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肖芹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能靜心品詞析句,慢慢體會、感悟文字魅力,走進文本感受意境美和人文美。而學生獨特情感體驗的產(chǎn)生需要一定時間和空間,教師就要抓住合適的時機,讓課堂安靜一會兒,指引學生的思維“飛”一會兒。
一、課堂:給思維“飛”一會兒的場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享受樂趣?!遍喿x過程中,只有學生親身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文本的意境,才能將這些內(nèi)容內(nèi)化到自身的知識體系中。在教學過程中,總會有一些有難度有深度的問題,每每遇到需要探究的問題,我總會提醒自己:靜下來,慢慢來,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哪怕有個別學生已經(jīng)高高舉起小手,我扔會提醒學生再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答案全面嗎?準確嗎?盡可能關注到更多的學生,關注到學生思考的廣度和深度,引導學生經(jīng)歷一個深入體悟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快樂。
如,學習《池上》這首詩時,很多同學對“蹤跡”一詞不太理解,我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出示兩字的演變過程,感受該詞與腳有關。其次,出示雪地里小馬的腳印,配以文字: 是 的蹤跡。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既能降低難度,又能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讓學生的思維更有廣度和深度。在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后,一個個精彩的答案出現(xiàn):竹葉是小雞的蹤跡;楓葉是小鴨的蹤跡;梅花是小狗的蹤跡……
“誰能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想到這么多精彩答案的?”
“看到屏幕上小馬和月牙的圖片,我想起來之前學過的《雪地里的小畫家》?!?/p>
“你真是太聰明了,會結合之前學過的課文來理解,太了不起了。”
學習《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時,學生已經(jīng)感知到北京和新疆不同的風土人情和自然景觀,是不是可以引導學生放眼看中國,感受中國的幅員遼闊和各地的民族特色呢?我嘗試著出示了中國地圖,簡單介紹了一下:“你有沒有想去的地方呢?那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
“老師,我想去內(nèi)蒙古大草原看看,嘗一嘗烤全羊,摸一摸彎月刀?!毙¢Z同學迫不及待地說。
“非常有想法,老師也想去看看。誰還想說呢?”
“我想去海南島看看,看看遍地盛開的鮮花到底有多美麗?”
“這句話怎么那么耳熟呢?”我追問了一句。
“老師,我們課本上《祖國多么廣大》里面有這一句話?!?/p>
“海南島上還會有什么?”
“甘甜的椰汁”“軟軟的沙灘”“漂亮的貝殼”……一串的答案從孩子們口中飛出。
“那快拿起筆來把你的想法記錄下來吧!”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個精彩的小片段。
以文本為依托,積極拓展學習的途徑,抓住成長點,積極給學生創(chuàng)設思考的時空,讓學生投入到了學習中去,學會了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見解,用自己的思維來詮釋自己的心靈感受。這樣,學生的思考在靜默中走向深邃,日益充盈。
二、安靜:給思維“飛”一會兒的時間
語言文字有著豐富的意義和人情味,這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僅依靠老師講授是沒辦法讓學生真切體會到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靜下來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思維放飛馳騁。
如教學一年級下冊《春夏秋冬》課文時,在認讀完“春風吹”“夏雨落”“秋霜降”和“冬雪飄”后,嘗試著讓孩子們說幾個類似的短語,有一部分孩子一點思路也沒有,我鼓勵孩子們畫一畫。先出示了四季的圖片,鼓勵孩子尋找代表性景物,再后綴一個恰當?shù)膭釉~。一陣靜默和思考后,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訴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草發(fā)芽、冰雪化、柳樹綠、知了叫、荷花開、楓葉紅、雪花飄……一下子教室里熱鬧起來了。一幅又一幅靈動鮮活的畫面在孩子們腦海里浮現(xiàn),一句又一句優(yōu)美的詞語從孩子們的口里蹦出。
這樣的處理,既能幫助學生仿寫“春風吹”式的詞語,更能引導學生觀察感受四季之美,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起來?,F(xiàn)在的語文課堂被大量精彩的多媒體畫面充斥,孩子們?nèi)鄙倭讼胂蟮臅r間和空間。作為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給孩子們一些思考的時間,給孩子一點反思的時間,在靜默中啟發(fā)學生合理地聯(lián)想與想象,從而悟出課文的內(nèi)涵。課堂上安靜一會兒,讓學生在靜默中感受意境,在靜默中走向文字,在靜默中放飛心靈。
三、靜默:老師抓住思維生成的機會
雖然課前有精心的設計,但是課堂上依然狀況百出。成功精彩的課堂一定是預設和現(xiàn)場發(fā)揮的有機結合。課堂是沒有劇本的現(xiàn)場直播,真正考驗一個教師教學機智的是臨場發(fā)揮。此時不妨停下腳步,靜默一會兒,或許會有更意外的收獲。
《靜夜思》是一首耳熟能詳、婦孺皆知的古詩,一年級的孩子對這首詩一點也不陌生,可是體會李白常年漂泊在外,思鄉(xiāng)甚濃之情卻很有困難。詩中的“霜”字,既是對月光如水傾瀉床前的景物描寫,又是此刻詩人心冷如霜、孤獨寂寞的心境的真實寫照,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心情是非常有難度的。
“老師,周一升旗的時候,我在操場上見過霜?!睂W生說。
“那看到操場上滿是霜的時候,你有什么感受嗎?”我追問說。
“那么多的霜,天氣實在太冷了?!睂W生回答道。
“還有同學要補充嗎?”
“老師,我伸手摸了摸霜,感覺涼涼的?!?/p>
“是啊,此刻,李白漂泊在外,只身一人,他的心情和霜一樣涼涼的,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詩的前兩句?!?/p>
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學生的答案,追問:霜給人的感覺,學生的回答推進了對詩人心境的理解。
在課件的提示下,我引領孩子們暢想李白會思念家鄉(xiāng)的山水人情的時候,有同學提問:“老師,李白那么想家,他為什么不回家看看呢?”課堂頓時熱鬧起來,孩子們竊竊私語,我的大腦飛快地轉(zhuǎn)著,為什么不回家?李白離家路途遠,困難多,思鄉(xiāng)情當然更濃啊!對,就從李白回家會遇到的困難入手吧?靜默幾秒后,
“同學們,這個問題誰能幫他解決一下呢?”
“請你來說一下你的想法。”
“我覺得李白也可以回家看看。”
“那你認為他該選擇哪種方式回家呢?”
“飛機或者高鐵,速度最快了?!?/p>
“他說的不對,李白那時候沒有飛機和高鐵。”一位同學突然站起來反駁到。我趁機追問了一句:
“那你覺得李白會怎么回家?”他撓撓頭,坐下了。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1500年前,李白會怎么回家呢?”
在經(jīng)過一番討論后,同學們想到了最可能的方式:步行、騎馬和坐船。結合課堂開始出示的李白家鄉(xiāng)和住地的圖片,同學們意識到了回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加上現(xiàn)在李白身患重病,又身無分文,回家更是難上加難,在這樣的窘?jīng)r下,李白是不是會更思念家鄉(xiāng)呢?同學們的疑問迎刃而解,而體會李白濃濃思鄉(xiāng)情的教學目標也達到了。
課堂的獨特魅力在于教師永遠不可能預設到課堂上的各種情況,一個個突發(fā)而來的畫面是對教師教學機智的考驗,更是教師職業(yè)生涯的一個個成長點,作為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利用好這些生長點,在課堂上讓自己的思維跟隨學生們多“飛”一會兒。
思維火花在靜默中碰撞,作為思維碰撞的助力者,讓我們胸懷“讓子彈飛一會”的從容與淡定,走向講臺,還給學生一個自由、靜默、純凈的課堂,讓學生的心靜一會兒,讓思維“飛”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