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海云
[摘要]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有著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古琴音樂風格獨特,意蘊深厚,曲目數(shù)量眾多,琴學理論豐富,琴家杰出,流派紛呈,在歷史、文化、藝術、社會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瑰寶。在當前大力提倡非遺保護的環(huán)境下,亟須全面而客觀地認識和評價古琴音樂,既將古琴音樂原汁原味地保護和傳承下來,又立足時代要求,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合理利用,從而使古琴音樂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非遺;古琴音樂;價值意義;發(fā)展保護
[中圖分類號]J 632.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310(2021)01007005
The Value, Significanc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Guqin Music in the Contex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uan Haiyun
(College of Arts,?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Guqin (a seven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 with a long history of more than 3 000 years, is one of the oldest plucked instruments in China. Guqin music has a unique style, profound connotations, numerous repertoires, abundant theories, outstanding performers and various schools. It is of unique value in history, culture, art and society and so on, and is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It is urgent to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Guqin music comprehensively and objectively in the current atmosphere of promoting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 should not only protect and inherit the original Guqin music, but also innovatively develop and rationally utilize i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so as to make Guqin music glow with new vitality.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uqin music;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中華民族在悠悠數(shù)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孕育產(chǎn)生了豐富多彩的音樂品種和數(shù)量可觀的音樂作品,它們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炎黃子孫對生活和生命的體悟,彰顯著華夏兒女的精神和氣度,體現(xiàn)出本民族特有的信念追求、民族性格、生命智慧、道德倫理以及行為方式。其中,被公認為世界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的古琴,顯然已經(jīng)超越了其作為樂器的價值和意義而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久彌新的一個見證者。古琴藝術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1]和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足見其對于世界文明和中華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對其進行積極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必要性。
1古琴音樂的價值和意義
古往今來,古琴音樂由于山脈的阻隔與河流的溝通呈現(xiàn)出藝術風格的差異與文化內(nèi)涵的統(tǒng)一。上溯至春秋時期的孔子,這位被后世稱為“大成至圣先師”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數(shù)千年來出現(xiàn)過的眾多偉大琴家中的一位,在后來的歷朝歷代中,又涌現(xiàn)出了許多著名琴家,如東漢蔡邕、晉代嵇康、南北朝戴顒、隋代賀若弼、唐代董庭蘭、宋代郭楚望、金元耶律楚材、明代徐和仲、清代徐常遇,等等。而在眾多琴家中,出于對琴理、手法等的不同見解以及在個人修養(yǎng)、文化底蘊等方面的不同側重而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流派,如虞山派、廣陵派、浙江派、松江派、金陵派、中州派、諸城派,等等。琴家眾多、流派紛呈是古琴音樂藝術的外在體現(xiàn),其成因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根基以及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交流和交融。古琴音樂在文化的繁榮與文明的交匯、文化的統(tǒng)一與文明的共興中顯現(xiàn)出了獨特的價值與意義。正確認識與客觀評價古琴音樂的價值和意義是對其進行有效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利用的必要前提。
1.1認識歷史,了解文化
古琴音樂是物質(zhì)與精神的并存,古琴是古琴音樂的聲音載體,古琴音樂是古琴的價值體現(xiàn)與意義延伸。無論是作為形而下的古琴,還是作為形而上的古琴音樂,對它們的認識和了解有助于我們借琴識史、由音知文。
根據(jù)歷史文獻記載,古琴起源于伏羲時代,有“伏羲氏作琴”[3]之說,又有“神農(nóng)作琴”“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以及“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等的文字記載[4]。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古琴音樂作為華夏正聲的悠久歷史。
從古琴的構造來看,長度設定為三尺六寸五,以象征一年365天;面板弧形,底板扁平,以對應“天圓地方”之說;就整體琴身及其稱謂而言,有頭、頸、肩、腰、尾、足,賦予了一件器物以生命的靈動;面板謂之“陽料”,底板謂之“陰料”,是陰陽統(tǒng)一與對立的表達;琴肩6寸,以示六合;前廣后狹,以別尊卑;13個徽位與13個月相關聯(lián);而兩個出音孔則被稱為“龍池”和“鳳沼”......如此種種(見圖1),天、地、山、水,君、臣、民、物,龍、鳳、陰、陽,一張古琴將此番重要意象盡收其中,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地人和的思想精髓。
古琴的形制在命名上更是凸顯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從較為常見的仲尼式、伏羲式、神農(nóng)式、蕉葉式、此君式、綠綺式、號鐘式、繞梁式、焦尾式、飛瀑連珠式、正合式、落霞式及中和式等,到不常見的鳳嗉式、神龍式、響泉式、神暉式、云和式、伯牙式、嵇康式、虞舜式、空山式及雷音式等,從這些古琴制式的名稱到為之經(jīng)過精心設計的外觀,無不體現(xiàn)出古琴文化的本質(zhì)追求;這些既具有外在審美價值,又具有內(nèi)在深邃氣質(zhì)的古琴,無不標示和象征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互補的審美傾向和精神意蘊。
古琴的制作工藝也十分講究,例如刮灰胎工序,為了達到古琴特定的聲音效果,工藝考究,過程漫長。在此環(huán)節(jié)中,要在裱好布的琴胎上刮灰,整個過程會根據(jù)灰胎用料厚薄進行不同次數(shù)的反復,如此操作下來,對古琴的音量就能起到一個合理限度范圍內(nèi)的調(diào)節(jié)和抑制作用,使得古琴的聲音在聽覺上具有含蓄、穩(wěn)重、內(nèi)斂、深邃的效果,而這種音色特質(zhì)恰恰能反映出傳統(tǒng)文化所強調(diào)的不偏不倚與貴和尚中。
再來看琴曲,三千年來,古琴音樂在文人士大夫的抹、挑、勾、剔、吟、猱、綽、注之中將儒道思想之精髓含蓄而灑脫地流瀉而出。無論是《流水》中“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的志同道合,還是《陽關三疊》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情深意長;無論是《廣陵散》的慷慨激昂、大義凜然,還是《梅花三弄》的超凡脫俗,不畏寒霜;抑或是《平沙落雁》中秋高氣爽、鴻雁飛鳴的開闊景象,以及《瀟湘水云》里煙波浩渺、云水掩映的絕美意境......凡此種種,古琴音樂通過代代琴人的傳承與傳播,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涵融自然、社會和人類精神的通達境界,發(fā)掘出了人格本體的內(nèi)在訴求,傳達了大自然本體的靈性和神韻,是中國哲學、倫理、道德、美學核心思想的精準投射。
1.2讀懂藝術,服務社會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古琴無論經(jīng)歷過多少歷史滄桑,富含多少文化理念,畢竟需要通過發(fā)聲來傳情達意(陶淵明的“無弦之琴”另當別論)。因此,古琴在音色特點、演奏技術、表現(xiàn)形式及風格流派等方面的相關內(nèi)容是全面認識古琴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琴音樂審美價值的直接來源,是關系到我們應該怎樣利用古琴藝術服務于時代、服務于社會的重要內(nèi)容。
古琴特有的泛音、散音、按音,包括走手音,在演奏方面而言,
對應這幾種聲音的發(fā)音方法,左手手指與琴弦的關系分別是虛按、不按、實按和滑動。虛按而得的音色悠遠縹緲、仙逸空靈;不按而得的音色散擴明亮、綿長寬厚;實按而得的音色溫和收斂、柔潤節(jié)制;滑動而得的音色則細膩生動、耐人尋味。正所謂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而“走手音”這種極具個性的彈奏方法則能體現(xiàn)出獨特的琴韻。這些各具特色的聲音聚集在同一首琴曲中,呈現(xiàn)出的仿佛是一個世界、一個宇宙,天地自存,人行其中,自然與人、主體與客體高度融合、渾然一體。古琴音樂這種獨特的藝術審美是其他同類彈撥樂器所沒有的,正因為如此,古琴音樂的審美價值才能在眾多的器樂音樂中赫然而出。古琴音樂總體呈現(xiàn)出高而不亢、低而不靡、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中正平和、細膩清遠等藝術特色,從實用層面來講,這樣的古琴音樂在放松心情、安定情緒、凈化靈魂、提升境界、愉悅精神、開闊胸懷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藝術不可替代的功能與價值。如今有很多保健、養(yǎng)生、療愈的方法,聆聽或演奏古琴音樂被列入其中。
古琴音樂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包括伴奏、獨奏、合奏。伴奏是指古琴為歌唱充當伴奏角色,是古琴藝術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其歷史由來已久,最早稱為“弦歌”,是一種琴、瑟、歌結合在一起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春秋
時期有《陽春》《白雪》,漢代有《九引》《十二操》,唐代有《陽關三疊》,宋代有《古怨》......在這種邊唱邊奏的琴歌里,琴聲與人聲相結合,增加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音樂的具象化特征鮮明,能夠語皆有物、直抒胸臆,所謂“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5]。作為獨奏形式的古琴音樂,對演奏技術顯然有更高的要求,在樂曲的結構和規(guī)模等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體系。純器樂的古琴音樂從具象化向抽象化轉變,想象空間的加大、審美意象的不確定性,
對演奏者與聆聽者之間的共鳴有了更多要求,也因而有了流傳千古的伯牙摔琴絕弦以謝知音子期的故事。所以,作為獨奏的古琴音樂,其藝術感染力的大小,還要以聽者的共情為前提,它的審美切入點是撫琴者與聽琴者對生命境界的共同體悟。從“絲竹更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6]的描述中,可以知曉古琴作為合奏樂器的基本狀況,也說明了古琴不僅是個性鮮明的獨奏樂器,同時還可以很好地融入共性,無論是琴瑟和鳴、琴簫對話式的小型合奏,還是九部樂、十部樂的大型合奏,都能彰顯出“和而不同”的美學精神。無疑,古琴這種“能小能大”的表現(xiàn)形式能夠為現(xiàn)時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審美維度和技術維度提供最根本的參考。
由于地域的差別、師承的差別以及民俗民風的差別等因素,古琴演奏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流派紛呈,主要包括九嶷派、虞山派、廣陵派、浦城派、蜀派、諸城派和嶺南派等九大風格流派?!皡锹暻逋瘢糸L江廣流,綿延徐延,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俊?!盵7]唐代著名琴家趙耶利的這句名言道出了由于對同一首琴曲存在不同的文化理解、審美情趣以及審美表現(xiàn)力,從而形成不同琴派的事實。同樣,古琴音樂的不同流派既能讓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琴家所處時代的思想精神和個人獨特的審美意趣,還能為我們當今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現(xiàn)實生活提供豐富的、有生命力的審美資源,而生生不息的、永恒的價值指向就包含其中。
2古琴音樂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利用的方式
由上述古琴音樂的價值與意義可見,對古琴音樂進行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利用是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自信,更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那么,我們所提倡的保護和傳承,歸根結底是要保護什么?傳承什么?我們所探討的發(fā)展利用究竟應該怎么發(fā)展?怎么利用?諸如此類問題,都是必須首先要搞清楚的關鍵問題。
2.1原汁原味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它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非遺保護研究專家苑利先生在與非遺保護相關的書籍里和會議等場合中一再強調(diào)非遺保護的“原汁原味”,其目的就是強調(diào)非遺項目獨特的技術技藝、審美價值、文化基因、文化傳統(tǒng)及民族記憶的重要性。事實上,任何一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都既包括非物質(zhì)文化的部分,也包括物質(zhì)文化的部分。對于古琴音樂而言,非物質(zhì)文化方面,涉及古琴音樂的演奏指法、演奏技藝、記譜方法、打譜方法、風格特色以及琴曲的思想情感、時代精神、文化傳統(tǒng)等等;物質(zhì)文化方面,則關涉到古琴這件樂器本身的形制、構造、音色等內(nèi)容。在這里,我們側重于探討其非物質(zhì)文化部分。
對古琴音樂進行“原汁原味”的保護首先體現(xiàn)在對現(xiàn)有文獻資料的進一步收集和專門研究方面,包括歷代琴人、琴譜、琴曲、琴技、琴派等所有內(nèi)容,因為只有對歷史上的古琴音樂做全面、深入、細致、專業(yè)的解讀,才能保證它的原真性和整體性,而原真性和整體性就是它的原汁、原味。為此,需要有專門的團隊投入到這項工作中去,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使所有關于古琴音樂的文獻資料在整理和研究方面形成一個完備的體系,且所有成果都應該及時進行多種方式的保存,紙質(zhì)原件、復制版以及電子版都需要留存歸檔。其次是對不同琴派傳承人的有效保護。古琴音樂的傳承和傳播所憑借的,歸根結底并不是古琴本身,也不是若干琴譜,而是掌握古琴音樂來龍去脈的傳承人。因為一首琴曲所包含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遠非一份琴譜所能傳達,也遠非支一張古琴信手撥弄幾下就能完成。只有對傳承人進行有效保護,才能確保古琴音樂在傳承傳播中的原汁原味,才能使傳承人以古琴為媒介,在高低婉轉、清亮悠遠、抑揚頓挫、節(jié)制有序的琴音中向被傳承者和聽眾傳遞聲音、傳播文化。同時,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將傳承人演奏的琴曲以及傳承人的口述史錄音錄像,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種保護方法,這種博物館式的保護方法是“移步不換形”,其音繞梁、其味不絕,同樣可以起到依音鑒史、由音悉文的作用。
2.2創(chuàng)新發(fā)展
“萬物皆流,無物常駐。”任何一個音樂品種,任何一首音樂作品,都不可能經(jīng)千年而不變、歷百代而不衰。每一種事物都有與之相適應的生存土壤,古琴音樂亦然。社會制度、文化觀念、科學技術、國際環(huán)境等因素的變化導致了古琴音樂生存狀態(tài)的徹底改變?!斑m者生存”不是空洞的說教,古琴音樂若不能與時俱進,在包括樂器制作的材料和工藝、作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和思想、演奏方法、表演形式、文化功能等方面做不斷地調(diào)整或更新,那么極有可能真的成為留存于博物館里的“遺產(chǎn)”,成為“木乃伊”。
創(chuàng)新發(fā)展并不是要刻意改變古琴音樂的本來面貌,因為“本來面貌”實際上并不存在,就像一個生命體的成長會經(jīng)歷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而逐漸由小變大一樣,古琴音樂在其每一首琴曲歷代傳承和傳播的過程中,本身就會發(fā)生變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目的是要為它不斷地澆水、施肥,以利于其更長久的生存。再者,所謂的口傳心授既保證了音樂的“原汁原味”,但不得不承認,同時也會使部分“汁”、部分“味”有所流失、有所改變。永恒不變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就像古琴音樂本身“一曲千韻”的藝術魅力一樣,因此,不必太過于擔心非遺保護中的某種變化,只要保持其核心內(nèi)容、核心技藝、核心精神不變,保持其獨特的藝術精髓不變,使其特有的精神價值永續(xù)傳承、廣泛傳播,就是符合事物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盎钡谋Wo反而不利于古琴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博物館存檔只是保護的一個途徑,而讓古琴音樂活起來,就必須賦予它時代的氣息。
古琴音樂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可以在內(nèi)容和形式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實踐。古琴音樂本質(zhì)上不在技術,而在文化,在于對生命的體驗,因此,從琴曲的題材到體裁,再到音調(diào)、節(jié)奏等等,完全可以不囿于古曲的束縛而進行大膽的拓展。這方面的創(chuàng)新已有例可循,比如,金湘采用民族音樂元素創(chuàng)作的琴曲《樓蘭散》,不僅能夠從中感受到古琴曲原有的古樸典雅,還能通過特殊的民族音調(diào)感受到樓蘭古國的風貌。此外,古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還能夠、也應該體現(xiàn)時代精神,為廣大
人民群眾服務,因為古琴音樂的“雅”文化環(huán)境已經(jīng)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已經(jīng)不再是小圈子文化了,走入社會、走向大眾才能對古琴音樂保護得更好、發(fā)展得更好。與此同時,外在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也是大勢所趨,比如獨奏、伴奏、合奏這些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能夠使人們獲得不同的審美感受,而古琴與其他文化種類甚至是社會服務模式的結合,如古琴與文學、古琴與書法、古琴與茶道、古琴與養(yǎng)生等等,則更能產(chǎn)生“藝術+經(jīng)濟”的雙重效應。
3結束語
古琴音樂傳承了數(shù)千年,帶著民族記憶從遠古時代走進了國際交流日趨頻繁、各種思潮激烈涌動的21世紀。被列為國家級甚至世界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古琴藝術,一方面讓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對它進行有效保護與發(fā)展利用顯然應該是與古琴藝術相關的人士密切關注的問題。
古琴音樂作為文人音樂,一直以“雅”為其藝術意趣,與“俗”相對,因此一直是小眾文化。然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國民生活水平和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我們不能再將古琴音樂當作小眾的文人音樂看待而與大眾相對立了,這個根本性的變化從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想接觸和了解古琴音樂的現(xiàn)象中可見一斑。因此,我們對古琴音樂不僅要原汁原味地保護,留住它的根脈,使后人知曉它的前世,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還要讓它擁有今生,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體參與到現(xiàn)代社會的建設中來,通過革新古琴音樂的題材、體裁、演奏方式和表演形式等,充分挖掘它的文化價值,使它的文化魅力得以彰顯,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同時,合理、有效地發(fā)揮和利用它的經(jīng)濟價值,使之為社會主義物質(zhì)文明建設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只有這樣,古琴音樂才能常新長存。
[參考文獻]
[1]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資訊[EB/OL].( 2006-05-08)[2020-10-26].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1515.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通知 [EB/OL].( 2006-06-05)[2020-10-26].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1546.
[3]蔡邕.琴操[M].北京:中華書局,古籍,卷上,序首:一.
[4]應劭.風俗通義全譯[M]. 趙泓,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26-27.
[5]王世舜.尚書[M]. 王翠葉,譯.北京:中華書局,2012:28.
[6]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114.
[7]許健.琴史新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2:105.
(責任編輯李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