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紅 梁魯波 史濤濤 奚玲如 張康華 鐘細妹
廣東三九腦科醫(yī)院神經內一科,廣州 501510
腦卒中是臨床最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近70.0%左右的腦卒中幸存者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1];后循環(huán)缺血作為最常見的梗死類型之一,患病者除肢體無力、言語不清、頭暈等癥狀外,也常伴有平衡功能障礙,增加患者日常跌倒的風險,因此需要通過有效的平衡功能訓練改善患者的行走能力,提高患者的預后水平[2]。振動儀是臨床訓練平衡功能的常用儀器,它可以通過改善患者的骨質量來提高其步行能力,在一定程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3]。對此,本研究將其運用于后循環(huán)梗死患者,觀察全身振動訓練對患者平衡能力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間本院收治的后循環(huán)梗死患者240 例為研究樣本,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分為兩組,各120 例。對照組男62 例,女58 例,病程(41.25±5.67)d,NIHSS 評分(16.32±2.59)分。試驗組男61 例,女59 例,病程(41.39±5.54)d,NIHSS 評分(16.19±2.47)分。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在知情的前提下參與本項研究,已簽署相關知情文書,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患者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并且經核磁共振成像(MRI)技術檢查確診為后循環(huán)缺血;(3)患者為初次發(fā)病,且發(fā)病時間未超過1 周。排除標準:(1)患者合并存在前循環(huán)缺血;(2)患者患有嚴重的內科疾病無法接受振動治療;(3)患者己存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變。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干預:于患者的床頭放置安全提示卡,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通過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了解疾病常見的發(fā)病原因、治療方式和康復訓練方式,同時結合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況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焦慮、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并且根據患者具體的治療和恢復情況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康復方案,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和平衡能力的訓練。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給予患者全身振動訓練,振動儀選用Galileo 900 振動訓練器,對于站立平衡能力較好,功能性步行量表顯示為3~5 級的患者指導其站立在訓練器平臺上,同時雙手握住振動器前方的保護欄;而平衡能力較差,功能步行量表檢測顯示為0~2 級的患者則協(xié)助其倚坐在PT 床上,通過調整床的高度,使患者保持微蹲站立姿勢,雙手同樣握住保護欄,實施旋轉訓練模式,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調整振動頻率在12~20 Hz,每天訓練2 次,每次開展3 組訓練,每組訓練的時長為3 min,每兩組之間間隔2 min,連續(xù)訓練14 d。
1.3 觀察指標 參考Berg 平衡量表(BBS)[5]分別于干預訓練前后評估患者的平衡功能,量表共計14 項內容,采用0~4 分五級評分法,總分為56 分,分值的高低與患者的平衡能力之間呈正相關性,比較兩組干預訓練前后的評分差異。另外采用三維步態(tài)分析儀評估所有患者干預前后的站立相百分比、擺動相百分比和步頻進行測量,比較兩組干預訓練前后的差異。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用(± s)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平衡功能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平衡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平衡能力評分較本組干預前相比均有明顯的提高,且試驗組平衡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步態(tài)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站立百分比、擺動百分比、步頻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試驗組站立百分比、擺動百分比、步頻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平衡功能評分比較( ± 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平衡功能評分比較( ± s,分)
組別對照組試驗組t值P值n 120 120干預前25.96±3.54 25.67±3.56 0.633 0.527干預后36.12±3.28 42.15±2.97 14.928<0.001 t值23.062 38.939 P值<0.001<0.001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平衡是一種穩(wěn)定的姿態(tài),是一種在運動狀態(tài)下或受到外力作用時可以維持重心始終垂直于地面的能力[6]。對于腦卒中患者而言,近30.0%~50.0%患者在出院后的3 個月內仍無法獨立行走,不僅增加患者日常生活的負擔,更增加患者跌倒的發(fā)生風險,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提高步態(tài)平衡能力是此類患者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7]。
本研究發(fā)現,試驗組在實施全身振動訓練后平衡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證實,全身振動訓練在改善患者平衡能力方面具有顯著的功效,究其原因可以發(fā)現,全身振動訓練可以借助振動儀器的振動系統(tǒng)對后循環(huán)梗死患者的肌肉進行強化,再配合對其平衡能力的調控以及骨質量的改善來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除此以外,全身振動訓練還可以促進成骨,在增強肌肉力量、增加肌肉體積方面效果突出,并且通過對患者神經肌肉系統(tǒng)協(xié)調性的訓練來增強患者的平衡能力,促使患者的肌張力得到有效的訓練,從而控制患者的肌肉痙攣,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8]。與此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試驗組干預后站立百分比、擺動百分比和步頻均優(yōu)于對照組,由此表明,全身振動訓練可以通過調節(jié)人體的肌肉神經反射來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和運動控制能力。究其原因可以發(fā)現,振動刺激可以調節(jié)運動單位的募集,當人體受到振動刺激時,機體的肌肉會呈反射性的收縮以來抵抗振動波,進行有效的調諧作用。并且適度的振動刺激可以激活腦卒中患者大腦運動皮質的興奮性[9-10],患者在接受震動刺激時會左右輕微移動盆骨,在此過程中會在體內形成動能的積蓄,而身體通過不斷快速的肌肉收縮來釋放該項動能的積蓄,使患者的姿勢控制能力和反應能力均可以得到有效的訓練,進而顯著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臨床應用效果顯著[11]。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步態(tài)情況比較( ± 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步態(tài)情況比較( ± s)
組別對照組試驗組t值P值n 擺動相百分比(%)干預前60.98±5.15 60.59±5.26 0.580 0.562站立相百分比(%)干預前45.13±3.15 45.27±3.19 0.342 0.733步頻(步/min)干預前75.26±6.97 75.19±6.28 0.082 0.935干預后48.39±2.67 52.69±2.61 12.616<0.001干預后54.21±3.47 49.39±3.26 11.090<0.001 120 120干預后70.39±5.82 64.05±4.66 9.315<0.001
綜上所述,對后循環(huán)梗死患者進行全身振動訓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臨床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