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八佰》改編自1937年淞滬會戰(zhàn)末期中國國民革命軍保衛(wèi)上海四行倉庫的真實故事。影片在力圖還原歷史真相的同時,作為隱性敘事的個體心理成長的散兵們,完成了由最初的貪生怕死到不畏生死、英勇抵抗的人性轉(zhuǎn)變,本文將從“生死本能”“向死而生”兩個維度來論述這一行為是如何得到轉(zhuǎn)變的,以期來探究影片在歷史講述表象之下的生死命題。
關鍵詞:《八佰》生本能 死本能 向死而生
電影《八佰》是一部壯烈中卻飽含詩意的戰(zhàn)爭片,它將戰(zhàn)爭片所具有的宏大敘事還原到一個個具體的、生動的、不完美的小人物身上,展現(xiàn)出更真實、更復雜的人性,如片名一樣,不是“八百”,而是“八佰”,“八佰”不止是數(shù)字,多出的單人旁,代表的是單個的人,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在我們稱他們?yōu)椤坝⑿邸钡耐瑫r,他們首先是人,面對戰(zhàn)爭慷慨赴死是一種民族信念,但貪生怕死也是人性的常態(tài)。透過殘酷的戰(zhàn)爭,我們聚焦于每個性格迥異的小人物身上,試圖分析個體是如何從“生死本能”達到“向死而生”之境界。
一、生本能與死本能
弗洛伊德在《超越唯樂原則》一文中提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nèi)在動力?!彼诤笃趯W說中把兩種本能力量分為“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可以理解為一種為生存的、發(fā)展的和愛欲的力量,是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而死本能是存在于每一個生命實體中的一種自我毀滅的本能,它向外投射表現(xiàn)為破壞欲、侵略欲以及對權威的反抗和嫉妒等,向內(nèi)投射表現(xiàn)為自殺、自虐、自我懲罰等形式。影片中的主人公們不是傳統(tǒng)的正面角色,而是一群散兵,他們要在頹垣斷壁的城中打一場注定失敗的仗,面對如此殘酷的戰(zhàn)爭,生、死本能在這群小人物身上展現(xiàn)的更為徹底,也更為真實。
首先在影片開頭,鏡頭對準一只田鼠,這個鏡頭表達了一種“動物性”的本能,鼠也好,人也好,面臨莫測的危險時,第一反應就是“逃”。接著影片塑造了性格迥異的人物,如:遇事則躲的“瓜慫”、一心逃跑的“老算盤”、久經(jīng)沙場的“老兵油子”及未經(jīng)世事的“端午”和“小湖北”,他們只想在亂世中茍安下來,從這些厭戰(zhàn)的士兵和河對岸“看戲”的人民來看,這些“茍且偷生”的國人似乎也值得被理解,因為無論他是一名士兵,還是一個普通老百姓,他首先是個人,任何有物種的生命,求生都是他的第一選擇。影片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老算盤經(jīng)典的“怕死書生”形象,他留著長發(fā)、戴著眼鏡,甚至想假扮成女性逃往河對面,在與視死如歸的隊長形象對比之下,影片試圖去對逃兵形象做深入的挖掘,以突顯戰(zhàn)爭的殘酷,我們從這種膽小如鼠、懦弱的性格中看到了人物內(nèi)心的恐懼,而影片當將逃兵意象與人性的脆弱、殘酷的戰(zhàn)爭想聯(lián)系起來時,這種恐懼似乎得到了合理性的存在。
生本能遵循著快樂原則,影片中日本沒能攻下四行倉庫時,“看戲”之人激動、高興所獲得的快感可理解為是性本能通過升華和轉(zhuǎn)換后來獲得滿足的本能,是潛意識中將這種快感賦予了性活動的意義。生本能即人類的自我保存本能,為了自我保存,當資源匱乏的時候,人類需要利用攻擊性進行爭奪,正如日本對中國進行侵略,可以為他們帶來物品、土地和財富,可以保護自己的財產(chǎn)和家人,可以為自己贏得聲望、地位和權力。如果說死本能是將生命拉入消亡的本能,那生本能便是將生命進行延續(xù)的力量,這也是最后在影片結尾過橋時,謝團長所說:“只要有一個人活著,就要代表戰(zhàn)友們?nèi)⒓尤珖姆垂ァ?。在最后鏡頭里國人伸出手代表了他們的意識覺醒,這種“希望”也是一種求生的本能,是追求自我的涅槃和重生。
當死本能傾向于向外投射時,它就沒有必要來毀滅自我,明顯的表現(xiàn)為日本兵對中國人的攻擊性和侵略性,以及中國士兵對日本人的還擊和抵抗。當向外侵犯或受到嚴重阻礙或挫折時,死本能往往退回到自我,轉(zhuǎn)向攻擊自己(例如自殺)以圖自我毀滅。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tài)的力量,這也不難理解陳樹生和其他士兵會主動犧牲。人的生本能與死本能是同時存在的,人類自身的發(fā)展便是一直存在于兩者之間所不停歇的矛盾和調(diào)和之中。正如士兵們面對日本人這種外來的攻擊而自身無法抵御時,死本能過于強大或者說對于生命本能的抑制,才明知道最終要死也要奮力一搏,面對戰(zhàn)爭,從之前的逃跑到現(xiàn)在的接受,個人完成了轉(zhuǎn)變,只有死方能獲得真正的平靜,從而也是對現(xiàn)實世界對世俗生存的超越,即對生與死的超越。影片不像其他戰(zhàn)爭片一樣有勝利的場景,而是士兵的死亡意象,這正如詩人布魯克的詩《安全》中所提到的“安全位于人們倒下之地”,“人們倒下之地”才是安全所存的地方,而不是人們平定戰(zhàn)爭后。而在戰(zhàn)時,“倒下”所影射的自然是士兵中槍后的場景,安全只有在人們受傷死后才能獲得,可見在這個世界、這個維度中,人們無法獲得真正安全,這種愿望,自然只能在死后才能獲得。弗洛伊德強調(diào)“強迫重復原則”,在影片中重復行為更加明顯,士兵一次次的抵抗日本兵的炮轟,而一個又一個士兵的死亡,正是他們經(jīng)歷著一次又一次戰(zhàn)友死亡的痛苦經(jīng)歷,本能地導向生命的最初階段,它超越了唯樂原則,實質(zhì)上就是死亡本能的體現(xiàn)。
生命本身就是在兩種本能之間相互沖突、相互調(diào)和,所以我們永遠在焦慮和緊張下生活,這就是我們慣有的生命狀態(tài)。正如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所言:“死并非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二、“先行到死中”之向死而生
在某種程度上,死亡賦予人們生存的意義。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認為:死亡是“存在”的終了,在他的生死哲學中提倡“本真的向死而生”,也就是說人是一個有限的物質(zhì)實體,但是有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將“有限”延伸到“無限”的價值存在。死是人的存在方式,存在著的人就要承擔死亡,但這并不是指死亡事件,也并非指我們要經(jīng)歷死亡經(jīng)驗,而是“先行到死中去”,去尋找死亡本質(zhì)的東西,并且發(fā)掘其對我們當下生存的意義和影響。面對戰(zhàn)爭、面對死亡,人本能的會產(chǎn)生畏懼之情,“畏”可以歸類為人的一種情緒,在海德格爾的哲學觀點中,人的生存狀態(tài)就是情緒,情緒是先于一切意識而存在,而“畏”就是這其中之一?!拔贰弊尅按嗽凇?sup>①在“本真”②與“非本真”③之間徘徊,讓“此在”有了覺醒的機會?!按嗽凇泵鎸μ訜o可逃的對死亡的“畏”,產(chǎn)生一種“向死而生”的意志,“先行到死中去”
(不是去經(jīng)歷現(xiàn)實性的死,而是在這種“畏”中把死的可能承擔起來),一旦“先行到死中去”了以后,“此在”便能自然的從它寓于其中的存在者那里抽離出來,以“此來”實現(xiàn)“此在”和存在者的剝離,“此在”也就以其自身本真的方式而在,“此在”也就是因此而獲得獨立性。由此而得出,因為死亡而獲得自由,或者說是因死亡而產(chǎn)生自由。但是這個自由只能是一種領會,而非事實。
從《八佰》中,我們注意到為求代入感和還原度,影片大量使用方言和口音普通話,這些方言的組合詮釋了中華民族在抵御外辱之時,來自五湖四海的士兵能夠同仇敵愾的精神,南腔北調(diào)的方言匯聚,正是中國人共赴國難的真實展現(xiàn)。海德格爾曾說:“人似乎作為語言的形成者和主人而活動。但在事實上,語言才是人的主人——人只是在他傾聽語言的呼喚并回答語言的呼喚的時候才言說?!币虼耍Z言是存在的家園,人的存在通過語言而展示自身。方言是人類面對大地、山川而成的語言,在德語中,方言的字面意思為“口型”,而口以及我們整個軀體都聯(lián)系著大地,因此,方言是來自大地的原始自然之聲。正如海德格爾所說:“在方言中各各不同地說話的是地方,也就是大地。而口不光是在某個被表象為有機體的身體上的一個器官,倒是身體和口都歸屬于大地的涌動與生長——我們終有一死的人就成長于這大地的涌動和生長中,我們從大地那里獲得了我們根基的穩(wěn)靠性。”也即是說,地域文化以方言直達人的血脈靈魂,展示人類存在的方方面面。
海德格爾的“本真”在現(xiàn)代社會中被賦予了全新的意義,不只是追求有計劃、有目標、克制物欲私欲、順其自然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追求對生命價值的拓展。而影片操著各地方言的戰(zhàn)士,從語言中持有這種民間的野性基因,只欠缺被激活的“東風”。當面對墻壁即將被鑿開時,士兵們便身綁數(shù)個手雷,整齊地排著隊,拉開火線一躍而下,與日本士兵同歸于盡,那一個個名字此時比槍彈更有力。還有敵人真正過來的時候,馬上變成瓜慫,用麻袋藏起來的老鐵,血性也未曾丟失,在最后掩護戰(zhàn)友撤退時完成了華麗轉(zhuǎn)變,他到屋頂唱著《定軍山》,等待著敵人的到來!此時他們的死不僅是將“有限的生命”延伸到“無限的價值”存在,更重要的是通過不怕死和自愿去死來消除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以換取更多同胞的生與覺醒,他們向死而生,以此得到最后的永生。
三、結語
一條河相隔兩岸,一岸是天堂,燈紅酒綠、歌舞升平,一岸是地獄,廢墟殘垣、焦炭橫臥。不論是在誓死守庫的士兵還是對岸“看戲”的人們,他們都在這場戰(zhàn)爭中完成了貪生怕死到奮勇抗戰(zhàn)的蛻變,這是在被殘酷的戰(zhàn)爭無情碾壓之下,小人物做出的反抗,以死換來的生,體現(xiàn)的是堅不可摧的民族凝聚力和非臉譜化的愛國主義精神。
注釋:
①“此在”:海德格爾用“此在”這一名稱指稱人這樣的存在者.
②“本真”:指自我的真實存在.
③“非本真”:指被平凡的、公眾的生活所掩蓋的個人存在.
參考文獻:
[1](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選(二十世紀西方哲學譯叢)[M].林塵,張喚民,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2](德)海德格爾.詩·語言·思[M].彭福春,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3](德)海德格爾.在通向語言的途中[M].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作者單位:山西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宋宜霖,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電影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