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越秀區(qū)紅火炬小學 陳潔玲
在技術賦能教育的新時代,學校要積極探索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聚焦可視化學習的理論,開展技術賦能的課堂教學研究,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發(fā)生結構性變革。
教師在課堂上要關注每一個孩子,盡最大努力為每個孩子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學習資源,滿足不同個體的學習需求。如在教學信息技術《開心游樂場——圖像的旋轉與翻轉》一課中,教師設計了游樂場“智慧星”作為過程性評價給學生鼓勵。在教學中,通過微課讓學生觀看任務二小丑疊羅漢的制作過程,解決本課難點內容“旋轉與翻轉組合運用”,為學生的后續(xù)創(chuàng)作打開思路。接下來,教師就會給出分層任務“疊羅漢創(chuàng)新設計”練習任務,學生可以用分別選用“旋轉、翻轉、旋轉與翻轉組合運用”三種方式設計疊羅漢的場景,只用一種技術的加一個游樂場“智慧星”,用兩種技術加兩個“智慧星”,用三種技術則可以加兩個“智慧星”。既可以照顧各層面的學生都可以完成不同難度的設計,也可以鼓勵學生運用技術,嘗試創(chuàng)新。通過競爭,學生爭取更多的“智慧星”,同時也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然而微課導學的特點之一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素材,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微課資源一般用于課中,微視頻時長一般控制在4~8 分鐘,圍繞學習內容的重難點錄制,同時把微課也劃分為多個節(jié)點供學生選擇性地使用,借助微視頻體現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對課本中的知識更透徹的理解,并能夠實際運用。以微課導學為指導支架,改變一問一答灌輸式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教學數學科《兩種常見的數量關系》一課,這節(jié)課教學內容豐富,教師圍繞“歸納兩種數量關系”的難點,設計了學生愉快的購物活動,在可視化學習資源支持下開展深度的探究,讓孩子們輕松歸納出“單價×數量= 總價”,在攻破“速度×時間= 路程”這個數量關系中,采用“微課導學”“檢測評學”加深理解降低難度,讓教與學可視化,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歸納總結的思維能力,落實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隨著各學科的教材進行了改版,新教材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非常多,為了降低學生碎片化的認知,克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點之間的交叉性,融合性以及系統性。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運用思維可視化的思維導圖教學策略,引導教師要關注教材的整體結構,各單元的知識點要素,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整體框架,創(chuàng)造性的重組,促進知識的深層加工與吸收,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英語學習中,英語的詞匯多而繁雜,就像散落的珍珠一樣,不知如何歸納整理,對于學困生來說更是困難。在單詞記憶中借助思維導圖,通過想象與聯想,以圖像的形式將“散落的珍珠”串聯起來,并進行歸納與整理,幫助記憶。
我們把技術賦能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融入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采用答題器作為反饋的技術工具,學生使用答題器將練習、闖關游戲等答案輸送到教師教輔設備上,教師第一時間獲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用以反思、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甚至可以因應每個孩子掌握知識點的情況,推送分層練習,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這種基于伴隨式數據收集的課堂教學監(jiān)測,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課程改革是教育觀念的碰撞,是技術的革新,是心靈的對話,更是智慧的修行。新技術應用喚起課堂教學的深層變革,教育者要堅守教育的本質,主動對接時代需求,勇于在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道路上探索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