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卿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這“五經”更是其精華和代表作品。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就以“傳經”的方式來傳授其弟子,“五經”也被社會所習聞。到了漢武帝時期,朝廷設立五經博士,以精通儒家典籍作為選拔官員的評判標準,使得這種以闡釋儒家經典為專門學問的經學一直居于古代統(tǒng)治地位。因而,要想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認識和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必須了解經學。但是,由于明代經學著作較多,學術界對明代經學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清代乾嘉學術的立場之上,故明代經學全面、客觀的研究仍需加強。
《明初經學思想研究》是一部研究明初經學思想的力作,它對目前學術界研究相對薄弱的明初經學思想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論述與總結?!睹鞒踅泴W思想研究》(鳳凰出版社2020年版)由作者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整理而成,以1358—1398年間的經學現(xiàn)象作為研究對象。該書作者從地域文化視角出發(fā),對浙江籍、江西籍、徽州籍以及福建籍、江蘇籍、廣州籍學者的經學研究成果進行了分類論述,以此分析明初經學發(fā)展的特征。該書寫作綜合運用了文獻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文獻統(tǒng)計法、知人論世法等研究方法。該書的出版,不僅對明代的經學思想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整個明代學術的構建與研究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與貢獻。縱觀全書,材料分析得當,研究視角獨特,內容全面豐富。
一、材料分析得當
該書作者首先站在明代經學研究的大背景下,對明代經學的發(fā)展脈絡進行了總結,其次通過對上述明代經學研究材料進行分析后,對明代經學研究的成就與問題分別進行論述。關于明代經學的成就,該書作者認為有不少學者已逐漸脫離偏激的態(tài)度,采用更為客觀的研究思路為明代經學發(fā)聲,這些評價在明代經學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再者,明代經學的研究模式也呈現(xiàn)出多樣性,使得研究立體鮮明。而關于明代經學研究的問題,該書作者認為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明代經學評價不高的原因,與顧炎武的評價和《四庫全書總目》中貶低明代經學有關,故而需要更加辯證地分析顧炎武的言論,實事求是地研究明代經學。第二,縱觀經學史研究現(xiàn)狀,明代經學的研究相對較為薄弱,且最容易被學者所忽視。第三,就整個明代經學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學術界多關注明代中后期,而忽略明代前期,故而需要更加細致地分階段進行研究。第四,明代經學的研究方法雖有三種不同模式,但都受傳統(tǒng)紀傳體著作編輯方法的束縛,不能夠反映明代經學的整體概況。這樣一來,在縱觀材料的前提下,該書作者經過層層分析后,將其研究的突破口放在了明代經學研究較薄弱的明代初期。正如該書作者在著作中所說:“重視明代前期的經學研究不是填補學術研究空白的一時之舉,而是尊重學術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一種體現(xiàn)?!?/p>
中國傳統(tǒng)學術研究向來與政治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只有站在明初歷史大背景下,觀其政治環(huán)境,了解新生的洪武政權,才能夠更好地對當時的經學有更加客觀而全面地解讀。作者便是如此對洪武政治與經學的發(fā)展進行解讀的。洪武時期一系列相關措施促進了當時社會的復興和發(fā)展,正因帝王對經學的崇尚使經學獲得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但經學與皇權之間的特殊關系,致使經學思想必將成為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的矛盾結合體。為了加強君主專制,朱元璋在因時制宜原則下,不斷加強對經學的改造,其中就包括對經學思想、經學語言的改造,使經學思想在較低文化水平的社會中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正因本書站在歷史政治大背景的角度進行論述,才能使其所論觀點既提綱挈領而又不空洞。
二、地域特色研究視角獨特
正如該書作者所言:“明代經學研究雖有三種不同研究模式,但其實質仍然是按照時間發(fā)展順序進行研究的,即使是專題性研究也仍然沒有脫離時間順序。” 這種相對單一的研究視角,正是在繼承了前輩學者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從地域文化這一獨特視角出發(fā),對各省學派的經學研究成果和主張進行了分類論述,從而得出明初經學的地域發(fā)展規(guī)律。
該書作者認為,浙江學派經學研究呈現(xiàn)出兩大特點,即分布廣泛但不平衡;尊崇朱熹的同時,又能對其進行客觀評價。江西學派的經學研究以危素為代表,繼續(xù)發(fā)揮宋學的懷疑和求真精神,主張通經致用,對后世具有極大的影響。而徽州學派經學研究的核心則為朱子經學,且在《春秋》學史上取得了較大影響。徽州學者大多不樂仕進,他們中還出現(xiàn)了復古思潮。除此之外,該書作者還對其余經學貢獻較大的地域,即福建、江蘇、廣州籍學者的經學研究進行了分析。
明初經學思想研究呈現(xiàn)發(fā)展不平衡的地域特點,從全國范圍來看,南方的經學研究較為發(fā)達,而北方的經學研究相對遜色;單從南方地區(qū)來說,經學研究多在浙江、江西、徽州三個地區(qū);從地區(qū)各府每個地區(qū)之間學者的數(shù)量、典籍的質量來看,浙江的金華府和臺州府成就最高。
三、內容全面,史料豐富
在經學的斷代史研究中,受顧炎武的評價和《四庫全書總目》中貶低明代經學的基本定位影響,明代經學歷來不受重視。21世紀后,學術界開始出現(xiàn)了不少積極評價,但研究熱點多集中在思想史和哲學史領域,學術界少有關注明代經學。從古代文學研究的整體而言,明代經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有限,而作者能從明代這一時期的經學出發(fā),并能進一步聚焦到明初——這一對塑造明代經學學術形態(tài)具有重要意義的時期,離不開對該時期經學資料的積累及其相關領域經典著作的啃讀咀嚼,致使《明初經學思想研究》的研究內容全面,史料運用豐富。之所以這么說,這是因為它與以前相關研究成果相比較所呈現(xiàn)出的特征。該書作者不僅運用了大量明初經學的原始資料,還對前人的相關研究論述進行了辯證分析,使該書在論述問題時歸納有據(jù)、材料充足、論證得當。面對浩如煙海又紛亂駁雜的經學資料,能否去粗取精、梳理提煉出有價值的學術元素,最能彰顯做學問的功夫。例如,該書作者在論述宋濂調和朱陸經學的特色上,即運用了各種材料來進行說明:《明史·儒林傳》中傳統(tǒng)觀點認為明初學術朱學占統(tǒng)治地位,陳獻章帶來了心學新思路,王陽明再加以發(fā)展;岡田武彥在其著作《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中認為,朱子學到了明初漸漸有了重心轉移的傾向;孫欽善的《中國古典文獻學史簡編》則認為,明初除程、朱外,陸九淵仍然存在影響;侯外廬則認為宋濂學術具有調和朱陸的傾向。這使讀者對宋濂調和朱陸主張的相關研究論述有了較為全面地了解。
四、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研究,離不開多種研究方法的有效運用。由于該書所研究的明初經學上承經學衰微的元代,故而之前學者在研究時多為經學知識的梳理,而對于經學思想的研究不夠深入,使得整個明初經學思想的研究有些墨守成規(guī),缺乏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觀點。為了更好地對明初經學進行探析,對學者經學思想進行更加全面地考辨,該書作者在寫作中運用了文獻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文獻統(tǒng)計法、知人論世法等研究方法。在對浙江籍學者梁寅進行分析研究時,將其所作《周易參義》中采用程朱意見和引用他人他書的地方用表格一一列舉出來,其中直接引用朱子意見的有13條,直接引用程子意見的有5條,采納兩人共同意見的有4條,所引他人之言佐證己論的有20處。不難發(fā)現(xiàn),《周易參議》雖參合程朱二人言論,但實際上所引用的其他典籍卻遠遠超過了程朱二人。故而得出結論:梁寅的著作雖然在主旨上推崇程朱之學,融合了程朱兩家之作,但在論證方式上則多用旁證。作者這種比較分析法的運用,使整個論證過程清晰明了,有理有據(jù)。在提出自己新見解的同時,所帶來的文獻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
五、結語
《明初經學思想研究》在對明初經學思想研究的論說與總結、地域性的研究視角以及材料的翔實與豐富等方面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無論是對明初經學思想的構建,還是對明初經學思想的重新解讀;無論是豐富的原始資料,還是清晰明辨的材料分析,都顯出該書作者極強的學術功底和清晰明辨的研究思路。該書的出版,必將對明代經學思想的研究產生重要的學術影響,同時對整個明代學術的構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甄洪永.明初經學思想研究[M].南京:鳳凰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