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嶺
賦,是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zhì),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栋⒎繉m賦》是唐代詩人杜牧創(chuàng)作的一篇賦,語言精煉,氣勢雄健,風格豪放。對于高中語文教師來說,此文有一定的教學難度。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帶領(lǐng)學生欣賞文中的夸張藝術(shù),豐富他們的審美體驗。下面,筆者就談?wù)勅绾螏ьI(lǐng)學生欣賞《阿房宮賦》中的夸張藝術(shù)。
一、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品讀描寫阿房宮的句子
在《阿房宮賦》中,作者先描寫了阿房宮宏偉壯麗的外形,花費的筆墨并不多,卻展現(xiàn)了阿房宮恢宏壯觀的氣勢。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品讀描寫阿房宮的句子。
提問:阿房宮到底在哪里?那里的環(huán)境怎樣?
學生不難找到問題的答案。文章開門見山,“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宮在蜀地,覆蓋三百余里,遮天蔽日。
之后,教師可以繼續(xù)提問,引導學生賞析文章中描寫阿房宮的句子。
提問:“蜀”是指四川,那里氣候宜人,山多樹密,植物生長得非常茂盛。但是,作者在這里卻寫“蜀山?!?,告訴讀者:建造阿房宮耗資巨大,連山上的樹木都被砍光了。山上的樹木真的都被砍光了嗎?
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作者使用了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極力展現(xiàn)了秦王的驕奢淫逸,不惜民力。由蜀山到關(guān)中,要經(jīng)過“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憑借人力從此處運送巨大的木料是異常艱難的。阿房宮多么宏大,要花費多少財力和人力,秦始皇多么驕奢已不難想見。
教師可以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看一看還有哪些句子使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經(jīng)過一番探討,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使用了夸張的手法,強調(diào)了阿房宮工程的浩大;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盛不知其幾千萬落”也使用了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寫出了阿房宮里亭臺樓閣的多和密;還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等,也使用了夸張的手法:負荷大梁的柱子比在地里耕作的農(nóng)民還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機杼旁的織女還多;顯眼的釘頭比糧倉里的谷粒還多;參差的瓦縫比人們身上的絲縷還多;直的欄桿、橫的門檻,比九州的城郭還多……作者使用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寫出了阿房宮的壯麗。用人民的血汗凝成、供統(tǒng)治者享樂的阿房宮,集中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也反映了統(tǒng)治者的荒淫無度。
二、引導學生翻譯課文,品讀描寫宮廷生活的句子
在描寫完阿房宮的外形之后,作者又描寫了秦人奢靡的宮廷生活。統(tǒng)治者為了過上奢靡的生活,不惜大量砍伐樹木,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不顧及天下百姓的安危,肆意斂財,加重人民的負擔。為了進一步揭露統(tǒng)治者的丑惡面目,作者再次使用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描寫了宮廷生活的奢靡。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課本上的注釋和手上的工具書翻譯課文,品讀文中描寫宮廷生活的句子。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作者使用夸張的手法描寫了歌舞之盛(歌喉吐暖,舞袖生風,以致于改變了氣候)。接下來,點出那些專供秦始皇享樂的歌者、舞者都是六國的“妃嬪”“王子”“皇孫”;既照應(yīng)了前文的“六王畢”,又突出了秦統(tǒng)治者的奢靡。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宮女們打開了梳妝的明鏡,鏡子如明星般閃耀;宮女們在梳理發(fā)鬟,烏發(fā)如同綠云般紛擾。渭水上泛起一層油脂,那是宮女們倒的洗臉水;宮女們在焚燒椒蘭,整座宮殿煙霧繚繞”。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一下子就能看出作者在此處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仔細品讀,他們還能發(fā)現(xiàn)作者使用了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不僅寫出了妝鏡之多,還寫出了胭脂、香粉之多。宮里的美人數(shù)不勝數(shù),美人們的生活都如此奢侈,那么秦始皇的生活不就更加奢靡嗎?
總而言之,《阿房宮賦》是一篇千古名作。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耐心地引導學生,讓他們仔細地品讀課文,找準角度欣賞其中的夸張手法,提高學習的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