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
摘要:高中化學的高中階段的重要課程,對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新課改背景下,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在教學中有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本文從課堂提問的角度切入,從富于“啟發(fā)性、針對性、合理性、探究性和藝術性”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究,對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益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提問研究;效益提高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成為教育教學大勢?;诤诵乃仞B(yǎng)要求,高中化學教學要提升學生化學知識素養(yǎng),深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運用。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教師講解,學生深入思考,有疑積極發(fā)問,深化教學內容理解,深入化學知識理解和能力形成。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為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應作為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和研究的重點。
要掌控課堂提問的難易度,富于啟發(fā)性。有效提問必須立足學生實際,符合學生認知狀態(tài),在難與易間找到最佳點。問題太簡單,無法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問題太難,容易阻滯學生思維,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教學內容及學生實際出發(fā),精心設計難易適中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跳一跳”獲得新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進行“硫化氫的性質”教學后,有教師這樣提問:“硫化氫及氯氣屬于有毒物品嗎?它們的化學性質是什么?”這樣的問題顯然過簡單,缺乏啟發(fā)性,學生無需思考就可直接根據教材內容作答,屬于無效提問。而有的教師這樣提問:“我們學過的有毒氣體有哪些?怎樣才能讓它的毒性消失呢?”這樣的問題指向性太寬,缺乏確定性,會讓學生無從做答。而設若這樣提問,就難易度適中,富于啟發(fā)性:“大家知道,硫化氫和氯氣都有毒,但如果按一定的體積比進行混合,它們的毒性就會消失,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可結合所學知識積極探究并得出答案,在“溫故”中“知新”,有效構建高效課堂。
要把握課堂提問的指向感,富于針對性。課堂提問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方法、手段和措施,應緊扣教學目的、任務提出,不應盲目與隨意,想問什么就問什么,想問誰就問誰,想怎么問就怎么問。課堂提問的目的,或是引起學生注意,或是檢查教學效果,或是引導學生突破難點,或是調動學生思維,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目的明確。我們在備課中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教材重點和難點,反復推敲、精心設問,并考慮好包括主要問題、提問對象、提問順序、可能出現的問題、應對策略等內容,尤其要認真推敲提問的內容與形式,力求做到提問的內容具有典型性,提問的形式具有多樣性,語言精確,目標明確,指向性清晰,使問題指向課堂教學中心。
要明確課堂提問的能力點,富于合理性。要在課堂上進行有效提問,教師首先要鉆研教材,其次針對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找到問題的切入口。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和未知區(qū)。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在“已知區(qū)”與“未知區(qū)”,即不能太易或太難。問題太易,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浪費有限的課堂時間;太難則會使學生失去信心,提問失去價值。有經驗的教師提問,總能于不知不覺中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逐漸提高難度,他們是在“已知區(qū)”與“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結合點,即知識的“增長點”上設問的。這樣的提問有助于原有認知結構的鞏固,也便于將新知識同化,使認知結構更加完善。
要重視課堂提問的互動感,富于探究性。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有效提問應該是師生間有效的配合和交流,而不能只單純的拘囿在“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問題”的模式里。在教學中,教師可試著采用小組學習制,設置6-8人一組,通過小組討論提出問題或者讓小組成員通過共同的努力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不是依賴教師“至高無上”的權威去把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如,在學習“乙酸乙酯的制備”實驗時,教材上提到在乙酸乙酯的制備中,用飽和的碳酸鈉溶液收集乙酸乙酯。于是很多學生對這個在有機實驗中出現的無機試劑產生了疑惑,為什么要選擇這樣的無機試劑收集乙酸乙酯呢?面對學生這樣的疑惑,教師就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已經掌握的乙酸、乙醇以及乙酸乙酯的性質,對此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并在探究問題過程中提高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
要研究課堂提問的反饋度,富于藝術性。學生對課堂有效提問的回答,有的可能過于簡單,沒有思維的深刻性;有的可能籠而統之,沒有層次性;有的可能是生活經驗不足或知識儲備不夠,沒有完整性;有的對問題思考的方法有誤,缺乏科學性,但自身往往缺乏準確評價,需要得到老師的反饋。如何反饋?自然是要抓住回答要點,及時點撥,給予恰如其分評價,讓學生知道在哪些方面對問題回答得好,哪些方面還不夠,讓學生看到進步,看到希望。學生回答即便很不理想,點撥時千萬不要傷及學生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給予思維與方法的引導,要多給鼓勵,找出閃光點,要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點燃智慧的火花,哪怕是“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適時適度地贊美學生,是一個教師美好的心靈行為,寄寓教師美好的期許,點撥重在精巧,恰到好處。必要時給學生留點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下課,課后思考,與同學交流、討論,查找資料,使有效問題在課后的思考中得到升華。
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激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有效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生知識的把握、技能的形成和未來的發(fā)展。那么,作為教師,就應該將課堂提問提高到培養(yǎng)學生理解能力、探究意識的高度,致力于開啟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使教與學在師生情感交流于達到相融相生的美好境界。
提高課堂教學技能永遠在路上,重視和研究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一條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丁宇亮.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提問策略研究[J].新課程,2012(4);
[2]吳建樹.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提問藝術的探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09);
[3]曹子陽,楊瓊,周仕東.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與學習成績的相關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