間往往還存在“摹擬關系”。c此說對于我們把握比、興與敘事的關聯(lián)不無啟迪。筆者認為,“興”之于《詩經(jīng)》敘事,其主要功能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第一,作為敘事之發(fā)端。如《周頌·綿》之首章:“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敝祆渥椤氨取保浴肮现刃『蟠蟆?,比周國之先小后大。d馮浩菲則認為系以“綿綿瓜瓞”起興。倘以馮浩菲所持“興詩的喻體在前,本體在后”e的標準以及“興多兼比,比不兼興”的傳統(tǒng)看法,此處不妨理解為興兼比,即先言瓜瓞之繁衍不息,以引出周人成長壯大的歷史,兼以瓜瓞的歲歲相繼,喻周族由小至大。如是,則開篇之“興”,無疑是后續(xù)“賦”之發(fā)端,正是借助興象與擬象的某種相似,有效拉動了敘事序列。
馮浩菲尚在“首章興”項下同時列舉了《邶風》之《泉水》《北門》及《小雅·黍苗》諸篇。仔細品讀《泉水》開篇之“毖彼泉水,亦流于淇”及《黍苗》開篇之“芃芃黍苗,陰雨膏之”,的確均為先言他物以興起之后賦辭,大有觸物生情之感,誘發(fā)敘事之功能亦較為顯著。但對《北門》章首之“出自北門,憂心殷殷”眾說不一,需要進一步商榷。馮浩菲以之為“興”,朱熹以之為“比”,以筆者淺見,此句比、興意味均顯不足,理解為“賦”也未嘗不可。
第二,參與完成敘事之起承轉合。如《周南·關雎》,若將各章所涉之事作為一個連續(xù)性事件,則“興”顯然參與了整個敘事進程。首章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起興,引發(f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行為動機,此為敘事之“起”;二章以“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起興,引發(fā)“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等一系列行為動作,此為敘事之“承”“轉”;三章以“參差荇菜,左右采之”起興,轉而敘寫“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亦為轉、承;末章再以“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起興,交代故事結局(“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則為敘事之“合”。在此過程中,因“興”的參與,時間、空間向著各自的維度有效擴展,事件進程被合理延長,原本平淡無奇的故事,被賦予清晰圓潤的棱角;原本平鋪直敘的記事,被浸透悠遠曲折的意味。如果抽去了興句,全詩將一如清湯寡水,索然無味。
另有部分詩篇,雖非《周南·關雎》這樣章章為“興”,但其局部之“興”亦不同程度參與了敘事架構。如《邶風·谷風》,朱熹認為首章為“比”,按馮浩菲觀點,篇首“習習谷風,以陰以雨”當為興兼比句,敘事即由此發(fā)端;二章為“賦而比”,前四句直陳其事,后四句借“其甘如薺”“如兄如弟”以彼喻此,鋪敘負心人不知何苦何甜,昏昏然迷醉于新歡;三章為“比”,然“涇以渭濁,湜湜其沚”之句興味明顯,依“興多兼比,比不兼興”之說,仍當歸為“興”,以涇渭合流后雖清濁自見但清者自清,轉而表白自己被棄之后去意未決的矛盾心情;四章為“興”,實則“比”矣,承上章之興,以如何應對河深河淺喻如何經(jīng)營生活,追述自己如何勤勞持家、友善處世;五章為“賦”,重申自己所受的不公;末章為“興”,而又不無“比”意,負心丈夫以“我”御冬之菜拿去“御窮”,莫非在其眼里“我”已真成“干菜”?以此觀之,局部之興、比雖然不能完全架構其敘事結構,但也同樣在積極參與著敘事進程,影響著敘事序列。
與此相關,《詩經(jīng)》還形成了一些類型化的起興句式,其基本句式有三:一是“A有B……C有D……”最典型的莫過于“山有……隰有……”如《鄭風·山有扶蘇》《唐風·山有樞》 《秦風·晨風》 ;二是“A有B……A有C……”如《召南·江有汜》《王風·丘中有麻》 《魏風·園有桃》;三為“A有B……A有B……”如《鄘風·墻有茨》《王風·中谷有蓷》。在這里,興句與詩篇也許并無意義關聯(lián),但至少起著觸發(fā)的作用,倘若進入敘事序列,無疑也在結構上推動著敘事。
第三,輔助營造敘事之背景。就其本質屬性而言,“興”無疑是興象與擬象之對接、主體與客體之交融;就其文本位置而言,又常常見諸篇首,這就為營造敘事背景、渲染故事氛圍提供了天然條件。事實上,從敘事學的角度考察,《周南·關雎》之首章四句,正是以雌雄合鳴的雎鳩起興,觸動了青年男女對美好婚姻的向往之情,引發(fā)了謙謙君子追求“窈窕淑女”的行為動機;同時,也以白描手法,攝取大河、沙灘、水草、鳥鳴等自然物象,為人物出場營造了一個遼遠空闊、有聲有色的空間環(huán)境??梢哉f,凡是以“興”發(fā)端的敘事,其興象所造之境,幾乎均可視為敘事之背景因素。
而“比”之于《詩經(jīng)》敘事,其主要功能亦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其一,借“比”敘事,即傅修延先生所謂“借此事擬彼事”。這在借擬詩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如《小雅·鶴鳴》,朱熹在各章之后均注曰“比也”,馮浩菲則以此詩為“興兼比興詩”,本文從朱熹之說。程俊英先生即承舊說,認為通篇借喻:以鶴比隱居的賢人,以魚在淵、在渚喻賢人隱居或出仕,以花園比國家,以檀樹喻賢人,以枯枝爛葉、惡木比小人,以它山之石喻別國賢人。f但若揭去比興的外衣,不是將鶴、魚等當作行動主體,而單純看作是攝入詩人感官的自然物象,那么,此詩所呈獻的當是“一幅遠古詩人漫游荒野的圖畫”g:走在廣闊無垠的荒原,鶴鳴九天,震動四野;水中游魚時而潛入深淵,時而躍上灘頭。走著走著,一座山林倏忽閃現(xiàn),高大的檀樹之下,落葉堆積;參差的奇峰之上,怪石嶙峋——如果能帶回這些山石去磨礪玉器,該有多好……就詩論詩,如此解讀似乎也意脈貫通。這充分說明,借擬詩的本質或許正在于借“比”敘事,基于某種相似性,現(xiàn)實人物借殼自然物象進入事件,由喻體代替本體來直陳其事、完成動作,本事隨之演化為某種寓言故事,“比”亦由此轉化為“賦”。
再如《魏風·碩鼠》《豳風·鴟鸮》等所謂“比”詩,亦為借比敘事。《鴟鸮》四章,每章五句,開篇即以呼告語引出“事件”的另一“人物”鴟鸮,以之為“受述者”,以一只母鳥的口吻,歷述其室毀子喪、修巢受侮、毛枯尾縮等不幸遭遇,幾乎就是一則寓言故事的舞臺化演繹;《碩鼠》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前二句同樣是呼告語,以此將“受述者”(碩鼠、女)拉到近前,繼以六句,面對面“直陳其事”“敘物以言情”,篇章結構與 《鴟鸮》大體無二。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說,“比”詩就是“賦”詩,只不過借“比”添了一層掩人耳目的外衣罷了。
其二,輔助塑造人物形象。如《衛(wèi)風·碩人》,朱熹在四章之后均注為“賦也”,應是從詩篇整體而言,僅就第二章來看,則顯系“比”句:“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逼邆€比喻連續(xù)呈現(xiàn),如同電影特寫鏡頭,使美輪美奐的“碩人”形象躍然紙上。因其藝術上的成功,其中一些語詞片段已經(jīng)演變?yōu)槌烧Z、熟語乃至原型式意象。再如《衛(wèi)風·伯兮》二章之“自伯之東,首如飛蓬”,以飛蓬亂草喻思婦頭發(fā),以頭發(fā)變化見時光流逝,既是困苦外貌之描摹,也是無緒心境之揭示,可謂形神具備。又如《衛(wèi)風·淇奧》之“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及《秦風·終南》之“顏如渥丹”、 《小雅·都人士》 之“卷發(fā)如蠆”,也都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作比,收到了形象、傳神、動人的藝術效果。
其三,參與敘事之起承轉合。參見上文對“興”之敘事功能的相關探討。
統(tǒng)而觀之,比興皆為“托物寓情”之辭,因其“寓情”之需,主體隨之融入客體,使客觀物象浸透主觀情感;因其“托物”之需,客體隨之進入主體之行動序列,進而參與敘事之架構、背景之營造和人物形象之塑造,甚至成為“敘事的軀殼”;因其常常出現(xiàn)于篇首,有時還作為敘事之發(fā)端,拉動了整個敘事序列。
a 胡寅:《斐然集·崇正辨》,尹文漢校點,岳麓書社2009年版,第358頁。
b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xù)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369頁。
c 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東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128頁。
d朱熹:《詩集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79頁。
e馮浩菲:《歷代詩經(jīng)論說述評》,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106頁。
f 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45頁。
g 姜亮夫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版,第373頁。
作 者: 吳建新,文學碩士,酒泉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尤麗霞,文學學士,甘肅省酒泉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
編 輯: 張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