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佳,朱哲恒
(廣東新安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政部,廣東 深圳518000;黃山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黃山245041)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yǎng)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fā)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1]
大學生是兩個百年規(guī)劃的執(zhí)行者,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yǎng)是國家發(fā)展、民族復興的必然需求。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國民的思想相較于以往變得更加復雜化,單純的思政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政治素養(yǎng)的需求,單一的課堂教育方式難以讓學生提起更多興趣,現(xiàn)實的困難已經擺在了高校政治教師面前,亟需改變現(xiàn)有的思政課程教育模式,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課程思政觀念隨之成為教育界討論的熱點話題,也為解決高校思政教育的瓶頸問題提供了清晰的思路。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9年8月印發(fā)實施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思政課程改革的方向與具體要求,從課程設計、課程內容、教師隊伍、思想源頭等多個方面做出指導,這是推進思政改革的重要指導方針,也讓思政改革的推進更顯“理直氣壯”。
“同向性”是指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從政治使命和育人功效兩方面來看方向是一致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都要牢記“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承載立德樹人的職責。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徑是思政課程,重點是對思政理論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課程思政則是思政教育的多方位補充,重點是在思想引領方面發(fā)揮作用,強調在各類課程教學中加強思政認識和正確的價值引導。
從本質上看,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都是以育人為主。唯有將它們結合,使其同向同行,互相補充,才能達到全方位育人的功效。
思政課程的發(fā)展必須遵循科學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發(fā)展。思政課程是培育精神的根本性課程,我們要堅定信念、下定決心做好思政課程的建設與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回本溯源,從學生群體所接觸、所學習的思政內容出發(fā),主動學習鉆研學生從小到大學習的思政知識,從中找出學生的知識盲點,讓高校思政課程能夠承接以往,對接社會。“根深則葉茂”,思政課程就是根,只有在根上打好基礎,課程思政的發(fā)展才會具有勃勃的生命力。
高校非思政課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只針對專業(yè)知識進行傳授,忽略了對價值觀的引領。我們要以思政理論為根本,深入發(fā)掘各類學科的思政元素,使得各專業(yè)學科將本學科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傳授給學生的同時,還要融進思政元素,使傳授知識、培養(yǎng)技能和思政育人有機統(tǒng)一,讓專業(yè)學科加上“思政味”,從而引導學生逐步建立健全人格,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目標。
以大學語文課程為例,課本中的課文有選自國學經典的《論語》《老子》,也有傳統(tǒng)文化的入門讀物《弟子規(guī)》《三字經》,這讓學生在了解文化經典的同時樹立了文化自信。在這些文化經典中吸收古人優(yōu)秀的智慧和經驗,體悟為人處世的道理,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如《論語·衛(wèi)靈公》中,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這里將君子的標準一一列出,提出了“義”“禮”“謙遜的語言”和“忠誠的態(tài)度”的重要性,體現(xiàn)出古人對人品的注重,教師可借此來教育學生守公德、明大德、嚴私德。
深入挖掘各類學科的思政元素,為思政課程提供豐富的案例。例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中,當教師講到知榮辱時,可以引用古人的話語來講解,《禮記·中庸》中曾提到“知恥近乎勇”,一個人需要懂得羞恥,懂羞恥的人才能自省奮進。在思政課程中聯(lián)系各類課程,可以讓思政課堂更具吸引力。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都統(tǒng)一于“大思政”之中,要堅持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發(fā)揮其互補作用,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定學生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意識,真正達到知行意合一。
非思政課教師對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足往往會使課程思政的落實受限,思政課教師需要在這個過程中起引導作用,幫助非思政課教師提升思政素養(yǎng),讓其深入了解當今世情、國情及黨情,及時把握實時動態(tài),與非思政課教師一起探索并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共同建設發(fā)展課程思政體系。
要推進并加強思政課教師與非思政課教師的交流合作。思政課教師與非思政課教師的交流合作不應停留在簡單的座談會上,而應形成合作小組,實施定期協(xié)同備課制度,共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完美對接,真正做到教育的“真善美”統(tǒng)一。高校要為思政課教師與非思政課教師創(chuàng)造互動機會,搭建交流平臺??梢韵扔伤颊n教師帶隊,選取各學科骨干教師,組成一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xié)同育人的建設示范團隊,展開試點。在團隊中,讓思政課教師一對一幫扶非思政課教師探索、挖掘各類學科思政元素,根據其學科的特點共同制定專屬于該學科的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方案,并將其發(fā)展成該學科精品課程。在此基礎上宣講課程思政建設經驗,以“傳幫帶”的形式,將課程思政的建設展開來。這樣將會在全校形成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對接研究的良好氛圍,引導和促進各個學科教師自覺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與研究。
立德樹人是一項浩大工程,僅靠思政課程顯得單薄。教書育人需要課程思政的緊密配合,因此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尤其重要。我們要從課程和教師入手,深入探索課程思政的實現(xiàn)路徑,加強教師隊伍政治素養(yǎng)的打造,在立德樹人的事業(yè)上不斷創(chuàng)造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