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學院體育學院 廣東 韶關 512005)
運動風險是指在運動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不利事件。我國大力提倡全民健身,青少年群體被運動風險羈絆。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教育部于2015年印發(fā)《學校體育運動風險防控辦法》,大學生群體是全民健身的主體,大學生運動風險認知是避免運動風險的基礎。
閆振龍抽查了全國10所雙一流大學的師生,認為大學生對于體育活動危險性重視不夠、體育風險防控預案重視不夠、大學生體檢健康檔案需完善等問題。地方院校大學生運動風險認知如何?防控管理制度如何?通過對粵北民族地區(qū)大學生運動風險防控認知研究,了解大學生運動風險認知現狀,為提高大學生運動風險認識和防控管理提供策略。
以粵北民族地區(qū)大學生運動風險認知為研究對象,以韶關學院為主要調查對象,采用文獻資料和問卷調查研究方法,設計大學生運動風險認知調查問卷,問卷采用問卷星形式發(fā)放、回收與處理,共回收243份問卷,有效問卷100%,為了解大學生運動風險認知,提升大學生運動參與減少不利因素提供策略。
通過問卷星發(fā)放問卷回收問卷的情況得知,韶關學院大學生共有243位學生填寫相關問卷,參與填寫問卷的男生位117名,占比48.15%,女生共有126名同學參與,占比51.85%;參與填寫的同學包括:大一114名學生、大二36名學生、大三63名學生和大四30名學生參與調查,分別占比46.91%、14.81%、25.93%和 12.35%,參與調查的學生專業(yè)分別有體育類、美術類、音樂與舞蹈類、師范教育類、文學與語言類和理工科類。
(1)大學生鍛煉頻率的情況。
運動頻率是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防范運動風險的首要因素。熊斗寅先生曾在一次發(fā)言中提出 “一般認為體育人口應該至少每周鍛煉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且有一定強度”。參與體育鍛煉次數或者說頻率為本研究設計運動風險認知提供了依據。調查得知,大學生每天鍛煉占比僅為16.03%,一周4-5次參與鍛煉的學生為32.11%,每周參與2-3次體育鍛煉的學生占比33.33%,每周僅參與1次甚至無參加的學生占比為18.52%。可見,大學生運動參與對健康促進的理念還未深入大學生思想意識里,或者說學生還沒將運動參與作為抵抗運動風險防控的方法。
表1 大學生運動風險認知情況調查表(N=243)
(2)大學生是否受傷的情況。
針對學生傷害事故的頻發(fā),教育部2015年頒發(fā)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隨后北京市、江蘇省、浙江省等各省出臺《中小學學生人身安全事故與預防處理辦法》,規(guī)定在參與有風險性的體育活動中或者有對抗性的體育賽事中發(fā)生的意外傷害,學校免責。經調查,77.78%的學生表示在體育運動中受到過傷害,22.22%的學生表示沒有受到過體育運動傷害。充分說明,運動過程中運動風險隱性存在。
(3)大學生運動風險發(fā)生的活動形式。
表2 大學生運動風險發(fā)生的活動形式調查表(N=243)
石巖教授認為,體育運動風險研究主要集中于學校體育運動風險以及運動員損傷,身體活動、體育運動和鍛煉三個關鍵詞都屬于高頻詞匯。據調查得知,大學生認為體育課的運動風險占比6.17%,課外體育活動的運動風險占比19.75%,戶外運動的運動風險占比18.52%,體育競賽的運動風險占比55.56%,位于體育運動風險之首,而事實上,部分戶外運動項目屬于高危項目,充分說明與學生參與的活動形式受限有關,在有限參與的體育活動中體育競賽運動風險最大,與中小學省認知一致。
(4)大學生運動風險發(fā)生的部位調查。
調查了解運動傷害發(fā)生的部位,能夠有針對性對其進行預防,保障青少年學生體育活動健康促進的效率。作者通過對大學生運動風險中受傷害的部位調查得知,79.01%的同學認為腳踝是最容易發(fā)生運動傷害的部位,其次是手指。一是說明肢體的末端的運動傷害風險較大,另外一方面還沒有細化精確到具體的損傷風險,而石巖在《體育運動風險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中提到的運動風險研究已經精準細化,精確到十字韌帶損傷。
表3 大學生運動風險發(fā)生的部位調查(N=243)
(5)大學生發(fā)生運動傷害的項目。
高中籃球被認為是運動損傷發(fā)生最常見的項目。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其運動風險嚴重程度不一。作者在針對大學生運動傷害項目的調查,提供了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健美操、游泳、武術、體操等多種體育運動項目進行調查,調查得知籃球運動傷害的發(fā)生程度最高,占比59.26%,其次是足球占比20.99%,再次是田徑占比17.28%,最后是游泳占比2.47%。調查結果與國內外運動項目發(fā)生運動傷害的調研結果一致。
表4 大學生運動風險發(fā)生的項目調查表(N=243)
傷害已經成為日益嚴重的全球性衛(wèi)生問題,運動傷害作為傷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引起青少年傷害的重要類型,當青少年在參與各種體育運動時,往往會由于個體因素或運動不當,導致一些傷害的發(fā)生,這不僅沒有達到改善體質、愉悅身心的目的,相反會損害健康。
(1)大學生對運動傷害風險責任歸因調查。
表5 大學生運動風險發(fā)生原因調查(N=243)
運動傷害發(fā)生之后學生究竟如何歸因?作者調查中發(fā)現,大學生反思其原因時39.51%的同學認為是學校場地器材破舊損壞造成的,11.11%的的同學認為是學校的管理制度不嚴造成的,20.99%的同學將責任歸結到體育教師身上,認為體育教師運動風險意識不強造成的,88.89%的數同學將原因歸結為自身,認為是自己運動風險防范意識不足造成的。
(2)大學生對參與有運動發(fā)生風險情況的態(tài)度調查。
體育活動的好處顯而易見,然而任何事情都猶如硬幣的正反面,有利有弊。通過對大學生運動風險認知的態(tài)度調查,發(fā)現19.75%的大學生堅持明知有風險也還是堅持參加體育運動;2.47%的同學根本不知道參加體育運動會存在風險;77.78%的大學生會根據風險程度選擇性參加體育活動。充分說明,大多數大學生會量力而行,評估風險程度而選擇是否參與;極少數同學安全防范意識較差,對運動風險認知較弱;還有近兩成的學生屬于冒險型,這會為發(fā)生運動傷害埋下禍根。
表6 大學生對運動風險認知與參與情況的調查(N=243)
(1)加強運動安全教育,增強運動風險常識。
運動安全是健康促進的根本保證。安全運動的前提是身體狀態(tài)適宜,如果過于疲勞或者孱弱,就不適合運動。運動前與飲食的關系、身體狀態(tài)的關系,運動過程中自身的狀態(tài)、與物質條件的關系,與體育運動中他人的關系,都需要衡量是否有風險。比如,運動過程中長跑會出現極點,需氧量增大,攝氧量無法滿足需氧量的問題,特別是當前疫情下戴口罩運動會阻礙呼吸等常識,需要學校進行宣傳、體育教師進行引導、學生自身自主學習,從而能夠識別運動風險,應對運動風險。
(2)懂得運動風險規(guī)避,降低運動傷害事故。
“計劃生育”政策下的大學生,應對“健康中國”的規(guī)劃綱要,提升生活健康水平,需學會識別、評估運動風險,并能運用風險知識指導運動實踐,規(guī)避運動風險。比如,檢查、避開有危險的場地和器材,應對運動中狀態(tài)不佳、不適于大運動量的活動等常識,只有懂得規(guī)避運動風險,才能降低甚至規(guī)避運動傷害或降低運動傷害。
(3)購買意外傷害保險,規(guī)避運動風險。
教育部曾于2002年頒布《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2008年頒布由政府購買中小學意外傷害責任險的制度,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意見》明確了探索建立涵蓋體育意外傷害的學生綜合保險機制”,從“學平險”到政府叫停教育部門亂收費禁止商業(yè)險進入校園,再到學生綜合保險機制的推行,某種程度上為體育運動降低風險,為身體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