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靳佳璇
摘要:“閱讀能力”究竟指什么,什么是“閱讀”,什么是“閱讀能力”,什么是“閱讀方法”,閱讀能力與閱讀方法有何關系等“閱讀”學習領域的基本知識,一直處在好像很清楚,又好像很糊涂,知道是什么,但說不出來的一種狀態(tài)之中。經過片刻的思索,我明白了這種狀態(tài)是缺乏學理依據的表現(xiàn)。在當下,大多數的語文教師對于學理方面的書籍,幾乎不讀,或者是淺淺的讀幾句,因此,這就導致了大多數的語文教師,很難把實踐和理論聯(lián)系起來,很難做好語文教學工作。
關鍵詞:中學語文
1.閱讀教學教什么
在登上講臺時,許多教師依舊采用大多數教師使用的那一套授課口訣:介紹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講述重點句子、概括大意、總結藝術特色、歸納文章主題…這樣千篇一律的授課模式,絲毫不考慮文章的體式,也絲毫不考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不考慮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學到什么,對他們到底有沒有意義,只是機械地,千篇一律地對待課本上的每一篇課文。拿起課文的瞬間,就直接套用固定的模式。當然,一直以來,我也思考過該怎么去改變這種授課模式,思考的過程中,雖有千頭萬緒,但怎么也抓不住,不知道該從哪里入手,直到多番研究之下,我才找到了一些頭緒和方法,對閱讀教學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悟。閱讀教學教什么,不能按照固定的教學模式去教授,而是需要依據文本體式確定閱讀教學內容。不過,在依據文本體式對課文進行教學化解讀之前,有兩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第一,閱讀取向要常態(tài)。要謹防閱讀取向的異態(tài)和變態(tài)。第二,閱讀方法要契合這種文章體式本身對讀者所提出的要求,即這種體式的文章應該讀什么,應該讀哪些地方,應該怎樣讀,都是有法則可依據、有理據可遵循的。
綜上,要想確定教學內容,有一關鍵是對“文本體式”這一概念內涵的把握。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研究文本體式的個性特征,這是確定教學內容的關鍵。如支玉環(huán)老師的課例《只有一個地球》,支玉恒老師并沒有把這篇課文按照說明文的固化方式來教給學生,因為這篇課文所講述的知識學生本來就是知道的。因此,這篇課文的教學內容就確立為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感情。于是支玉恒老師通過和學生不斷地對話、引導,從而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打開學生的思路。同理,不論是小說還是散文,還是什么其他文類,每一篇課文的體式都不可能一模一樣,因此面對每一篇課文,在教學前,老師應該先作為一個讀者去讀課文,拋開固有的閱讀限制,讀出自己的感受,再讀讀名家們對于文章的認識,結合文本體式教育理念:把握文本體式,抓住文章個性特征,從細處著手,從而確定教學內容。
2.閱讀教學怎么教
教學流程即依據學生的學情和要達成的教學結果的需要,從起點到終點的過程。流程是有流向的,學生開展著有指向,有組織,有結構,有可見成效的學習活動。這里的起點即“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之前的學情狀態(tài)”,終點即“學生要達成的教學目標”,過程即“設計兩到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即安排兩到三個臺階”,并用過程連接起點和終點,組織“學的活動”,動態(tài)構成教學流程。
基于此,這個模板是備課思路的外化——依體式定終點,探測學生學情定起點,中間搭上兩三個臺階。每個臺階,包括學生的學習目標或學習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
這里之所以用“臺階”表示過程,是說明這個過程是逐層遞進、逐步深入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即學情開始,隨著環(huán)節(jié)的深入,學生的經驗逐漸豐富,以至達到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一個臺階就是一項“學的活動”,每項“學的活動”都圍繞一個小目標展開,需要教師選擇、運用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教學策略和方法。當然,這一模板并不是教學具體內容的完整展開,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設計思路。針對具體的課文,要有不同的轉換樣式,我們需要認識到的一點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有區(qū)別的,但同時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講”是為了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感受課文,“問”是促使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一步一步深入品味課文的意思和意味,總而言之,教師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
通過學習這一臺階式的閱讀設計模板,我對《外婆的手紋》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教學設計。
預習課文----起點(明確體式:回憶性散文。學情:初讀基本能理解外婆的形象,能流暢朗讀課文,但對手紋的深層內涵以及作者情思存在理解方面的困難。)-----臺階一(落點:體會手紋的深層次內涵。方法:朗讀,小組討論)-----臺階二(落點:感受作者個性化的情思。方法:思考,朗讀重點字詞句和段落。)-----終點(理解手紋深層次內涵,把握作品中作者個性化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具有詩化風格的語言)----后續(xù)活動。
3.營造以“學的活動”為基點的課堂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流弊甚深,語文課堂教學改善的關鍵,就是構建以“學的活動”為基點的課堂教學。建議:(1)語文教師備課形態(tài)的變革,在備課中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改變教案編寫的立足點,將備課的關注點轉移至“學的活動”。始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根據學生的疑難點確定教學重點,并在課堂上緊緊圍繞其展開,開拓語文課堂教學的活力,保證學生學的有效性。(2)語文課堂教學形態(tài)的變革,樹立一種家常味的,在對話中幫助學生有效學習的課堂觀念。在課堂中,老師要通過設問,引導,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并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討論、質疑,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反思,在活動中感悟和小結,在活動中深入理解教材。(3)作業(yè)形態(tài)的變革,使語文課堂教學在課后得以拓展、深化。作業(yè)不僅是用來檢驗學生知識學習的效果,更是幫助教師了解學情,反思改善課堂教學的落腳點和入手處。這就告訴我們,教師要使學生重視并愿意寫語文作業(yè),一方面要改善做語文的質量,另一方面要把課堂外的作業(yè)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把它作為教學環(huán)節(jié)充分展開的組成部分??傊褪且雨P注學生的“學”——學生學的起點、學生學的過程、學生學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