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新意”及“新異”:儒學思維下的史論
        ——論陳普詠史組詩

        2021-01-16 19:40:27閻震宇
        黑河學院學報 2021年1期
        關(guān)鍵詞:季札新意尚書

        閻震宇

        (寧波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陽明人文學院,浙江 寧波 315016)

        陳普,字尚德,別號懼齋,福建寧德石堂人士,生于南宋理宗淳祐甲辰年(1244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乙卯年(1315年),享年七十二歲。宋末元初理學家、文學家。師承韓翼甫,為朱熹三傳弟子。所居有石堂山,世稱石堂先生。其生平散見于《石堂先生遺集》《宋元學案補遺》《宋詩紀事》等。有《石堂先生遺集》二十二卷傳世?!哆z集》中存詠史詩二卷,共370首,別題為《詠史詩斷》,體裁上采用七言絕句,以一人一題的形式對上至堯舜,下至南宋的諸多歷史人物進行品評,所涉多為帝王將相。作為考亭嫡脈,陳普繼承了朱熹“以理馭史”的史觀,將歷史人物、事件置于儒學視野下,以儒家的倫理道德標準為墨繩,對其展開分析、批評。出于切入視角的特殊性、思維方式的差異性、儒學道德標準執(zhí)行的嚴苛性,在考量歷史人物的過程中,陳普做出了許多別出機杼的新論斷,同時亦誕生了部分立論極端,有失偏頗的觀點。分析、研究陳普詠史詩的意義,需對兩種“新型”史論全面把握。

        一、新異:道德極端化的“翻案文章”

        作為一個醇儒,陳普秉持著“以理入史”的原則,以儒學思維分析史實,恪守著儒學的倫理道德準則,以之為標尺,分毫無差地應(yīng)用于人物、事件的評判,在這個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一部分“道德極端化”的論斷——對于部分歷史人物,詩人執(zhí)著于考量其于某一件事,或某個側(cè)面上的道德滑坡,并以此為之定性,做出了全盤否定的結(jié)論。在這些案例中,作者拋棄了全維度的視角,以皮毛代全體,做出了較為武斷,失去客觀性的結(jié)論。這些論斷相較于傳統(tǒng)評論,亦有其“標新”之處,然基于其偏激、狹隘之性質(zhì),以“立異”言之更為恰當,可謂“新異”。

        《季札》一詩便是典型的道德極端化下誕生的“翻案文章”。

        鸞鷟無聲皇極差,

        消磨人物百千家。

        姑蘇無限騷人楚,

        不罪延陵罪浣沙[1]3。

        季札,春秋時吳國人,為吳王壽夢的四子,是一位德行高尚,才能杰出外交家,曾效仿其先祖泰伯,四度讓出王位:

        壽夢有子四人……次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2]1449。

        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讓位季札。季札謝曰……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舍之[2]1450。

        四年,王余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讓,逃去[2]1461。

        于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去之延陵,終身不入?yún)菄鳾3]535—536。

        對于季札讓國一事,從儒家的“尊君”之義以及“崇禮讓,棄爭逐”的品德而言,后世多持褒義:

        故君子以其不受為義,以其不殺為仁[3]536。

        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2]1475。

        陳普于此一反常規(guī),否定了季札讓國的正確性,其詩后自注云:

        “事之失正者皆足以亂天下,亡國敗家?!盵1]3

        詩人將吳國最終滅亡的原因全盤歸結(jié)到季札身上,認為其讓國的行為有悖于綱常倫理,導(dǎo)致吳國王位繼承的統(tǒng)系失去應(yīng)有的秩序,從而“皇極”出現(xiàn)偏差。此論可謂不甚客觀。季札的多次讓國,本質(zhì)上正是出于對儒學倫理道德的維系。首次讓國,是遵循《周禮》,遵守嫡長子繼承制,避免越過三位兄長而高居王位。之后的兩次讓國,秉持自諸樊以來“兄終弟及”的原則,長幼有序,不可亂倫,仍是循禮守義之舉。第四次讓國,是為了避免王族內(nèi)部互相殘殺,維護“親親之道”,因而將王位讓予子侄,更可謂大義。季札讓國的行為符合“明正言順”的儒學準則,唯一有爭議的地方,在于最后一次讓國,然如上所述,其出發(fā)點是阻止父子兄弟相殘,仍是“義之與比”的舉動。

        陳普抓住季札打亂王位繼承順序這一點,以果推因,將后世吳國的滅亡歸咎到季札身上,將季札的高義完全否定,其出發(fā)點仍是儒學的綱常倫理,但詩人未能徹底考辨其事,以季札的一時之“失義”否定了其人全盤之“義”,且受結(jié)果論的影響,做出了有失公允的判斷。如上所述,季札四次讓國皆符合儒學道義,且吳國的最終滅亡是當時主客觀多方原因共同角力所造成的,季札無需為此負直接責任。

        陳普對季札做出一反舊論的偏激論斷,有其思想來源。對季札的德行考定,唐以前幾無異議。至中唐,獨孤及撰《吳季子扎論》一文,以“士不可以不弘毅”[4]115的責任意識為出發(fā)點,對季札提出了批評,認為季札違背君父的期盼,只顧自己,沒有考慮到讓國所帶來的禍機,終致闔廬弒君奪位[5]。正因其人未能陳力就列,才使家國顛覆。降至兩宋,程頤、胡安國等人從解經(jīng)的角度入手,以一字褒貶的春秋大義考量季札,考定孔子對季札持否定態(tài)度,反扎言論進一步得到發(fā)展。朱熹亦受此種論斷的影響,云“季札辭國,不為盡是”[6]882。陳普吸收了先儒的觀點,從極端道德化的角度,對季札做了完全否定的負面評價,從而產(chǎn)生了迥異的“翻案文章”。

        此類“新異”之論亦集中體現(xiàn)于對歷代君王的考量。儒學的一大目標就是規(guī)范人君的行為,將其嚴格置于儒學道德規(guī)范下進行監(jiān)督,從而盡可能地保證其為政以德。陳普以此為基點,對歷代君王進行了相當嚴苛的評判,從而產(chǎn)生了許多“道德極端化”的論斷。

        如《宣帝》五首。漢宣帝是歷史上有名的仁君,在位時政治清明,國力強盛,有“孝宣中興”之稱。陳普于詩中批判其“信賞必罰”的治國方略,認為劉詢治國王霸雜糅,用法過嚴,以“十分商鞅半分周”[1]14評價之;對其以“幸甘泉,上渭橋”[1]14的禮儀接待呼韓邪單于提出批評,認為在正殿接見就夠了;至于諸如以鳳凰偽造祥瑞的欺世行為,詩人更是嗤之以鼻。五首詩抓住的都是漢宣帝的瑕疵,于其優(yōu)點視而不見,將一代賢君完全塑造成了反面教材,可謂苛刻,且有些觀點過于武斷,尚有討論的余地。呂思勉先生曾稱“武帝和霍光時,用法都極嚴。宣帝卻留意于平恕”[7],與陳普所論不同。

        對于唐太宗的評價亦如是?!拔幕嗜柿x播敷天,李氏無倫三百年。末路荒唐如煬帝,蜀江更起度遼船”[8]19。詩的首句便以極有力度的諷刺開端,陳普從倫理的角度出發(fā),批判李世民殺害同胞等行徑,認為唐代于倫理道德層面的混亂由李世民始。對其“發(fā)天下甲士,召募十萬,并趨平壤”[9]57的軍事行動完全持否定態(tài)度,認為與隋煬帝如出一轍。詩后自注云“由其不知正心養(yǎng)氣故也”[8]19,將李世民軍事行動的失敗歸結(jié)于其人道德修養(yǎng)的欠缺。縱覽中國古代歷代君王,唐太宗可稱其中佼佼者,陳普對其豐功偉業(yè)不著一字,亦不提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類符合儒家思想的治國理念,僅從負面處著眼,論斷可謂偏頗。縱觀詩人對于劉恒、李世民的評價,理學家對漢唐的黜落可見一般。

        陳普對于上述人物做出以偏概全,有失客觀性的評價,出于其執(zhí)著于儒學倫理道德標準的執(zhí)行,導(dǎo)致片面突出重點,失去了客觀性。突出對德性的要求無疑是正確的,但要全方位地把握一個人物應(yīng)該更為審慎地考察,客觀地分析其所作所為,在對其形成總體評判之后,再突出德性的重要性,從而分析其是非成敗,而不是簡單地無視其他因素。

        二、新意:儒學思維下的別出心裁

        陳普的詠史組詩按照儒學的倫理道德標準分析歷史事件、評判人物,但并非一味地延襲前人舊說,機械地以儒學教條考量歷史。對于歷史,陳普有其獨立的思考,時有不落窠臼、別出機杼的新意。

        1.全維度的視角

        錢穆先生于《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論歷史研究的“史才”和“史識”,言道:

        “史才:貴能分析,貴能綜合。須將一件事解剖開來,從各方面去看?!?/p>

        “史識:須能見其全,能見其大,能見其遠,能見其深,能見人所不見處。歷史是一全體性的,并非真?zhèn)€有一件一件事孤立分離而存在?!盵10]

        誠如錢穆所言,歷史具有一慣性和整體性,非碎片化、支離化的。為了見歷史之“全”“大”“遠”“深”,需要在全局的視野下關(guān)照歷史,把握其主、側(cè)多面的動態(tài)。陳普的詠史組詩將歷史置于儒學的視野下,以多維視角切入,縱向、橫向分析人物、事件,對其進行立體化把握,從而做出許多推陳出新,圍繞儒學內(nèi)核展開的史論。

        首先,陳普擅長對歷史進行橫向解讀,以俯視的角度縱覽全局,關(guān)注到史實的各個面。如《尚父伯夷》一詩:

        春來秋葉在枯枝,

        底用端蓍更拂龜。

        二老東來元并轡,

        馬前何害不相知[1]2。

        此詩所詠乃伯夷、叔齊扣馬諫武王,勸阻其伐紂之史事,涉及姜尚、伯夷、叔齊三位人物?!妒酚洝げ牧袀鳌份d: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狗龆ブ祓I死于首陽山[2]2123。

        后世對于此事的論斷,大多將關(guān)注點置于伯夷、叔齊的“高義”之舉: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11]315。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舉世渾濁,清士乃見[2]2126。

        采薇高歌,慨想黃虞。貞風凌俗,爰感懦夫[12]。

        有別于傳統(tǒng)評價,陳普在考量這一史事的過程中,跳脫出舊有觀點的藩籬,以全局的視角分析史實,將著眼點同時放在姜尚、伯夷叔齊二者身上,從各自的立場切入,平等地考察事件中對立的雙方,以儒學的倫理道德為評判標準,得出了更為全面、細致的觀點。其詩后有薛孔恂注,云:

        恂:惟此興體言春秋之葉,皆從枯枝而發(fā),龜蓍之旨,同一吉兇之占,尚父意在救民,念一時之無君。伯夷意在尊君,憂萬世之無君。故先生云:叩馬、鷹揚、道并行而不相悖[1]2。

        詩人以獨立于個體之外的“道”為準繩,衡量姜尚、伯夷叔齊二者的行為。君臣、父子之義是儒家倫理道德中的一組核心概念,孔子云“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4]44、“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4]17,武王伐紂的軍事行動破壞了這一基本的人倫準則,乃“不仁之舉”。伯夷、叔齊出于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184這一綱常禮紀的目的,勸阻這一行動,乃憂一時之義,更憂萬世之義,以儒學的道德標準而言值得肯定。但同時,陳普亦肯定了武王伐紂的意義,姜尚“強之勸武王”[2]1480,策劃這場軍事行動,亦是出于救萬民于水火之中的“大義”,孟子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最輕”[11]456,其出發(fā)點符合儒家的民本思想,亦體現(xiàn)了“任重道遠”的“公天下”的社會責任感,是行仁義之舉。在考量這一歷史事件時,陳普從雙方的立場出發(fā),為兩者的行為都找到了儒學道義的根據(jù),詩的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將伯夷叔齊與姜尚放在一起,認為其出發(fā)點都沒有偏離“義”,“何害不相知”,雙方應(yīng)當可以互相理解。陳普剖析了歷史的橫截面,從全局的角度分析史實,關(guān)注到事件中的所有人物。相較于單純贊揚伯夷叔齊的傳統(tǒng)史論,陳普沒有抬高任何一方,在考察之后,對雙方都做出了客觀的評價,更為全面地看待史實,得出本于儒學思維的新論斷。

        其次,陳普往往將視點置于整個歷史長河中,縱向分析事件,思考其長遠影響?!段牡邸?其四)便是典型的從影響分析入手,推陳出新之作。

        睢陽東苑三百里,

        中山后宮三百人。

        漢家制度無窮極,

        僅有寬仁不是秦[1]15。

        漢文帝作為文景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在漢初連年征戰(zhàn)之后,秉持無為而治的方針,休養(yǎng)生息,恢復(fù)了國力,為漢朝四百年江山奠定了基業(yè),可謂明君。后世對其不無贊許: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專務(wù)以德化民,是以海內(nèi)殷富,興于禮義,斷獄數(shù)百,幾致刑措。嗚呼,仁哉[13]!

        孝文撫以恩德……管、晏之姿,豈若孝文大人之量哉[14]?

        陳普采用縱向解析的方式,將漢文帝及以文景之治為基礎(chǔ)的漢家制度放置于大歷史進程中,考量其當時的作用,亦關(guān)照對后世的影響,把隱藏的因果關(guān)系剝離出來,對其進行整體把握。作者認為漢文帝雖然自身勤儉節(jié)約,但未能建立可持續(xù)的制度,其君子之澤,難被子孫。導(dǎo)致皇室后代如梁孝王、劉勝等奢侈荒淫,以天下奉一己之身。詩后自注云:

        梁孝王,竇太后少子,有寵,出入稱警蹕,筑東苑三百余里,廣睢陽城七十里,治宮室為復(fù)道三十,自睢陽屬長樂以朝太后。中山王勝,景帝子,后宮三百人,子百二十人[1]15。

        以漢文帝為突破口,陳普同時將整個漢朝的制度做了總體的批判,指出其窮奢極欲的事實,得出了“僅有寬仁不是秦”這一結(jié)語。以史實而論,與秦朝相比,東西兩漢綿延甚久,不乏清明之治、舉世之功,亦不似秦之暴酷。且秦之功績亦甚偉,“海內(nèi)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2]236,若如詩人所論,漢代有秦之成就,再以寬仁易其暴虐,已是一個極為成功的朝代。然陳普做出此種論斷,正是出于“能見其遠”“能見其深”的史識。詩人對于漢文帝的考察并未簡單停留在一朝一代上,亦著眼其對于后世的影響,由此及彼,將視野拓展到整個漢朝,將評判的對象由一代天子上升到一朝之制度,對問題產(chǎn)生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歷史的長河中大浪淘沙,得出新的觀點。

        這一論斷背后仍是儒學的倫理道德思維。儒學的政治道德追求“仁政”,要求人君施行“德治”,奢侈淫靡,以天下奉一人的統(tǒng)治超越了德治的邊界。且“民惟邦本,本固邦寧”[15]、“貴不在朝廷也,賤不在草莽也”[16],儒學的民本思想亦反對統(tǒng)治階層勞民傷財以滿足一己之欲。再者,“齊家”是儒學修養(yǎng)論的核心概念之一,約束子孫是家庭治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良好“世德”的形成需要行之有效的規(guī)范以約束代代人。帝王亦在此范疇之中,李世民曾撰《帝范》告誡子孫,其中便有“儉以養(yǎng)性,靜以修身”[17]一言。從儒學的政治道德出發(fā),以縱向剖析的方式,陳普對于漢文帝及其代表的漢家制度做出了新評判。

        2.翻轉(zhuǎn):重置歷史的側(cè)重面

        分析歷史,除了從全維度的視角覆蓋史實,橫向縱向剖析之外,亦需重新審視歷史的主要面及各個側(cè)面,考量其價值意義所在。以另一門徑窺探事件,或許能見人所不能見之處,得出別有新意的結(jié)論。陳普于其詠史組詩中往往翻轉(zhuǎn)歷史的側(cè)重面,從而做出新的論斷。以《荀息》為例:

        三怨盈朝積不舒,

        奚齊卓子釜中魚。

        區(qū)區(qū)荀叔若乳嫗,

        智略無稱信有余[1]4。

        荀息,春秋時晉國人,政治家,官至相國,以足智多謀為人稱道。曾為晉獻公謀劃著名的“假途滅虢”之計,促成晉國版圖進一步擴張,成功奪取通往中原的要道,為晉國日后的稱霸奠定基礎(chǔ)。于晉獻公彌留之際拜為國相,受托孤之重任。荀息一生主要作為政治家、謀略家活躍于歷史舞臺,位極人臣,成就頗豐。

        陳普考量荀息這一人物,并未將側(cè)重點置于其人政治領(lǐng)域的成就,對其智計謀略甚至持否定態(tài)度。詩的首聯(lián)、頷聯(lián)言荀息無法阻止自驪姬之亂以來晉國宮廷內(nèi)部的多方矛盾,未能保全晉獻公二子,使奚齊、卓子任人宰割。頸聯(lián)以“乳嫗”比荀息,意在言其雖受所托,卻僅能履行照看幼兒的婦人之職,于其相國之身份而言,當撥亂反正,維系朝廷,然于此無可取。

        陳普翻轉(zhuǎn)了評價荀息的側(cè)重面,將其政治謀略、成就置于一旁,將道德品質(zhì)作為評判其人的主要途徑,突出其精神價值,用仁人義士替換政治家的身份,改換荀息這一人物的主要面。詩后自注云:

        “全德全才古人難得,但一節(jié)足為世教,圣人皆許之。此荀息之死所以得書于春秋也”[1]4。

        陳普認為荀息這一人物的最大價值在于其對信義的堅守。其受晉獻公臨終之托,輔佐新君,以保社稷。當重任失敗,有負所托時,荀息選擇以“殺身成仁”的方式踐行諾言,這是其人得以標榜于史書的原因所在——“詩所謂‘白珪之玷,猶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其荀息之謂乎!不負其言”[2]1649。

        這里涉及的本質(zhì)上是德行與功業(yè)的問題。荀息的謀略策劃,即其功業(yè),相較于其信守諾言的品德,在詩人的眼中價值微乎其微,難以相提并論。儒學的史觀本質(zhì)上而言是一種道德史觀,當?shù)滦信c功業(yè)二者相較時,儒家更傾向于選擇“德”而非“業(yè)”,這一史觀的鮮明反映之一便是發(fā)源于孟子的“王霸利義之辨”。孟子提倡“行仁政而王”[11]84,將“仁”作為達成政治功業(yè)的最高途徑,對于純以武力開疆拓土,“以力假仁”[11]105的霸道持反對態(tài)度。“王道”是德治的產(chǎn)物,出于義,“霸道”是兵戈的產(chǎn)物,出于利,二者的主要區(qū)別是從道德層面判定的,即是否有“仁”。自孟子以下降自南宋,對于王霸利義的討論自始至終圍繞著“德”與“業(yè)”的問題。朱熹修撰《資治通鑒綱目》,重新確立正統(tǒng),辨明篡逆,一反司馬光以功業(yè)之實而言之的標準,亦是出于儒學的政治道德觀念。陳普繼承了先儒的道德史觀,在評判人物時,注重突出其道德面。以荀息而言,其諸如假途滅虢的政治成就屬于霸道的范疇,是兵戈的產(chǎn)物,純粹出于利益,不可謂仁,而對信義的實踐則符合儒家的四教五德,所謂“無信不立”,二者孰輕孰重,一目了然。陳普從道德史觀的視角出發(fā),本著儒學的信義觀,翻轉(zhuǎn)了荀息評價的側(cè)重面。

        《伏生》二首在重置歷史的側(cè)重點時,還可以窺見陳普的一絲疑古精神。

        伏生

        撐腸拄肚總聱牙,漢室龍興發(fā)乍華。

        掌故不來光景暮,尚書再火伏生家。

        嬴蹶劉興齒舌存,百篇大義盡堪聞。

        孝文無意修王制,古典重遭伏勝焚[1]14。

        伏生,濟南人,活動范圍大致在周末到漢初這段時間,曾為秦博士,《史記》載:

        “秦時禁《書》,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shù)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2]3124—3125。

        “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2]2745。

        后世今文《尚書》的文本皆出于伏生。作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尚書》的價值和意義極其重大,對于伏生的保存、傳授之功,后世自然褒獎之。陳普評價伏生時,一反舊論,站到了傳統(tǒng)觀點的對立面上。詩人秉持疑古思想,不言伏生傳授之功,通過扎實的考證,精密的分析,對其人傳授《尚書》這一史事提出了新的論斷:陳普認為伏生對于《尚書》所知甚淺,其口授《尚書》是對經(jīng)典的二次毀滅。

        結(jié)合詩歌及詩后自注可知,陳普的論證分兩步推導(dǎo)。首先,就時間線索而言,對于伏生傳授《尚書》時機之合理性,詩人提出了懷疑。秦朝滅亡后,楚漢相爭不過數(shù)年,漢朝作為一個新興政權(quán)迅速建立了起來。經(jīng)歷了朝代更替之后,秦朝的“挾書律”逐漸失去其效力,于漢惠帝時徹底被廢除。彼時天下學習先秦典籍的風氣正盛,“陸賈稱新語,楚元王交不釋卷”[1]14,且伏生“時方七十余,聰明未衰”[1]14,尚未到行將就木之時,從大環(huán)境及其個人的身體狀況而言,正是傳授《尚書》的最好時機。同時史籍亦記載此時其人正于齊魯之間教授《尚書》,意味著作為授課文本,無論是以紙筆或口述的形式,《尚書》已由伏生傳播開來,有了一定的受眾,其中大部分乃遺留下來的“談生博士”[1]14,更有利于典籍的研究、傳播。面對這種客觀環(huán)境,無論是伏生或授《尚書》之人,都有最好的條件將《尚書》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下來,對此,陳普發(fā)出了“乃無一本在人間,何也?”[1]14的疑問。至漢文帝求治《尚書》之人時,伏生年逾九十,風燭殘年,已經(jīng)錯過了傳授的最好時機。為何伏生不在客觀條件最有利之時恢復(fù)《尚書》的文本?且又何以教人?作者認為此事不合邏輯,存有疑點,對于伏生是否真的曾保存《尚書》,陳普表示了懷疑。

        其次,在第一步推導(dǎo)的基礎(chǔ)上,陳普對于伏生是否真正了解《尚書》亦提出了疑問。詩后自注云:

        “使伏生知《尚書》為載道之籍,雖不盡記預(yù)藏,必能旁搜博訪,復(fù)其舊以惠來者?!盵1]14—15

        “然則伏生知《尚書》為何物哉?”[1]15

        作者假設(shè)若伏生真正認識《尚書》的價值,作為一個博士,應(yīng)當機立斷搜尋文本,恢復(fù)其本來面貌。伏生在客觀條件相當有利的情況下遲遲未修復(fù)《尚書》,直到漢文帝下詔尋求,方才口授,因而作者懷疑伏生是否真的了解《尚書》。即使其確實保存了經(jīng)典,仍很可能未認識到這一先秦典籍的價值,對經(jīng)義不求甚解。如此,則伏生憑記憶口授的《尚書》,基于其淺顯的了解,很可能謬誤頗多。再者由于年老體衰,以及方言的緣故,“使女子口授”[1]15,所得文本與原始典籍很可能出入甚大,造成對經(jīng)典的二次毀壞。

        綜上,陳普轉(zhuǎn)換了功過面,完全顛倒了對于伏生這一人物的傳統(tǒng)評價,得出其人很可能并未真正保存、了解經(jīng)典,口授《尚書》造成了經(jīng)典的二次破壞這一論斷。作者認為在漢初就應(yīng)當在全國廣泛地搜索,以期復(fù)原《尚書》的原貌,而不應(yīng)等到伏生口授。

        陳普對于伏生做出此種論斷,是受先儒疑經(jīng)思想的影響。就《尚書》而言,對其真實性的懷疑主要集中于古文《尚書》,對于今文《尚書》的懷疑直到宋代才開始出現(xiàn),如王柏在懷疑古文的同時,亦懷疑今文。這種疑經(jīng)思想在宋代廣泛傳播,朱熹從語言入手,否定了今文《尚書》語言晦澀是出于女子口授的緣故,認為其與先秦文本契合,從而對古文《尚書》的合理性提出了懷疑[18]。朱熹的弟子林之奇等亦有疑經(jīng)的相關(guān)論述??鬃釉啤笆龆蛔鳎哦霉拧盵4]93,儒家對于先秦經(jīng)典無比重視,其真實性、準確性必須得到保證。對于以傳承絕學為使命的諸儒而言,考辨真?zhèn)?,保存?jīng)典是分內(nèi)之事,其意義遠超一己之著書立說。陳普作為朱熹的三傳弟子,一個理學家,本著儒者的使命感,在疑經(jīng)思想的影響下,翻轉(zhuǎn)了伏生的功過面。

        三、結(jié)語

        一方面,陳普在評價一部分歷史人物時過于嚴苛地執(zhí)行儒學的倫理道德標準,片面突出了人物某一方面德性的缺失,忽視了其它方面的考量,這一偏頗導(dǎo)致不經(jīng)意間產(chǎn)生了有失公允的新異論斷,從而成為了另一類“翻案文章”。這是其詠史詩的特異之處,亦是其劣處所在。另一方面,陳普以儒家倫理道德裁斷歷史,并非僅有教條式的解讀,詩人善于從不同維度著手,多角度、立體地審視歷史,透過現(xiàn)象發(fā)掘歷史背后為人忽視的要素,不局限于單一的視野,亦不被已有的論斷所限制,往往能得到別出心裁的觀點,見人所未見,其詠史詩所具有的創(chuàng)新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這一點上。

        猜你喜歡
        季札新意尚書
        紀曉嵐巧懟人
        《尚書》中“迪”釋為“由”新探
        季札掛劍
        季札掛劍
        經(jīng)典款也能穿出新意
        Coco薇(2017年6期)2017-06-24 21:05:45
        必具獨特新意方為真詩
        中華詩詞(2017年9期)2017-04-18 14:04:22
        尚書·禹貢
        寶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8
        新意
        中國汽車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4
        季札掛劍
        季札贈劍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站三级| 欧美日韩区1区2区3区|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在首页| 热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人妻互换av| 真人抽搐一进一出视频| 高清破外女出血av毛片| 亚洲av美女在线播放啊| 一本大道久久精品一本大道久久| 中文字幕有码在线亚洲|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人妻蜜柚|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无码专区| 人妻少妇不满足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黄性色av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熟妇| 一区二区三区内射美女毛片 |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无码| 国产女人高潮叫床视频|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蜜臀九色|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高清| 日本成本人片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精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精品视频专区| 久久亚洲宅男天堂网址| 天堂网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天天射综合网天天插天天干|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男女18禁啪啪无遮挡| 蜜桃av多人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五月天色婷婷久久|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国产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一色桃子中文字幕人妻熟女作品 | 欧美噜噜久久久xxx|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久久久g0g0午夜无码精品|