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書法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物質水平似乎越來越高了,但是缺乏幸福感的人大有人在。究其根本,就是缺乏對價值觀的關注,只有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以塑造核心價值觀為本的教育,才能打造出學生美好未來的根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有《易經》等國學經典,其中蘊含著許多高深的價值觀和思想,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本文擬以《易經》為例,探討如何基于國學經典來培養(yǎng)和提升早期兒童的核心素養(yǎng)。
一、《易經》何以可能成為優(yōu)質的早期兒童學習資源
1.《易經》是中國古代核心價值觀的集大成
《易經》看似是一本非常難懂的書,但《易經》的價值就在于它是“群經之首”,是經典書籍之首。而《大學》《中庸》《論語》等書籍是一個人知識與行動的基礎,就像剛建好還未裝修的房子,相當于毛坯房;而《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及數(shù)學、物理、化學、歷史等,就像房子的裝飾品和家具,從而組建成了一座完整美麗的房子。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國學熱的興起與發(fā)展,我國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些像李尚容、賴思佳那樣十分優(yōu)秀的“小才女、小神童”,他們不僅才思敏捷,性格活潑,能力超強,而且具有圣人般的大格局、大智慧。不僅如此,他們的家庭和睦、身體健康,這首先得益于對《易經》和《黃帝內經》這兩套經典書籍的學習。這也是為什么學齡前兒童需要學習《易經》《黃帝內經》的根本原因。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兒童從小學習了《易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長大后還會缺乏對社會與家庭的責任擔當嗎?如果兒童從小明白了《易經》中的陰陽“白天之后是黑夜,黑夜之后是白天”的自然規(guī)律,還會在人生成長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與挫折就走絕路嗎?我們每個人,生命中都會有“白天”“黑夜”,但不知多少人被困在不明白這個道理上。如果兒童學會了《黃帝內經》,不僅懂得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還會調理心身、預防疾病。如果學生從小學了國學經典,學習古人的大智慧,還會不走向成功的人生嗎?回顧歷史,看看周文王、姜太公、老子、孔子、孟子、劉伯溫、諸葛亮、毛澤東等杰出人物,他們都是至少學過《易經》等國學經典的。
“雜書萬卷,不如經書一部”,這個“真經”指的就是《易經》,我們讀書一定要有正確的方向,一個人方向錯了,讀了有害的書,不僅害人,還害己,更何況,網絡上存在不少有害的信息。
《易經》告訴我們:“元者,善之長也?!痹陂_始,我們要確保是“善”增長的方向,所以有句話叫做“君子慎始”,開始一定要特別小心。因此,只有“善”增長的方向才是好的開始,才是我們要的開始。如果是“惡”增長的開始,那絕對是不允許的。
2.《易經》充滿人生處世哲學
《易經》中的乾卦“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體現(xiàn)在效法天道而奮斗不息。在人類進入到二十一世紀的現(xiàn)代文明中,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的正義也要有股奮不顧身的精神;在與人交往上做到“有理、有利、有節(jié)”;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獨立生存能力,避免無謂的災難與痛苦,不做無謂的犧牲,活在世上有價值,有生命意義,這就是成功的人生。
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未來發(fā)展的最終目標,也可以說是人類的大同世界、最美世界。其分配標準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這種按需分配是按人的健康生存所需來分配的,其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以及全體社會成員都具有高度的思想覺悟。從馬克思設想的高度的思想覺悟這一核心思想來說,其實《易經》的內容已經涵蓋了。那么,未來人類整體思想具備了《易經》智慧,在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的物質條件下,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人類不僅可以實現(xiàn)永久和諧、健康共存的幸福生活,同時也可以消除人為性所造成的無謂的痛苦與不幸。
3.幼兒大腦是接受教育信息的最佳時機
一些國學教育專家通過廣泛的實踐,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事實: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喜歡《易經》。我們成年人卻往往錯誤地以為《易經》這么難,自己都看不懂,都不喜歡,孩子怎么會喜歡呢?而國學教育專家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兒童不但能夠學習《易經》,而且通通都會喜歡《易經》。從有關國學家庭教育得知,幼兒學習經典沒有難易之分,而且越早越好。因為,一開始就把兒童放到“山頂”,對他們來說,“山頂”和“山腳”是沒什么區(qū)別的。如果一開始讓兒童學《三字經》,背兒歌,以后就會越學越難,等長到十幾歲,就會有畏難情緒了,再來學《易經》可能已經困難重重了。這就是讀經次第的問題。幼兒學習國學經典的關鍵期是3至6歲,孩子6歲后,再閱讀其他書籍也不遲,包括學校所學的數(shù)學、物理、化學、歷史等。
從全國不少幼兒接受國學教育的成功案例來看,年齡越小,記憶力效果越好。幼兒背下的文章等到長大后一輩子也不容易忘記,這也是只有少數(shù)記憶力超強的人有著過目不忘能力的根本原因。但是,普通成年人即使背下的文章,過了一段時間后不再重復朗讀的話,是很難再背下來。
不僅如此,幼兒無論是學習一種語言還是多種語言,不僅很容易學會,而且所說的那種語言跟所學的人一樣的地道,但成年人學習一門外地的語言別人很容易聽出是不地道的發(fā)音。比如,一個廣州幼兒的父母雙方,一個來自上海,一個來自四川,如果奶奶來自潮汕一帶的話,那么,這個孩子六歲前接觸到的廣州話、上海話、四川話、潮汕話都會很地道。
嬰幼兒大腦發(fā)育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5至6個月嬰幼兒大腦代謝加快,印記在大腦上的信息,經過加快代謝,大腦在不斷發(fā)育過程中將牢牢印記不斷接收到的信息,很難遺忘。這就是有關教育專家研究得出0-3歲是兒童完全吸收階段的黃金期。到六歲左右,代謝基本平穩(wěn),大腦發(fā)育基本完成。因此,兒童六歲前的學習效果非常顯著。
4.幼兒堅持“聽”與“讀”更容易培育出多方面的超級能力
《易經》乾卦第三爻爻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敝v的是:君子整天自強不息,勤勉不懈,晚上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這樣即使遇到危險也會逢兇化吉。這一爻辭對于每個兒童來說非常重要,說明了每天堅持學習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上的幼兒教育方法五花八門,但不少幼兒教育不僅達不到以人為本的教育目的,甚至有的還不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而隨著國學熱的興起,符合幼兒特點的累積式等國學教育方法的出現(xiàn),不僅不會給幼兒壓力,而且還學得輕松,能力提升的效果非常明顯。從成功的少兒教育案例可以看出,孩子還沒出生時,母親每天聽音樂、聽經典進行胎教效果最好。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播放容易懂的故事,否則孩子就沒興趣聽經典了。三歲后用累積式學習法堅持學習,孩子將逐漸增強注意力、理解力、思維力、記憶力和表達力等能力。
孩子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所發(fā)出的第一聲哭聲,這是孩子語言的最初信號,直至會說話,孩子的哭聲代表著內心活動傾述的愿望。之后,聲音和語言伴隨我們的一生。因此,從胎教開始,堅持有聲語言的學習和合理的訓練非常重要。
雖然兒童在學齡前堅持學習其他課程與技能也會有很大的效果,但是,我們每個人長大后,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一輩子都需要語言溝通。更何況國學經典智慧是“養(yǎng)正”教育,從小學習,長大后不容易走歪路。因此,從小就應該打好“養(yǎng)正”教育的根基。至于其他課程,孩子喜歡就沒問題,比如,唱歌、跳舞等,如果是不喜歡的課程,家長就不應該強迫孩子學習,特別是六歲前的兒童不要提前學習其它文化課程,包括寫字等。
二、早期兒童學習《易經》如何可能?
從不少有關記憶方法的書籍最終使用效果來看,人們更推崇“累積式”學習法。下面介紹國學教育專家有關“累積式”教育法,也叫做“137學習法”:
“1”就是每天最少讀一遍,一遍約十分鐘。不要小看這個“1”,堅持下來,就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大的威力。
“3”就是每天最少讀三樣。這是生活給我們的啟示,因為我們吃菜的時候,每天都要吃好多樣。
“7”就是連續(xù)讀七天。這是《易經》里面講的道理:“七日來復”,七天一個循環(huán)。
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理解“137學習法”:“1”是《易經》中的簡易原則,遵循大道至簡原理,要求每天讀一遍,方法簡單;“3”是《易經》的變易原則,三生萬物,“3”是個變數(shù),代表多樣性,可以變5樣、7樣;“7”呢?連續(xù)讀七天是不變的原則,每周一個循環(huán)。
根據《易經》變易原則,“137學習法”還可以演變成“337學習法”和“777學習法”等方法。比如說“337學習法”就是每天三樣內容,在一天當中分三段時間各朗讀一遍,共三遍,每段朗讀時間大概半小時,共一個半小時,連續(xù)朗讀一個星期,如此循環(huán)下去?!?77學習法”相對是極限強度的學習方法了,但又在“七日來復”范圍內,對那些記憶力強又天性熱愛學習的兒童來說,合理使用并不會造成物極必反的不良后果。3至6歲的兒童還沒上學讀書,沒有作業(yè),時間比較充裕,包括有過胎教以及接受能力特別強的兒童適宜使用“777學習法”,只不過,這種極限強度的學習還需根據兒童的具體情況靈活使用。相對來說,“337學習法”更適宜大多數(shù)3-6歲的兒童。
1.兒童朗讀國學經典的最佳年齡
我們知道,孩子出生在什么環(huán)境,接觸的是什么語言信息,最終先學會的就是什么語言。家長應該引導三歲前的孩子接受國學經典“聽”的熏陶。每天父母有計劃地打開音頻,當作背景音樂一直播放,聲音不需要太大,能聽到就行,不管孩子正在玩積木,還是在做什么事情,也不要管孩子是否認真聽,孩子講話也沒關系,不要批評孩子。在播放音頻的時候,自始至終不跟孩子說是放給孩子聽的,一說放給孩子聽就有目的性了。如果孩子不想聽,就好好跟孩子說,這是放給爸爸媽媽聽的,爸爸媽媽喜歡聽。
一般來說,孩子從胎教開始到三歲前,每天聽經典,聽音樂,每天有一定量的信息刺激孩子的大腦,孩子到了三歲時就很聰慧了。這個信息量需要多少?按照“777累積法”原理,最多聽七次,每次半小時,畢竟孩子在聽的環(huán)境中,沒有人強制孩子全神貫注地聽,而是很隨意性,孩子的大腦在不知不覺中不斷接收所聽到的信息,有利于在大腦打下信息的烙印,開發(fā)出孩子記憶的潛能。
孩子到了三歲,這個時候適宜朗讀國學經典了。如果家長普通話非常標準,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朗讀帶注音的國學經典,即家長讀一句,孩子指著句子讀一句,這樣一句一句地讀下去。家長也一起大聲讀,不要怕辛苦,家長帶著孩子一起朗讀,不僅起到示范作用,對自身口才以及發(fā)聲等方面訓練也有幫助。家長最好有一套帶音頻的國學經典書籍,光盤的音頻最好轉換成MP3格式保存到電腦或手機里,這樣不僅反復播放也不會損壞,還很方便。因為孩子還小,沒上過學,不識字。因此,在孩子朗讀過程中,家長需要陪伴孩子,讓孩子聽著音頻一句一句地指著句子大聲跟讀。當然,大聲朗讀不是越大聲越好,而是聲音洪亮就可以了。孩子大聲朗讀,有利于練好發(fā)聲,長大后聲音洪亮,有磁性,有穿透力,聲音好聽,而且更有利于記憶。
2.兒童錯過聽覺訓練最佳年齡后的學習方法
部分兒童會錯過三歲前的聽覺訓練,或因為遺傳、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導致兒童對學習缺乏興趣,缺乏專注力等情況,這樣的兒童在三、四歲的時候,先以聽為主,同時也用“137累積法”堅持朗讀??梢愿鶕和木唧w情況,像吃飯那樣一點點地“喂”,不過學習量需要根據不同的兒童、不同的學習階段以及接受能力,靈活掌握學習時間。可以采用離散教學的原則,一次朗讀時間約10分鐘,一天分幾次的朗讀。如果孩子不愿意可以休息一會兒再讀,這就叫離散教學,每天多學習幾次,每天學習時間半小時左右,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每天堅持朗讀一年后,兒童自然會背下不少內容了,也認識很多字。保守來說,一年后的兒童認識三千字不成問題,這也是為什么要求兒童用手指指著句子朗讀的原因。兒童一旦認識幾千字,自然會有興趣自己找書看。因此,第一、二年家長需要陪伴孩子朗讀。到了六、七歲了,也養(yǎng)成了朗讀習慣了,就可以獨立完成每天堅持朗讀的任務。
3.兒童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
我們只要稍微觀察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當今的兒童相比幾十年前的兒童要聰明、活躍、精力旺盛得多;城里的兒童相比農村的孩子也同理,尤其是相比封閉落后的農村兒童更是如此,這種明顯差異與不同環(huán)境和年代所接觸的信息量有關。如果早期兒童教育引導得不好,往往容易沉迷網絡等無益于健康成長的壞習慣。作為家長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如果家長不想方設法“消耗”孩子旺盛的精力,孩子將會“消耗”家長疲憊的身軀。畢竟很多家長每天工作都是很辛苦的,這也是不少家長困惑“孩子難帶”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只要不影響學習和做危險的事情,好動是兒童的天性,家長沒必要事事都管,否則,孩子辛苦,家長也辛苦。更何況,當今新一代出生兒大多都是特別的好動。
重視6歲前的兒童朗讀習慣的培養(yǎng),兒童一旦擁有了超強的能力,上學讀書后,課堂上教師講課的內容很容易聽懂。一旦聽懂了,就記住了,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就會做,兒童就會感覺作業(yè)簡單,也會很快做完。那么,兒童不僅對學習更有興趣,玩的時間也會相應增多,生活也更有質量。然而,有些所謂的后進生往往在讀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即使教師在課堂上教過的知識,但由于注意力、記憶力不強等原因,教師剛講完,學生很快就忘了。長期如此,學生就會失去自信,上課注意力就更難集中,課后記不住課堂上教師所講,晚上在家作業(yè)就不會做,這不僅會耗費學生太多時間,而且往往因為作業(yè)不會做而失去學習的興趣,那么,以后想將書讀好就會更加困難。
累積學習法很簡單,貴在堅持。而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習慣,需要容易堅持下去的方法。一般來說,固定朗讀的時間來朗讀,當著每天的任務去完成是很容易做到的,比如,每天只朗讀一次的話,規(guī)定晚上睡覺前朗讀半小時。當然,最好的時間是在早晨五、六點起床后晨讀,畢竟,《黃帝內經》也告訴了我們早睡早起有益身體,更何況,早晨的記憶效果要比其它時間強。
4.幼兒園更適宜普及國學教育
目前,國學教育只在民間零星興起,仍未形成比較大的規(guī)模,而家長的時間、精力等條件參差不齊;再者,全國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國學教學大綱與教材,加上當今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我們要提倡有效“減負”。當今的教育問題不是“增負”與“減負”的問題,而是教育是否以人為本的問題。盲目地“增負”與“減負”都是兩個極端的表現(xiàn),更難以統(tǒng)一認識到幼兒園開展國學經典教育的重要性。就像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必須吃飯一樣,過飽不行,飽一頓、餓一頓不行,吃不利于身體健康的東西也不行。
幼兒園兒童的“玩”固然重要,但也不應該成為“快樂童年”的理由而荒度光陰。六歲前的兒童不適宜學習文化課,因為幼兒坐不住、沒耐心、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特點,就像一歲前還沒長好牙齒、腸胃還不利于吸收米飯營養(yǎng)一樣,是不適宜吃米飯的。但是,幼兒可以像吃米糊那樣通過聽、說(朗讀)來識字,來提升記憶力等能力。畢竟,嬰兒出生之后耳朵的“聽”及嘴巴的“說”這兩大器官的能力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作為教育這樣一個大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像種植樹木一樣從育苗開始重視起來,又像每個人每天必須健康飲食那樣以人為本地開展教育。兒童只有從小重視了國學經典的學習,每天堅持一定量的體育運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飲食和生活等習慣,在結合生活以及未來工作需要的基礎上堅持學習。那么,兒童一定會茁壯成長,未來每個人的人生不僅是健康的,也是成功的。
責任編輯? 趙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