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依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突出學生主體的實際活動”的教學宗旨,課改的主旨就是要突出學生主體性,強調在教育實踐過程中通過不斷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健康、全方位的發(fā)展。因此,三段式閱讀和小組合作在日常教學中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能更輕松地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并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課堂中愉快地獲取知識。課前閱讀初步感知文本,課中閱讀主要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文本,課后閱讀重在延伸拓展促發(fā)展。
一、課前閱讀——觸摸文本先感知
課前閱讀主要是讀課文和讀相關的輔助資料。讀課文,包括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語氣語調等。語言學家呂叔湘說過 :“學習語文主要就是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容也就理解了?!币虼?,學生課前熟讀課文是實現(xiàn)課上高效學習的前提。此外,閱讀相關的輔助性資料也是在為學生的課上學習與感知做好鋪墊。感知是認識的第一步,豐富的感性認識是深化我們對事物理性認識的基礎之一,對同一領域素材寬泛的閱讀,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助于學生“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理解?!北热绻旁娢囊活惖?,課前閱讀可著重在作者的生平簡介、性格特點和寫作背景上,像學習《古詩三首》《夜書所見》一詩前, 先認識詩人葉紹翁,再去了解他創(chuàng)作此詩時的處境,就更易體會作者靜夜感秋, 客居他鄉(xiāng)而思念家鄉(xiāng)的情絲婉轉了;寓言、童話類的課文,課前閱讀重在了解文本出處或對文中生僻詞的理解;科普類的課文,可提供與課文相關的科普知識供學生了解,比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課前學生閱讀“反芻”的相關知識, 就會對紅頭被牛吃進肚子里卻還能在青頭的幫助下安然無恙地逃出來有更清晰的理解;學習《陶罐和鐵罐》一文前,閱讀鐵會被氧化的科學小知識,在課上就不會對鐵罐被埋在土里多年后卻消失不見而感到不解;對于寫景寫物的課文,可以提供課文所述主角的相關信息供學生提前了解它的特點和出眾之處,比如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前,閱讀有關小興安嶺的環(huán)境、資源介紹,初識小興安嶺的美貌與“富有”;學習《趙州橋》前,閱讀有關趙州橋的歷史文化和文物價值,課上才更易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走進名人傳記時,引導學生搜集有關該人物的圖片、故事、生平、名言等,這些資料匯集到一處時,多個角度的不同信息能夠讓學生更完整地認識一個有血有肉的偉大人物的形象。在這些豐富的感性認識之后,在學生心理留下的是對人物充滿個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進人物的興趣沖動??偠灾?,課前學生熟讀課文后,再閱讀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輔助資料和知識補充等更易在課上學習時體會課文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作者的情感表達,也能為課堂高效學習做好充分的保障。
二、課中閱讀——深入文本悟深度
順應“生”意,就是就是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得到全身心的發(fā)展。而在課中閱讀中,學生借解決主問題這一方式來完成課堂的教學目標就是主要內容。主問題的解決也是一個艱苦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過程,教師負責穿針引線,可以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每個同學都參與其中,適時進行巧妙點撥。小組合作解決主問題的步驟主要分為:自主思考,同伴交流、展示點評和點撥深化四個方面。比如,學習三年級上冊《富饒的沙群島》一課,以課后題為主問題——說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島風景優(yōu)美、物產豐富?孩子們便可借助表格提示,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學習。發(fā)布學習任務后,先留幾分鐘給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在組內集中討論, 組內能力稍弱的同學先抓住關鍵詞句表達看法,其他組員隨后再進行補充,組內商討后達成一致,形成答案。在第三環(huán)節(jié)展示點評時,展示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書寫在黑板上展示,借助投影展示,在紙上畫圖、填寫表格展示等,而大多數(shù)問題則是要靠學生口頭表述來展示,在這一課的成果展示中,四位成員一人朗讀重點句段,一人抓住關鍵詞句展開理解,一人進行總結概括,最后一人有感情地朗讀段落,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能感悟到西沙群島風景優(yōu)美和物產豐富的特點。教師及時表揚和贊許優(yōu)秀的個人和小組,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參與感。如此順應“生”意的學習方式不但實現(xiàn)了小組合作人人參與,而且大家在集體智慧的幫助下高效又有成就感地完成了學習任務,而充當導演的教師則在最后點撥和總結時發(fā)揮作用,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如此學習,何樂而不為?課中閱讀,深入文本,學生不僅通過自主、合作、探究解決主問題的學習方式領悟了課文內容,體會了情感態(tài)度,也學會了在集體中相互協(xié)調、團結探索的規(guī)則和方法。
結語、
順應“生”意,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作為引導者的老師不能越俎代庖,而是扮演一個導演的角色。教師有效地引導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礎, 學生的真實理解是知識的內化和保證,學生的運用能力是習得的關鍵和目的,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學問的凝練和升華。因此,我們不能割裂課前自讀、課中探究及課后拓展之間的聯(lián)系,在課前以相應的資料引導讓學生去自讀感知,課中圍繞目標以主問題促進合作,課后在拓展閱讀的基礎上提升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深入到課文中,在學習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獲得更深刻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