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桃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會風俗又都在該民族的語言中表現(xiàn)出來。英語教學作為一門語言教學,在教學中,既要重視語言能力的訓練,還應注重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一、為什么進行文化教育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jù)著根深蒂固的統(tǒng)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jīng)典,接人待物,舉止言談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xiàn)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xiàn)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
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fā)展自己表現(xiàn)自我。過分謙虛則視為缺乏自信,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因此,西方文化體現(xiàn)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
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中西方有諸如此多的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F(xiàn)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zhì)產(chǎn)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個企業(yè)若想讓自己的產(chǎn)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考慮產(chǎn)品的質(zhì)量,而且還需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使該產(chǎn)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試想如果你在中秋佳節(jié)之際,向西方國家銷售月餅,會有什么樣的經(jīng)濟效益呢?
二、文化教育的內(nèi)容
1、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親朋好友之間,常直呼其名或昵稱→如David/或Dave(但對親戚長輩,常用“稱呼+名”→如UncleTom。另外,我們中國人稱呼別人時常把對方的行政職務加上,如:王主任(Director Wang),李科長(Section Li),張經(jīng)理(Manager Zhang),馬院長(Principal Ma)等等, 在英語中這些是不能與姓氏聯(lián)用的。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系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準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jié)。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么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們通常習慣于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蕩直率的不同風格。
3、贊美
長期受中國文化陶冶的中國人性格內(nèi)向,行動拘泥,謙虛為本,明明工作出色,別人當面夸他,他總是說:“我做得差得遠呢”,“我做得不好”。西方人則把這種回答看成虛偽的謙恭或是沽名釣譽。西方人對這種贊譽常常是說:“謝謝?!边@會使中國人覺得不謙虛。
4、隱私
中國人自來熟,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能把對方的家庭情況、個人狀況了解得清清楚楚,這是因為中國人千百年來居住集中,接觸頻繁,個人生活或私生活很容易被人知道或干預。加上中國人互相關心,互相愛護,認為個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體的事,所以他們很愿意了解別人的歡樂與痛苦,別人也愿意說出自己的喜悅與不快。而對英美人來說,如果有陌生人詢問他們的薪水、年齡、婚姻狀況、宗教信仰等問題,他們可能會感到尷尬或不快,甚至抱怨:真是閑得無聊,你有窺探他人隱私之癖??!
5、打招呼
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習慣說:您吃過了嗎?(Have you eaten? / 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說:您上哪去?(Where are you going? )。如果用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說的“Have you eaten?”去問候英美人,就會引起對方的誤解,因為“Have you eaten?”在英語里不是打招呼用語,而是“an invitation”即“邀請對方去吃飯”。如果見到英美人時說:“Where are you going?”他們會很不高興。因為“Where are you going?”對英美人來說則是“an intervention of private”,“即干涉別人的私事。”
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節(jié)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 Years 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jié)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jié)),Easter(復活節(jié)),April fools Day(愚人節(jié)),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jié)),Christmas Day(圣誕節(jié))等。中西方節(jié)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jié)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xiàn)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1、直接導入
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主要在課堂上,平時很少接觸該語言環(huán)境,遇到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時,往往會感到費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發(fā)揮其主導作用,直接給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在備課時精選一些典型內(nèi)容與教學相關的文化信息材料,將它們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課堂上,既能增強教學的知識性、趣味性,加深學習內(nèi)容的深度和廣度,又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活躍課堂氣氛。
2、運用多媒體電化教學
英語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教學手段的改進,幻燈、投影、電影、電視錄像和光盤開始運用于教學之中,并且把電子計算機等多媒體引入了課堂,給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體教學一是開設視聽課,每周給學生播放教學錄像,如“走遍美國”、“新概念英語”等,使教學活動情景交融,聲情并茂,寓教于樂,使學生能夠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英語。二是開設調(diào)頻廣播英語節(jié)目,播放錄音材料,營造英語學習氣氛,把英語學習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休息和娛樂等各種場合中,使學生在校內(nèi)外隨時與英語打交道,潛移默化。
3、創(chuàng)設對話的文化語境
在日常對話中,學生最容易出現(xiàn)語用錯誤。這不僅因為對話涉及到交際用語的規(guī)范使用以及禮儀習俗,更由于在具體的言語交際中,語言形式的選用總是受到時間、地點、話題、交際雙方的情感、個性、社會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語境因素的制約。因此,成功的對話課,除了要讓學生記住相關的交際用語,傳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還應該設置特定的交際語境,靈活選用適當?shù)挠柧毞椒?,鼓勵學生進行口頭或筆頭、雙邊或多邊的言語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濃厚的英語氛圍中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
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語言離不開文化,語言的本質(zhì)差異是文化差異。這種文化差異帶來的學習障礙亦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師對自身素質(zhì)的不斷提高也是刻不容緩的。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知識,還要有廣博的文化知識,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不斷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這樣才能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我們的英語課堂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