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國公司是對外貿易和跨境投資的重要力量,也是貿易和投資碳排放轉移的主體。文章構建反映內資企業(yè)和外資企業(yè)異質性的世界投入產出模型,測度和分析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國外資企業(yè)的碳足跡。結果表明,從趨勢上來看,外資企業(yè)碳足跡變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5—2007年),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和占中國碳排放的比重同時上升,碳足跡從2005年的1 067. 20 Mt上升到2007年的1 428. 98 Mt,占比從19. 97%上升到22. 08%;第二階段(2007—2014年),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上升,但占中國碳排放的比重下降,到2014年碳足跡達到1 827. 28 Mt,占比為20. 02%;第三段(2014—2016年),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下降,占中國碳排放的比重也下降,2016年碳足跡達到1 677. 91 Mt,占比為18. 51%。規(guī)模效應是促進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增長的主要因素,技術效應是驅動碳足跡減少的主要因素,結構效應的影響非常小。從國際比較來看,2005年外資企業(yè)在美國的碳足跡最大,但隨著外資企業(yè)在中國碳足跡的快速增長,2016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外資企業(yè)碳足跡最大的東道國。雖然近年來中國的碳排放強度下降很快,但這一減少碳足跡增長的技術效應還不足以抵消中國FDI快速增長的規(guī)模效應,因此,2017—2020年中國仍為外資企業(yè)碳足跡最大東道國。中國香港地區(qū)是在華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最大來源地,其次是日本和美國、中國臺灣地區(qū)緊隨其后。在華外資企業(yè)的碳足跡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系數高、為企業(yè)生產提供原材料和能源供應的行業(yè)?;谝陨辖Y論,建議中國繼續(xù)降低碳排放強度、完善低碳產業(yè)發(fā)展政策、鼓勵外資企業(yè)投資低碳技術和產業(yè),從而減少外資企業(yè)碳足跡。
關鍵詞 外資企業(yè);碳足跡;投資碳轉移;多區(qū)域投入產出模型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21)08-0032-11DOI:10. 12062/cpre. 20210112
基金項目:北京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球價值鏈嵌入對京津冀產業(yè)轉移的影響與升級路徑研究”(批準號:18YJB012);全國統(tǒng)計科學研究項目“我國制造業(yè)全球價值鏈核算問題研究”(批準號:2020LY084);“NVC與GVC雙嵌入視角下中國省域碳排放責任界定研究”(批準號:2019LZ05);北京市教委科研計劃一般項目“北京市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嵌入模式、嵌入程度和升級路徑研究”(批準號:SM20201003801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市屬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
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國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銳減,但外資企業(yè)在中國的生產和貿易中仍然發(fā)揮重要作用。2019年中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yè)約4. 1萬家,實際使用外資1 412億美元,增長2. 1%,連續(xù)多年為全球第二大FDI目的國[1]。據聯(lián)合國貿易和發(fā)展會議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FDI增長4%,達到1 63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外資企業(yè)通過對外貿易和跨境投資對全球價值鏈產生重要影響,但他們對其產業(yè)鏈帶來的社會和環(huán)境影響知之甚少[2]。許多外資企業(yè)生產對東道國的碳排放等環(huán)境問題產生很大影響,但其貿易投資和生產經營決策卻是在母公司做出的,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外資企業(yè)的環(huán)境影響不僅超越其公司內部,而且超越國界對東道國乃至全球的氣候變化都產生影響。多數外資企業(yè)都是大型跨國公司,他們在全球進行生產布局,各公司的減排行動和決策相互影響,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力量。碳排放核算和排放責任界定是減少全球碳排放的基礎,但跨國公司的對外貿易和投資活動給碳排放核算帶來了很大挑戰(zhàn),因為外資企業(yè)的對外貿易和跨境投資相互作用,都會產生國際碳轉移[3]。
1文獻綜述
在國際貿易對碳排放的影響方面,由于國際貿易使得生產和消費在地理位置上分離,一國可以通過從其他國家進口商品而減少本國領域內的碳排放,從而產生碳泄露[4-5],所以涌現了眾多測度貿易隱含碳的文章[6-7],并引發(fā)了生產碳排放和消費碳排放責任界定的爭論。這些研究發(fā)現國際貿易隱含碳占全球碳排放的20%多,明確消費碳排放責任有助于減少全球碳泄露,生產者和消費者分擔碳排放責任有助于達成全球氣候協(xié)定[8]。就中國而言,出口隱含碳占到其生產碳排放的20%以上[9-13],這對中國人的健康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14]。發(fā)達國家通過國際貿易將碳排放轉移到發(fā)展中國家,阻礙了全球減排的努力[15-18]。國家間的生產轉移和貿易抵消了減排政策的部分效果,并可能否定經濟增長的表面成就,將碳足跡指標納入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力評價有助于實現聯(lián)合國制定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19]。
在跨境投資對環(huán)境的影響方面,國內學者們圍繞“污染天堂”假說展開了一系列爭論?!拔廴咎焯谩奔僬f認為發(fā)達國家企業(yè)將產業(yè)鏈中高污染、高能耗部分轉移至發(fā)展中國家,造成了其環(huán)境質量惡化[20],一國通過FDI可以減少本國領土內的碳排放,從而產生投資碳轉移[21]。有些經驗研究支持“污染天堂”假說,如Wagner等[22]研究發(fā)現德國化學化工行業(yè)對外直接投資帶來東道國環(huán)境的惡化;López等[3]的研究結果表明2009年美國跨國公司的海外碳足跡比英國的生產碳排放還多,美國在歐洲以外國家和地區(qū)的投資均支持“污染天堂”假說。也有研究表明FDI通過技術溢出效應提升了東道國環(huán)境質量,即“污染光環(huán)”假說,如Wheeler[23]指出那些吸引世界FDI最多的國家(如中國、巴西和墨西哥等),其城市空氣污染水平都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盛斌和呂越[24]的研究結果表明FDI進入反而減少了中國的行業(yè)污染排放。還有些折中觀點,如李金凱等[25]認為FDI對環(huán)境污染的影響會隨著經濟發(fā)展和自身累積階段的不同而呈現非對稱特征;楊子暉和田磊[26]認為“污染天堂”假說只在中國的部分省份存在。解決碳泄露的主要市場工具是碳關稅和碳交易市場[27]:Reinaud[28]認為如果國家間實行碳交易市場,可以使碳泄漏率下降50%左右;但邱薇等[29]、Antimiani等[30]的研究表明碳關稅對避免碳泄露的作用有限。
以上研究表明,國際碳轉移(碳泄露)的途徑有兩條:短期內通過國際貿易,中長期則是通過跨國投資[31]。關于國際貿易引起碳轉移的研究已經非常豐富,但現有關于跨國投資對環(huán)境影響的研究多集中在對“污染天堂”和“污染光環(huán)”假說的實證分析和檢驗上,且得出的結論差別也很大。文章采用多區(qū)域投入產出(MRIO)模型和結構分解分析(SDA)的方法,追溯中國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變化及驅動因素,可能的邊際貢獻在于:①構建區(qū)分內資和外資企業(yè)的世界投入產出模型,既能體現外資企業(yè)生產和碳排放活動的異質性特征,又能體現外資企業(yè)與國內外企業(yè)的產業(yè)關聯(lián),從而更加科學的測度外資企業(yè)碳足跡;②構建全球MRIO模型,不僅能將外資企業(yè)的碳足跡分解到產業(yè)層面,又能將其追溯到其來源地,而且還能與其他國家外資企業(yè)的碳足跡變化趨勢進行對比,從而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國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變化特征;③采用SDA方法,將外資企業(yè)碳足跡變動分解為技術效應、結構效應和規(guī)模效應,全面了解碳足跡變動的驅動因素,從而為外資企業(yè)節(jié)能減排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2模型和數據說明
2. 1區(qū)分內資和外資企業(yè)的世界投入產出模型構建
為了客觀描述外資企業(yè)在東道國的經濟活動和碳排放情況,文章構建區(qū)分內資和外資企業(yè)的世界投入產出表(表1)。假設全球有G個國家或地區(qū),每個國家或地區(qū)有N個行業(yè)部門,每個行業(yè)分為內資(D)和外資(F)兩種類型的企業(yè)。
(2)區(qū)分內資和外資企業(yè)的全球投入產出表。OECD的跨國公司活動分析(AMNE)數據庫提供了跨國公司在全球經濟活動中的基本信息,該數據庫將官方的AMNE數據庫與OECD的TiVA相結合,按照企業(yè)所有制性質(內資和外資)將各國(地區(qū))的生產、增加值和貿易進行了區(qū)分。該數據庫包含了2005—2016年60個國家(地區(qū))34個產業(yè)部門的數據,文章采用其區(qū)分內資和外資企業(yè)的國家(地區(qū))間投入產出表。
3結果分析和討論
3. 1中國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變化趨勢與驅動因素
從圖1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趨勢圖可以看出,2014年外資企業(yè)的碳足跡達到峰值1 827. 28 Mt,占中國碳排放的比重為20. 02%,但這一比重的峰值出現在2007年,是22. 08%。從趨勢上來看,外資企業(yè)碳足跡變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05—2007年),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和占中國碳排放的比重同時上升,碳足跡從2005年的1 067. 20 Mt上升到2007年的1 428. 98 Mt,占比從19. 97%上升到22. 08%,這與此期間外資企業(yè)在中國的投資增加直接相關,2005—2007年中國FDI流入從1 041億美元增加到1 562億美元(表2);第二階段(2007—2014年),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上升,但占中國碳排放的比重下降,到2014年碳足跡達到1 827. 28 Mt,占比為20. 02%;第三段(2014—2016年),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下降,占中國碳排放的比重也下降,2016年碳足跡達到1 677. 91 Mt,占比為18. 51%,主要是受到美國等主要發(fā)達國家制造業(yè)回流政策的影響,中國的外資企業(yè)出現撤資或轉移到其他國家的現象[39-40],從而導致外資企業(yè)在中國的碳足跡量和占比均下降。
通過采用公式(11)對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三個階段變化進行結構分解分析,可以了解其變化的驅動因素和原因。從圖2可以看出,第一階段(2005—2007年)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從2005年的1 067. 20 Mt上升到2007年的1 428. 98 Mt,增加了33. 90%,主要驅動因素是規(guī)模效應,外資企業(yè)生產的增加使其碳足跡增加了54. 78%,由表2可知,此期間外資企業(yè)的總產出從4 595億美元增加到7 475億美元,增加了62. 68%;其次是結構效應,外資企業(yè)生產結構的變化使其碳足跡增加16. 68%;但外資企業(yè)碳排放強度的改善(技術效應)使其碳足跡下降了37. 56%,此期間外資企業(yè)碳排放強度從0. 65 kg/美元下降到0. 51 kg/美元。第二階段(2007—2014年)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從2007年的1 428. 98 Mt上升到2014年的1 827. 28 Mt,增加了27. 87%,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是碳排放強度的下降,技術效應使這一階段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下降了88. 01%,但規(guī)模效應使之上升了94. 60%,結構效應使之上升了21. 28%,主要原因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營商環(huán)境的改善,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增加,FDI流入從2007年的1 563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 681億美元,同期外資企業(yè)總產出從7 475億美元增加到19 284億美元,但由于中國相繼出臺了《“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guī)劃(2014—2020)》等多項能源政策和產業(yè)政策,并制定了明確的節(jié)能減排目標[41],使得碳排放強度從0. 51 kg/美元下降到0. 22 kg/美元(表2)。第三階段(2014—2016年)外資企業(yè)的碳足跡從2014年的1 827. 28 Mt下降到2016年的1 677. 91 Mt,下降了8. 17%,其中技術效應使之下降2. 43%,結構效應使之下降0. 49%,規(guī)模效應使之下降5. 26%,此期間FDI流入下降到1 748億美元,外資企業(yè)總產出下降到1 777億美元,碳排放強度下降到0. 21 kg/美元(表2)。由此可見,規(guī)模效應是外資企業(yè)碳足跡變化的主要因素,技術效應是減少碳足跡的主要驅動力,而結構效應的影響較小。
3. 2各個國家和地區(qū)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國際比較
將60個國家和地區(qū)外資企業(yè)的碳足跡進行國際比較(表3)可以看出,2005年和2016年外資企業(yè)碳足跡超過1 000 Mt的只有美國和中國,2005年美國是外資企業(yè)碳足跡最大的東道國,其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為1 217. 38 Mt,占全球的19. 20%,2016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外資企業(yè)碳足跡最大的東道國,一方面因為外資企業(yè)在中國的直接投資量大,中國連續(xù)多年成為全球第二大FDI吸收國,另一方面因為中國以煤炭為基礎的能源結構造成了外資企業(yè)供應鏈的能源密集度和碳排放強度相對較高[42]。近年來,中國FDI流入量與美國的差距大幅縮小,2020年已超過美國成為最大的FDI流入國。同時,雖然中國的碳排放強度下降很快,仍舊遠高于美國的碳強度,即碳排放強度下降引起的減排效應不足以抵消FDI增長帶來的規(guī)模效應,據此判斷2017—2020年,中國依舊是外資企業(yè)碳足跡最大的東道國。從表3可知,外資企業(yè)碳足跡較大的國家和地區(qū)主要是北美(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歐洲(德國、英國、法國)等發(fā)達國家和印度、南非等發(fā)展中國家,還有俄羅斯、澳大利亞等資源密集型國家??傮w而言,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主要分布在經濟發(fā)展水平高、自然資源豐富等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較多的國家和地區(qū)。
從2005年與2016年60個國家和地區(qū)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比較來看(表3),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增長較快,從2005年的1 067. 20 Mt,占中國全球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16. 83%,增加到2016年的1 677. 91 Mt,占全球的23. 46%,占比增加了6. 62%。外資企業(yè)碳足跡明顯增加的還有美國、印度、德國、巴西、日本、韓國等國家,其中美國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從1 217. 37 Mt增加到1 399. 47 Mt,這意味著美國的制造業(yè)回流政策不僅使得其美國企業(yè)回流[40],其他國家企業(yè)的投資也流入美國,2016年美國吸引FDI流入4 800億美元,是2015年FDI流入量的4. 11倍,使得其外資企業(yè)在美國的碳足跡相應增加。此外,印度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從123. 50 Mt增加到228. 63 Mt,巴西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從88. 84 Mt增加到101. 18 Mt,這說明隨著中國、印度、巴西等發(fā)展中國家吸引FDI的增加,其外資企業(yè)的碳足跡也在相應增加,從表3可以看出,規(guī)模效應是導致這些國家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家的外資企業(yè)碳足跡減少,其中澳大利亞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從172. 9 Mt下降到135. 89 Mt,技術效應是主要驅動因素;加拿大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從309. 97 Mt下降到299. 52 Mt,主要原因是規(guī)模效應的影響;法國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從150. 73 Mt下降到95. 42 Mt,技術效應和規(guī)模效應的共同作用使其碳足跡下降;英國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從263. 93 Mt下降到204. 69 Mt,技術效應是主要驅動因素。因此,這些發(fā)達國家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下降的原因不盡相同,其中技術效應是主要因素,在有些國家規(guī)模效應也起到較大作用。
3. 3中國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來源地分布
中國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表4)。其中,中國香港地區(qū)是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最大來源地,2005年為436. 50 Mt(占當年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40. 90%),2016年上升到739. 66 Mt(占44. 08%),因為60%以上的FDI是通過中國香港地區(qū)進入國內的;其次是日本,2005年有89. 77 Mt碳足跡是由日本企業(yè)產生的,2016年上升到108. 96 Mt;美國排在第三位,2005年在華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中85. 95 Mt是美國企業(yè)產生的,2016年上升到87. 66 Mt;中國臺灣地區(qū)處于第四位,2005年為70. 23 Mt,2016年上升到71. 24 Mt;此外,新加坡也是中國FDI的重要來源地,2005年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中有46. 66 Mt是新加坡企業(yè)生產的,2016年上升到74. 01 Mt。由此可見,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中國香港地區(qū)和中國臺灣地區(qū)是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主要來源地。
與2005年相比,2016年外資企業(yè)碳足跡明顯增加的來源地主要有中國香港地區(qū)、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其中來自日本企業(yè)的碳足跡從89. 77 Mt增加到108. 96 Mt,來自新加坡企業(yè)的碳足跡從46. 66 Mt增加到74. 01 Mt,來自加拿大企業(yè)的碳足跡從8. 39 Mt增加到10. 41 Mt。
3. 4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行業(yè)分布
2016年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主要集中在工業(yè)部門(表5),其中“r11基本金屬制造”是碳足跡最大的行業(yè),2016年該行業(yè)的碳足跡為458. 81 Mt,占到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27. 34%,其次是“r7焦炭和精煉石油產品的制造”(242. 32 Mt,占14. 44%),接下來是“r19電、煤氣、水的供應和污水、廢物處理”(235. 51 Mt,占14. 04%)、“r8化學制品和藥品的制造”(173. 95 Mt,占10. 37%)、“r2采礦和采石”(131. 96 Mt,占7. 86%),這些行業(yè)都是碳密集型行業(yè),直接碳排放系數大,且為外資企業(yè)生產提供必要的原材料和能源供應。此外,服務業(yè)中的“r22運輸和存儲”由于消費大量的石油等化石能源,其碳足跡也較大,2016年的碳足跡為96. 45,占5. 75%。
與2005年相比,2016年大多數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密集行業(yè)的占比上升,如在“r11基本金屬制造”行業(yè)的碳足跡占比從22. 75%上升至27. 34%,上升了4. 59%;“r8化學制品和藥品的制造”占比從9. 09%上升到10. 37%;“r2采礦和采石”從7. 65%上升到7. 87%,一是因為外資企業(yè)增加了在這些行業(yè)的投資,二是因為外資企業(yè)生產擴張,這些行業(yè)的中間品和原料使用增加,從而帶動了其碳足跡的增長。但“r19電、煤氣、水的供應和污水、廢物處理”的占比從16. 23%下降到14. 04%,說明這段時間外資企業(yè)對電、煤、氣等的使用相對下降。
4結論和政策啟示
一個國家和地區(qū)可以通過對外貿易和跨境投資轉移其碳排放,貿易和投資相互交織在一起,使得碳排放國際轉移更加復雜,科學測度跨國公司在全球的碳足跡不僅有利于國際碳排放責任的界定,而且可以通過促使跨國公司自身減排的同時,對其上下游企業(yè)起到示范效應,從而構建綠色全球價值鏈。通過分析中國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得到如下研究結果。
(1)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占中國碳排放的18. 51%~ 20. 08%,碳足跡的量在2014年達到1 827. 28 Mt的峰值,但占比最高點出現在2007年。從趨勢上來看,外資企業(yè)碳足跡變化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2005—2007年為第一階段,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和占比同時上升;2007—2014年為第二階段,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上升,但占中國碳排放的比重下降;2007—2014年為第三階段,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下降,占比也下降。
(2)從外資企業(yè)碳足跡變動的驅動因素來看,2005—2014年規(guī)模效應是碳足跡增長的主要原因,結構效應也促進了碳足跡的增長,但技術效應抵消了部分增長。2014—2016年,規(guī)模效應、結構效應和技術效應都使得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下降。其中技術效應是抑制外資企業(yè)碳足跡上升的主要因素。
(3)從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國際比較來看,2005年美國外資企業(yè)碳足跡最大,但2016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外資企業(yè)碳足跡最大的東道國,而且中國外資企業(yè)碳足跡增長較快,從2005年占全球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16. 83%,增加到2016年的23. 46%,占比增加了6. 62%。
(4)從外資企業(yè)的來源地分布來看,中國香港地區(qū)是外資企業(yè)碳足跡的最大來源地,其次是日本和美國。從行業(yè)分布來看,外資企業(yè)的碳足跡主要集中在碳排放系數高、為企業(yè)生產提供原材料和能源供應的行業(yè)。
基于上述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繼續(xù)降低碳排放強度。建議繼續(xù)降低化石能源在總能源中的比重,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優(yōu)化中國的能源結構,從而降低碳排放強度;同時,綜合利用行政和市場手段,繼續(xù)逐年下調碳排放指標,配合碳市場和碳稅政策,促使和激勵外資企業(yè)降低碳排放。
(2)完善低碳產業(yè)發(fā)展政策。建議分行業(yè)制定促進碳排放強度下降的政策,如繼續(xù)對新能源產業(yè)給予適當補貼,優(yōu)先對基本金屬制造業(yè)的低碳設施研發(fā)進行減稅等。
(3)鼓勵外資企業(yè)投資低碳技術和低碳行業(yè)。外資企業(yè)既是資金的提供者和技術的擁有者,也是二氧化碳的排放者,在節(jié)能減排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建議制定國家層面的清潔發(fā)展計劃,鼓勵外資企業(yè)在可再生能源發(fā)電業(yè)、環(huán)保技術產品制造業(yè)等低碳行業(yè)加大投資;同時規(guī)范外資企業(yè)的投資行為,促進低碳投資。
參考文獻
[1]中國商務部.中國外資統(tǒng)計公報2020[R].2020.
[2]O′ROURKE D. The science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J]. Sci? ence,2014,344(6188):1124-1127.
[3]LóPEZ L A,CADARSO Má,ZAFRILLA J,et al. The carbon foot? print of the US multinationals’foreign affiliates[J]. Nature commu? nications,2019,10:1672.
[4]PETERS G P,HERTWICH E G. CO2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climate polic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8,42(5):1401-1407.
[5]PETERS G P,MINX J,WEBER C L,et al. Growth in emission transfers via international trade from 1990 to 2008[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 ca,2011,108(21):8903-8908.
[6]DAVIS S J,CALDEIRA K. Consumption?based accounting of CO2 emiss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0,107(12):5687-5692.
[7]彭水軍,張文城,衛(wèi)瑞.碳排放的國家責任核算方案[J].經濟研究,2016,51(3):137-150.
[8]DAVIS S J,PETERS G P,CALDEIRA K. The supply chain of CO2 emiss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1,108(45):18554-18559.
[9]YAN Y F,YANG L K.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a case study of CO2 emissions[J]. Energy policy,2010,38(1):350-356.
[10]JAKOB M,MARSCHINSKI R.Interpreting trade?related CO2emis? sion transfers[J].Nature climate change,2013,3(1):19-23.
[11]LIU Z,DAVIS S J,FENG K S,et al. Targeted opportunities to ad? dress the climate?trade dilemma in China[J]. Nature climate change,2016,6(2):201-206.
[12]孟凡鑫,蘇美蓉,胡元超,等.中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典型國家貿易隱含碳轉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9,29(4):18-26.
[13]李真,陳天明.中美雙邊工業(yè)品增加值貿易隱含碳福利核算與分配問題研究[J].財貿經濟,2020,41(5):84-98.
[14]ZHANG Q,JIANG X,TONG D,et al. Transboundary health im? pacts of transported global air pollu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 Nature,2017,543(7647):705-709.
[15]CADARSO Má,MONSALVE F,ARCE G. Emissions burden shift? 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winners and losers under multi?regional versus bilateral accounting[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2018,30(4):439-461.
[16]MENG J,MI Z,GUAN D,et al. The rise of South?South trade and its effect on global CO2 emissions[J]. 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9(1):1871.
[17]LóPEZ L A,ARCE G,KRONENBERG T,et al. Trade from re? source?rich countries avoids the existence of a global pollution ha? ven hypothesi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75:599-611.
[18]張同斌,高巍,馬晴晴.中國制造業(yè)碳排放的網絡特征測度及其差異化影響效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9,29(2):166-176.
[19]WIEDMANN T,LENZEN M.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footprin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J]. Nature geoscience,2018,11(5):314-321.
[20]COPELAND B R,TAYLOR M S. 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 ronmen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109(3):755-787.
[21]HANNA R M. U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FDI: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US?based multinational firms[J]. American eco? nomic journal:applied economics,2010,2(3):158-189.
[22]WAGNER U J,TIMMINS C D.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foreign di? rect investment 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J]. Environ? 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9,43(2):231-256.
[23]WHEELER D. Racing to the bottom:foreign investment and air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2001,10(3):225-245.
[24]盛斌,呂越.外國直接投資對中國環(huán)境的影響:來自工業(yè)行業(yè)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12(5):54-75.
[25]李金凱,程立燕,張同斌.外商直接投資是否具有“污染光環(huán)”效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7,27(10):74-83.
[26]楊子暉,田磊.“污染天堂”假說與影響因素的中國省際研究[J].世界經濟,2017,40(5):148-172.
[27]馬翠萍,史丹.開放經濟下單邊碳減排措施加劇全球碳排放嗎:對碳泄漏問題的一個綜述[J].國際經貿探索,2014,30(5):4-15.
[28]REINAUD J. Issues behind competitiveness and carbon leakages:focus on heavy industry[R]. 2008.
[29]邱薇,張漢林.碳邊界調節(jié)措施對中國出口產品影響評估[J].國際經貿探索,2012,28(2):90-102.
[30]ANTIMIANI A,COSTANTINI V,MARTINI C,et al. Assessing al? ternative solutions to carbon leakage[J]. Energy economics,2013,36:299-311.
[31]KOCH N,BASSE MAMA H. Does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ys? tem induce investment leakage:evidence from German multina? tional firms[J].Energy economics,2019,81:479-492.
[32]ZHANG Z K,GUAN D B,WANG R,et al. Embodied carbon emis? sions in the supply chains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J].Nature climate change,2020,10(12):1096-1101.
[33]DIETZENBACHER E,LOS B.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sense and sensitivity[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1998,10(4):307-324.
[34]閆云鳳,楊來科.中國出口隱含碳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20(8):48-52.
[35]IEA. 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2019[R].2019.
[36]OECD. The Analytical AMNE database[R].2019.
[37]UNCTAD. Bilateral FDI Statistics[R].2014.
[38]蔣雪梅,祝坤福.基于內外資企業(yè)能耗強度差異的工業(yè)節(jié)能潛力分析[J].管理評論,2017,29(1):12-18,92.
[39]羅長遠,司春曉.外商撤資的影響因素:基于中國工業(yè)企業(yè)數據的研究[J].世界經濟,2020,43(8):26-53.
[40]李玉梅,王園園,胡可可.外商投資撤資回流的趨向與對策[J].國際貿易,2020(6):63-71.
[41]周麗,夏玉輝,陳文穎.中國低碳發(fā)展目標及協(xié)同效益研究綜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20,30(7):10-17.
[42]LIU Y,MENG B,HUBACEK K,et al.‘Made in China’:a reevalu? ation of embodied CO2emissions in Chinese exports using firm het? erogeneity information[J]. Applied energy,2016,184:1106-1113.
Trac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foreign?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YAN Yunfeng
(School of Economics,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foreign trade and cross?border investment,and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bon emission transfer embodied in trade and investment.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global input?output model reflecting the heterogeneity of domestic?owned enterprises(DOEs)and foreign?owned enterprises(FOEs),and measured and analyzed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FOE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nge of its carbon footprint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In the first stage(2005-2007),the carbon footprint and its proportion in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carbon foot? print increased from 1 067.20 Mt in 2005 to 1 428.98 Mt in 2007,and its proportion increased from 19.97% to 22.08%. In the second stage(2007-2014),the carbon footprint increased,but its proportion decreased. In 2014,the carbon footprint reached 1 827.28 Mt,accounting for only 20.02% in China?s total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third stage(2014-2016),both the carbon footprint and its propor? tion decreased. In 2016,the carbon footprint was 1 677.91 Mt,and its proportion decreased to 18.51%. Scale effec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growth of the carbon footprint. Structural effect also promoted the growth of carbon footprint,but technical effect offset part of the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FO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the largest in 2005,but in 2016,China surpassed the United States to become the largest host country of FOEs?carbon footprint because of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FOEs in China. Although China?s carbon intensity has declin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its technical ef? fect is not enough to offset the scale effect of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FDI. Therefore,China still is largest host country of FOEs’car? bon footprint. Hong Kong China is the largest source of the carbon footprint,followed by Japan and the US.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FOEs in China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industries with high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which provide raw materials and energy for produc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China continue to reduce carbon intensity,improve the industry policies of low carbon development,en? courage foreign?owned enterprises to invest in low carbon technologies and industries.
Key wordsforeign?owned enterprise;carbon footprint;carbon transfer embodied in investment;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MRIO)model
(責任編輯:王愛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