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當代文壇中,有關基礎教育話題的文學作品較為少見,王刊新出的《擇校記》可謂是此類題材的一大力作。小說以周文的回憶為切入點,展示了教育領域存在的種種怪相,同時還穿插了大量的現(xiàn)實敘述,在主人公美好理想逐漸落空的過程中揭示資本對人的控制與異化。本文試圖以回憶與現(xiàn)實的交錯敘事為窗口,反思功利主義教育模式產(chǎn)生的深層原因,并由此追問究竟何為“真正的教育”。
關鍵詞:《擇校記》 回憶 資本 教育本質
回憶,是重新建構過去經(jīng)驗的過程,也是融入現(xiàn)時觀念和思考的途徑。在王刊的新小說《擇校記》中,主人公周文的回憶就像一幕幕重要的歷史,不斷地再現(xiàn)著教育的現(xiàn)狀。作者將小說的各個場景片段劃分為彼此獨立的單元,采用時空倒置的敘事手法,使故事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反復穿梭在過去與當下之間,以一個清晰的歷史脈絡,將K外從建立、發(fā)展、壯大直至遷校的過程完整呈現(xiàn)出來,使整部作品形成了一個富有張力的環(huán)形結構,流逝的時間又獲得了重生。作為一部回憶與現(xiàn)實交雜的小說,《擇校記》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在回憶中講述教育的怪相,二是在現(xiàn)實中展現(xiàn)對教育前路的迷惘。
事實上,小說在層疊的空間敘述里,也融入了作者對當下功利主義教育的深刻反思?,F(xiàn)實的迷惘,以開始的“地震”進入,這既是一場現(xiàn)實的地震,也是一場心靈的地震;而回憶之中的教育怪相主要從三個視角展開,即作為教師的周文、作為學生的劉贏、作為資本家的方校和周董。
小說第一節(jié),留存在人們回憶中的“地震”不僅是現(xiàn)實的自然現(xiàn)象,也是對主人公周文心靈造成的一場“震動”。重回過去,一提及那場地震,“周文在某些有風的日子,或者夕陽殘照的時刻,還會想起以前迎風流淚的樣子”a。在現(xiàn)實的維度上,K外即將面臨被迫遷校的風波;在過去的維度上,主人公想到了自己在K城所發(fā)生的一切:與李琦的情感糾葛、對阿加的悔恨愧疚、同張章的漸行漸遠。這與《百年孤獨》 的開頭不謀而合,“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總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b,這實際上蘊含了三重時間概念:過去、現(xiàn)在、未來。在時間的卷軸上,既存在著主人公周文的歷史回憶時間,也存在著其他人物共同參與的現(xiàn)實時間,紛繁復雜的過去與當下重疊交織。要知道,時空里的記憶始終是有溫度的,主人公“整理過去”就意味著他開始重新正視那段充滿創(chuàng)傷的回憶,畢竟,我們?nèi)绾谓嬜约旱倪^去,就是在如何建構現(xiàn)在,以及未來。
而在回憶敘事之中,周文的回憶作為建構過去那段傷痕歲月的重要片段,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基礎教育領域中出現(xiàn)的種種怪相。剛入校的他是一個意氣風發(fā)、滿懷激情的青年教師,留著及肩長發(fā),身上有著某種藝術家氣質,上課時總愛拿一本新詩選。作為一個初入社會的理想主義者,周文不滿足于學校常規(guī)的授課方法與模式,他認為“中國的教育太糟了,只有工具理性,沒有人文理性,只講應試,不提高素質”c,這是一個知識分子針對當前教育體制內(nèi)存在的諸多弊端發(fā)出的大膽而深刻的叩問。作為反抗者,他經(jīng)常帶領學生進圖書館,自由地讀詩歌;但在追求效率和分數(shù)的K外學校眼中,周文的教學模式成效緩慢,沒人在意他的教學理念是否新穎獨特,是否能為當時的辦學理念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學校領導和家長們只關心分數(shù),方校的責備和家長的暴力,直接宣告了這種教育模式的徹底破產(chǎn)與失敗。然而,轉變教育模式后的周文卻走向了另外一種極端,他要求學生們必須準確地背誦課文內(nèi)容及課下注釋,就連標點符號都不放過。小說中有一處細節(jié)將這種轉變展現(xiàn)得十分到位,一個女生在背書時,將注釋里的“姓朱”背成了“朱姓”,竟遭到了周文的嚴厲訓斥,批評她“不嚴謹,不認真”d,以前那個將課堂視作神圣之地,把精神生命看得極為重要的師者周文已經(jīng)消失不見了,他“徹底地變成了一個中庸主義者”e。回憶過去,周文的改變是可悲的,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教育的亂象,教育本應是“人”的教育,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完善人才是它的焦點之所在。反思當下,這種看重學生分數(shù)成績和升學率的教育顯然已背離其根本指向,落入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圈套之中。
在重新整理過去時,周文與他最初的教育理念漸行漸遠。然而他卻將自己對未來的某種希望,或者說未完成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劉贏的身上。在老師和學生的眼中,劉贏是一個完美的尖子生,他聰明好學,努力上進,因此也就成了各大高校紛紛想要“掐尖”的對象。打從小學開始,劉贏就是一個腦袋里時刻裝有許多想法的人,他想要當科學家、作家、管教育的官,古靈精怪、活潑可愛的性格讓周文很是喜歡。長大后的他成了老師同學眼中的學霸,本已被清華大學中文系錄取的劉贏卻因父親的反對而不得不復讀,機緣巧合之下再次遇見了周文。而他,也是第一個敢于在課堂上質疑課文講解和標準答案的人。劉贏是熱愛詩歌和文學的,他的身上也有著周文的某些影子,劉贏堅定、大膽、敢于質疑規(guī)則和挑戰(zhàn)權威的性格特質,同最初的周文是有些相似之處的,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當周文聽到劉贏說出“不寫詩歌”時,會生出一種無奈和惋惜的情緒了。小說末尾作者也借劉贏之口表達了他對功利主義教育的否定:“看看那些大人,都把這個世界糟蹋成了什么樣子?如果讓小孩子來統(tǒng)治,會是什么樣子呢?”f在作者的筆下,每個小孩都有獨一無二的本領、能力和夢想,他們是沒有被權力話語和教育體制所規(guī)訓的一代。顯然,中國未來教育的改革走向是掌握在以劉贏為代表的“孩子們”的手中,作者希望通過年輕一代的力量,改變當前的教育環(huán)境與教學模式,試圖重新確立教育的人文關懷尺度。因此,周文或者說作者是將自己對未來教育的美好希望寄托在劉贏這個孩子身上的,他的未來正是中國教育即將走向的未來。
“我們總是透過后視鏡來觀察目前,我們其實是倒著走向未來”g,回憶過去不僅是出于對自我經(jīng)驗的一種內(nèi)省與重構,更是為了反思功利主義教育模式背后的深層原因。這是一個資本的時代,K外的遷校與否是被處于食物鏈頂端的周董所決定的,他創(chuàng)辦的鼎力教育集團是學校背后的財力支撐。作為資本家的他并不關心學校的發(fā)展是否符合教育規(guī)律,也不在意師生的幸福感能否得到有效滿足,在商人的眼中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盈利。資本是講求效率的,辦學的經(jīng)濟效益遠大于其社會效益,當K外的發(fā)展并不能為公司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之時,資本家便會果斷地選擇將K外遷出,轉而發(fā)展房地產(chǎn)事業(yè)。周董的選擇是出于投入產(chǎn)出失衡的考量,然而推動一切現(xiàn)象發(fā)生的背后有一只看不見的手,那就是資本。置身于“金錢至上”的旋渦之中,不管是主動競爭還是被迫選擇,都不免為了外在的分數(shù)、地位和名利而不惜代價。比如,小說中的方校實際上是K外背后——鼎力教育集團的隱形發(fā)聲者??梢哉f,學校的發(fā)展走向絕大程度上是由他掌控的。作為私立學校的高層管理者,他一味地追求由升學率和重點率所帶來的品牌效應,卻忽視了教育的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將原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淪為機械知識的灌輸與應試技巧的培訓。當K外面臨生源緊缺的問題時,方校居然選擇與張章創(chuàng)辦的培訓機構合作,要知道在這之前,他們二人是存在一定的矛盾與沖突的。然而在利益面前,方校竟然說出“人家既然想報答母校,我們不能攔著他,是吧?”h這樣的言語。身處功利主義和工具主義觀照下的環(huán)境中,每個人都難以逃脫資本對信仰的瓦解,漠視對學生進行人格陶冶和精神教育的重要責任。
資本的力量對社會現(xiàn)實的滲透與介入使教育陷入了“非人性化”的尷尬處境之中,學生成為商品,老師失去本心,資本家金錢至上,“教師”這個職業(yè)的嚴肅性和崇高性也為資本所消減,最終導致教育目的的徹底異化。正因如此,周文才會在最后無奈喊出:“我們今天還信仰什么?物質才是我們的宗教?!眎尼采“上帝死了”的宣言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即是由精神的人墮落成物質的人,教育對個體生命價值的終極關懷已然消失。事實上,對于真正的教育是什么?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砌。教育的本質意味著:“它是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種喚醒靈魂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質,才是教育的真諦。”j從現(xiàn)代性的特點來分析,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祛魅的時代”、工具理性的時代以及物質化和庸俗化的時代,欲望與權力充斥于社會的各個角落之中。而在《擇校記》中,教育的主體是被資本化的對象,民辦高校的發(fā)展是按資本的方式在運行,學校的存在與否均掌握在少數(shù)資本家的手里,教師、學生和家長已喪失了教育的話語權,一切都在為資本讓路。功利主義式的教育觀過于注重物質和技術層面的培養(yǎng),卻忽視了學生個體的精神性發(fā)展。作者對過去記憶的重新書寫正是為了喚醒人們:真正的教育不是與資本合謀的結果,而是基于教育主體的自主選擇,這種選擇或來源于對自身理想的堅持,或來源于對自己人生的生命經(jīng)驗。
acdefghi王刊:《擇校記》,中國言實出版社2019年版,第9頁,第104頁,第197頁,第200頁,第201頁,第1頁,第54頁,第139頁。
b 〔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南海出版公司2017年版,第1頁。
j 〔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7年版,第13頁。
作 者: 王書婷,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