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 奎,魏錫坤
(順德職業(yè)技術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佛山 528333)
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是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原則,西方自由主義傳統(tǒng)對私有財產的辯護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理論背景。隨著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資產階級為了擺脫君權神授理念和封建專制制度,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層面發(fā)生了一場革命,這主要體現在古典自由主義和啟蒙運動的思想當中?!叭藱唷笔沁@一時期的基本口號,“自然狀態(tài)”和“自然權利”是人權的理論基礎;自由與平等則是人權的基本價值取向,而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和平等,最核心的是要求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不受他人侵犯。這一原則在洛克的理論中得到集中表現,在《政府論》中洛克論證了私有財產是人的基本權利,而對于私有財產的合法性,洛克主要是通過勞動這一原則進行論證的。洛克指出,在自然狀態(tài)中自然界的物質財富包括土地原本歸人類所共有;勞動則是財富撥歸個人使用的主要方式,“誰采集了一百蒲式耳橡實或蘋果,誰就取得了對這些東西的財產權;它們一經采集便成為他的財物?!保?]29-30因為“正是勞動使一切東西具有不同的價值?!保?]26通過勞動這一原則,洛克有力地顛覆了封建專制制度對公民財產隨意掠奪的神學基礎。在洛克看來,國家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而最高的政治權力形成以后,“未經本人同意,不能取去任何人的財產的任何部分?!保?]87政府在以稅收和其他方式征用人民的財產時,一定要經人民或其代表的同意,并要有相應的政治法律程序予以保證,否則人民有權推翻侵犯私有財產的政府。洛克的理論對西方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完成后紛紛將“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這一原則寫進了憲法中,從而在政治和法律上有力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然而對私有財產的維護是否真正實現了社會正義?以及與私有財產制度相應的個人權利優(yōu)先的意識形態(tài)是否真正實現了啟蒙運動以來的價值理想?如財產的非公正和不道德的使用則暗含著人權的濫用;而資產、財富的分配不均,則有可能導致權力被用于壓迫和剝削窮人。最早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啟蒙思想家是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中,盧梭指出私有財產是造成人類社會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在盧梭看來,自然狀態(tài)中人的天性善良,人與人處于一種平等的關系之中;而私有財產的出現不但導致了人類社會的分裂和不平等現象的產生,而且造成了人性的墮落。盧梭指出,人類社會早期所出現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也只是為了維護富人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則“給弱者戴上了新的鐐銬,使富人獲得了新的權力,并一勞永逸地摧毀了天然的自由,制定了保障私有財產和承認不平等現象的法律,把巧取豪奪的行徑變成了一種不可改變的權利,此外,還為了不少野心家的利益,迫使所有的人終日勞苦,陷于奴役和貧困的境地。”[2]101
盧梭認為私有財產所導致的問題需要通過政治社會來解決,洛克的政治社會所體現的是“特殊性”原則,他主要強調是保護個人權利,即保障每個人自由地追求自己的財富而不受他人侵犯;而盧梭認為政治社會應該體現一種“普遍性”原則,即好的政府和法律應該體現“公意”和實現共同幸福,而不僅僅是代表一部分富有和權勢階層的利益。一方面,盧梭肯定了保障私有財產的必要性,“財產是政治社會的真正的基礎,是公民訂約的真正保障?!薄拔ㄓ性谪敭a權確立之后,才能成為一種真正的權利。”[3]27另一方面,在盧梭看來,人們訂立“契約”成立國家后,國家則成為全體社會財富的主人。而無論人們用什么方式對自然財富進行占領,個人對于他自己那塊地產所具有的權利,都永遠要從屬于集體對于所有的人所具有的權利,因此個體對財產的占有要以實現集體的幸福為目標。而“集體在接受個人財富的時候不是剝奪個人財富,而只是保證他們自己對財富的合法享有,使據有變成一種真正的權利,使享有變成所有權。于是享有者便由于一種既對公眾有利、更對自身有利的割讓行為而被人認為是公共財富的保管者,他們的財產權利也因此能夠受到國家全體成員的尊重。”[3]29由此可見,盧梭在私有財產問題上體現了一種集體主義的原則;其目的在于寄希望通過建立能夠代表“公意”的政治共同體來超越市民社會的不平等現象與利己主義原則。
盧梭揭示了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悖論,青年馬克思對私有財產的批判過程中始終能夠看到盧梭思想的痕跡,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對市民社會利己主義的批判以及“抽象的公民才是真正的人”的思想應該說秉承了盧梭的精神。在英國學者伯爾基看來,盧梭關于人的個體意識在現代文明中不真實和受支配的思想與馬克思早期文本中出現的異化概念有重要的相關性,而“對文化和文明的盧梭主義批判——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深刻的現代性內在自我批判——無疑是馬克思主義一個主要源泉”[4]60。
青年馬克思曾試圖通過宗教和政治批判的方式促使普魯士建立一個理性和自由的國家以實現人的解放,而隨著新的專制政府的上臺,這一理想因此而破滅。馬克思開始與青年黑格爾派劃清界限,開始尋求真正影響現實世界的力量,而在《萊茵報》時期的經歷,尤其是關于新出臺的林木盜竊法的討論,使馬克思認識到真正的問題是現實的物質利益的問題,從而把批判焦點從宗教和政治轉向了對現實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批判。另外,青年馬克思在克羅茨納赫期間的研究也是推動其關注現實經濟問題的原因;馬克思在克羅納茨赫期間廣泛研究歐洲各國的歷史和政治,寫下了五個研究筆記即《克羅納茨赫筆記》。馬克思在研究中發(fā)現,在法國大革命前后,作為“第三等級”組成的國民議會一方面宣布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另一方面又沒收教會私有財產。這種矛盾的現實使得馬克思意識到自由主義人權的虛假性。而通過對歐洲各國歷史的研究,馬克思認識到圍繞財產的所有制實際上才是社會歷史結構的真正基礎?,F實的悖論和理論視野的拓展使馬克思認識到要尋求人的解放則需要把焦點轉移到對私有財產問題的研究,馬克思從而開啟了對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的研究和批判之路。
《萊茵報》由于其激進的批判話語被普魯士政府所查封,馬克思開始輾轉思想氛圍比較自由的法國。在巴黎馬克思同盧格合辦了期刊《德法年鑒》,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上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論猶太人問題》。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主要批判了布魯諾·鮑威爾關于猶太人解放的方案,分析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指出政治解放不等于人類解放,要實現人類解放就需要把人從猶太人的利己主義精神和金錢崇拜中解放出來。
布魯諾所謂的“猶太人問題”,指的是當時在德國社會的猶太人要求享有和當地人同樣的權利,也就是猶太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問題。在鮑威爾看來要實現猶太人的解放就要猶太人放棄猶太教和民族偏見,因為只有一切人放棄宗教,這樣人才能成為享有平等權利的政治公民。另一方面需要在政治上廢除宗教,通過政治解放超越狹隘的宗教信仰,使國家成為普遍利益的共同體。馬克思認為這體現了鮑威爾對猶太人問題的片面理解,混淆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關系。在馬克思看來,政治解放依然有其局限性:“即使人還沒有真正擺脫某種限制,國家也可以擺脫這種限制,即使人還不是自由人,國家也可以成為自由國家?!保?]170馬克思分析指出自由主義所建構的國家雖然在法律上宣布廢除了私有財產在民主選舉中的作用,規(guī)定每個人都是人民主權的平等參與者,但現實生活中國家還是任憑私有財產發(fā)揮著作用,在市民社會中人們依然存在著利益的沖突和財產差別,以及因為私有財產而產生的壓迫與奴役。承接了黑格爾的思想,馬克思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現代社會中國家與市民社會是處于一種分裂狀態(tài);不同的是黑格爾認為國家代表了普遍理性和自由的實現;而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所建構的國家雖然使市民社會擺脫了封建專制的統(tǒng)治,但也使得市民社會逐漸超越政治國家的力量而處于支配性的地位。正是由于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裂,現代社會的人因此過著雙重的生活,一種是政治共同體的生活,人在共同體中把自己看做社會存在物;另一種是市民社會的生活,人在市民社會中作為私人進行活動,把別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為工具,任外力隨意擺布。從而出現了普遍利益與特殊利益、公民與市民之間的對立。
馬克思進而對自由主義的“人權理想國”進行了解構,指出了資產階級人權的內在矛盾。由于人雙重化為“公民”和“市民”,使得人權分為“公民權”和“作為市民社會成員的權利”,而資本主義國家“人權宣言”所規(guī)定的“人權”主要指“作為市民社會成員的權利”,如洛克所確立的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這項權利。馬克思指出“私有財產這一人權是任意地、同他人無關地、不受社會影響地享用和處理自己財產的權利;這一權利是自私自利的權利。這種個人自由和對這種自由的應用構成了市民社會的基礎。這種自由使每個人不是把他人看做自己自由的實現,而是看做自己自由的限制?!保?]184而任何人權從根本上說都是“脫離了人的本質和共同體的利己主義的人的權利?!薄叭魏我环N所謂人權都沒有超出利己主義的人,沒有超出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的人,即沒有超出作為退居于自身,退居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與共同體分隔開來的個體的人。在這些權利中,人絕不是類存在物,相反,類生活本身,即社會,顯現為諸個體的外部框架,顯現為他們原有的獨立性的限制。把他們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對他們財產和他們的利己的人身的保護?!保?]185由此可以得知,鮑威爾關于猶太人解放方案的局限性;因為政治解放的世俗化運動不能真正實現人類解放,要實現人類解放則需要人的雙重身份的統(tǒng)一,即“作為市民社會的成員”與“公民”的統(tǒng)一。馬克思指出“市民社會的成員”是感性的現實的人,“公民”才是真正的人。人的雙重身份的統(tǒng)一也就是存在與本質、世俗性和神圣性的統(tǒng)一。而“只有當現實的個人把抽象的公民復歸于自身,并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人勞動、自己的個體關系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認識到自己的‘固有的力量’是社會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起來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離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類解放才能完成?!保?]189簡言之,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
那么這種統(tǒng)一即人的解放何以可能?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的第二部分做了進一步分析。馬克思認識到只有從市民社會中才能找到解放的根本因素,于是將分析焦點對準了現實的世俗的猶太人,而不是鮑威爾所說的“觀察安息日的猶太人”。馬克思巧妙地借用了“猶太”在德語中的多重含義,將“猶太人問題”引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馬克思指出“猶太”的世俗基礎就是實際需要和自私自利。而金錢則是猶太人的世俗上帝,做生意是猶太人的世俗偶像。利己主義和金錢崇拜同時也是現代市民社會的基本特征;所以“市民社會從自己的內部不斷產生猶太人”。因此,猶太人的解放問題——即從做生意和金錢中獲得解放——不僅僅是猶太民族的解放問題,而是“現代的自我解放”,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蔼q太人的解放,就其終極意義來說,就是人類從猶太精神中得到解放。”[5]192馬克思指出猶太人盡管在政治上或宗教上受到了基督教國家的歧視,但事實上猶太人比基督徒享有更多的自由,猶太精神實際上支配著基督徒?!蔼q太人用猶太人的方式解放了自己,不僅因為他們掌握了金錢的勢力,而且因為金錢通過猶太人或者其他的人而成為了世界勢力。猶太人的實際精神成了基督教各國人民的實際精神?!保?]193而猶太人實際擁有的力量與他們在政治權利方面的矛盾,本質上是屬于金錢勢力與政治之間的矛盾;表面看來,政治權力凌駕于金錢勢力之上,然而現實中政治卻是金錢的奴隸。
馬克思指出:“金錢是以色列人的嫉妒之神;在他面前,一切神都要退位。金錢貶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變成商品。金錢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獨立自在的價值。因此它剝奪了整個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價值。金錢是人的勞動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異化的本質;這種異己的本質統(tǒng)治了人,而人則向它頂禮膜拜?!保?]194由此可見,宗教批判活動雖然消除了宗教對政治國家的影響,但是在世俗社會中宗教的觀念依然存在,私有財產和金錢則成了“世俗的神”。這個“世俗的神”消除了一切神圣性的價值,“抽象地存在于猶太人中的那種對于理論、藝術、歷史的蔑視和對于作為自我目的的人的蔑視,是財迷現實的、自覺的看法和品行。就連類關系本身、男女關系等等也成了買賣對象!婦女也被買賣?!保?]195馬克思最后指出這種對金錢的崇拜隨著近代世俗化運動和市民社會的完成達到了的頂點,因此要實現人的解放則需要把人從猶太人的利己主義和金錢崇拜中解放出來,“社會一旦消滅了猶太的經驗本質,即做生意及其前提,猶太人就不可能產生,因為他的意識就不在有對象,猶太的主觀基礎即實際需要就會人性化,因為人的個體感性存在和類存在的矛盾就會消失?!薄蔼q太人的社會解放就是社會從猶太精神中獲得解放。”[5]198
綜上所述,可以發(fā)現馬克思通過對猶太人解放問題的分析,將猶太人解放問題上升到人類解放問題的高度,指出了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分析了只有把人從私有財產和金錢中解放出來,人類解放才能完成。馬克思在批判的過程中借鑒了盧梭對私有財產和利己主義的批判,吸收了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同時又超越了他們的解決方案。從更深層次的理論意義來看,對金錢崇拜和利己主義批判也彰顯了馬克思思想的“現代性”批判維度,并成為貫穿馬克思思想始終的“問題意識”。當然,馬克思雖然已經認清了解決問題的方向,但由于當時理論視域的局限,還不能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正如阿爾都塞指出的,馬克思在這一階段的“總問題”還是費爾巴哈人本學哲學,費爾巴哈“共同體的”人則是馬克思這一階段的“世界觀和實踐立場的理論原則?!保?]54直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完成,馬克思對私有財產的批判才實現了由哲學批判到歷史唯物主義批判的轉換,而隨著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建立,馬克思“不是簡單地從道德上否棄私有財產,而是試圖揭示它在歷史上生滅的緣由和作用”[7]。延續(xù)黑格爾的私有財產觀,馬克思在歷史唯物主義階段也認識到私有財產是個體自由和個性發(fā)展的基本保障,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也批判了單純消滅私有財產的觀點,認為這只是“粗魯的共產主義”。正如英國學者塞耶斯所指出的:“私有財產并非如一般被想的那樣,在馬克思著作中是純粹否定性的現象。反而,在我正討論的來自《資本論》的段落中,馬克思論證了,小規(guī)模的私有財產形成了個人從他們和共同體的直接統(tǒng)一中解放出來的基礎,并且它釋放了個人的生產能量和創(chuàng)造性。”[8]69馬克思一方面看到了私有財產對社會生產力和個體自由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私有財產將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限制,與之相應的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必然造成社會危機,而真正的共產主義則是對私有財產和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揚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